每次回家晚了,当她用最恶毒的方言咒骂我,明知自己有错,大气也不敢出,只能耐心等待,等她不停的唠叨,骂几句又停下,然后再骂几句,不阴不阳的反复着,发泄得差不多了,才lā当然,假如言语过激,把我惹冒火了,必然会引爆一场激烈的争吵。
回头说开张那天,天空下着小雨,阴云密布,上街购物的乡民稀稀拉拉,送走一个买主,等了好半天,才进来第二个买主,大部分是中老年妇女,买一些油盐酱醋、洗衣粉之类的生活必须品,而正街上同事小廖那边,买主平均年龄偏低,年轻女人居多,舍得花钱,有时一个买主就能买走一百多,其中还包括花丽花哨的奢侈品,不过都是杂牌。
第一天开门迎客,到中午,刘玉芳清理营业款才七八百元,不免有些沮丧,想到花一大笔钱盘下铺子,还得承受七百八一个月的月租,用她的话说,当时连脚趾也抓紧了。
涉足零售业后,我对比过不少铺子,凡是装修得富丽堂皇的店面,买主的平均年龄就会偏低,更舍得花钱,生意也会火爆些,而那些既寒掺又老旧的铺子,所售商品明明相差相差无几,甚至价格更低,比较爱面子的年轻人却不愿意进去购物,生意自然会冷清许多。而同事小廖的成功,在于他敢大把花钱搞装修,店面几乎两三月刷新一次,让顾客始终有一种新鲜感,觉得这家超市档次高,潜意识认为所售的商品档次也高,于是逢集时,我们这边门可罗雀,他那边的顾客却经常挤得水泄不通。
刘玉芳在石河村开了两年杂货铺,到古镇后照搬过去的经验,每日逢集,搬出两条长凳以及几条塑料矮凳,把一块邓老板遗留的破门板和家里搬来的门板都搭在上面,门板上放许多货,主要是乡下人爱吃的散装饼干和糕点之类,另外还垒砌大量的卫生纸,摆出一副货卖堆山的样子,然而,当时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渐提高,这种经营理念完全行不通了。
铺子不行,破烂又老旧,门口又搭放着两口门板,顾客瞄一眼就感觉没档次,而人呢,刘玉芳作为店主,怎么看也是个当地乡民,陈秀嫂也是如此,更何况岳父母两位乡下老人掺和着站在店内帮忙,整个超市就是一副乡下大杂货铺的样子,甚至某些年轻人在门边望了望就转身离去,临走嘴里嘀咕一句:这哪里像什么超市。
对比其它超市,为经营方式和装修铺子的问题,开张后我们经常发生争执,我说:你看人家小廖店面不停的花钱装修店内店外,效果越来越好,逢集的营业额起码是我们的三四倍,我们这边还是简单装修一下吧。
刘玉芳和岳父一样,钻牛角尖,认死理,按我的话说,什么事都是“自己完全正确”,听了我建议,她骂道:人比人比死人,他小廖生意好算他有能耐,赚一座金山也是他的,跟我们有什么关系?这是别人的铺子,我们何必花大笔的钱搞装修呢。
我又说:不装可以,不过,你逢集时把两块门板摆在外面,实在有些难看。
她雷霆大发:妈的x,龟儿子一辈子就爱面子,讲排场,你老婆摆两块门板做生意,难道丢了你人民教师的面子不成?想找爱面子的婆娘尽管去外面找吧,不过必须带走两个孩子。
面对如此“完全正确”的老婆,我实在无语。
总之开张不久,我逐渐发现,正街上那三家的顾客比较中高端,年轻人居多,手头上钱也多,花起钱来大手大脚,而我们这边的顾客比较低端,主要是中老年人,手头拮据,一元一毛的算计着,购物种类也比较低端,多数是生活必需品,营业额低,利润也低,而房租却是同一个价,压力自然显得山大了。
还好,旺旺超市处于场口位置,去农贸市场必须经过超市门口,就算放钓线钓鱼,好歹能钓上一些买主的。
前面说过,黄葛垭曾经是过去的水陆交通要塞,而旺旺超市所出的位置,过去是海盐的集散地、古时候的繁华商业中心,到此时虽不再繁华,可当地人还记得窄巷的名字,都叫它盐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