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治世宝典> 第16章 周纪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章 周纪四(1 / 2)

 周共王

周共王出游到泾水边上,密康公跟随,有三个女子前来投奔密康公。密康公的母亲说:“你一定要把她们献给国王。野兽够上三只就叫做群,人够上三个就叫做众,美女够三人就叫做粲。君王田猎都不敢猎取太多的野兽,诸侯出行对众人也要谦恭有礼,君王娶嫔妃也不娶同胞的三个姐妹。那三个女子都很美丽。那么多美人投奔你,你有什么德行承受得起呢?君王尚且承受不起,更何况你这样的小人物呢?小人物而拥有宝物,最终准会灭亡。”密康公没有献出那三个女子。只过了一年,周共王就把密国灭亡了。

周共王逝世以后,他的儿子周懿王姬囏登位。

周懿王

周懿王的时候,王室衰落了,诗人们开始作诗进行讥刺。周懿王逝世,周共王的弟弟姬辟方登位,这就是周孝王。

周孝王

周孝王逝世以后,诸侯又拥立周懿王的太子姬燮,这就是周夷王。

周夷王

周夷王逝世以后,他的儿子周厉王姬胡继位。

周厉王

周厉王在位三十年,贪财好利,亲近荣夷公。大夫芮良夫规谏周厉王说:“王室恐怕要衰微了!那个荣夷公只喜欢独占财利,却不懂得大祸难。财利是从各种事物之中产生出来的,是天地间自然拥有的,谁想独占它,那个危害就大了。天地间的万物,谁都应该得到一份,哪能让一个人独占呢?独占就会触怒很多人,却又不知道防备大祸的来临。荣夷公用财利来引诱您,君王您难道能够长久吗?做君王的人应该开发各种财物,分发给群臣和百姓,使神、人、万物都能够得到所应分得的一份,即使这样,还要每日小心警惕,恐怕招来怨恨呢。所以《颂诗》说:我祖后稷有文德,功高能比天与地。种植五谷养万民,无人不向您看齐。《大雅》说:广施恩泽开周业。这不正是说要普施财利,而且要警惕祸难的来临吗?正因为这样,先王才能建立起周朝的事业,一直到现在。如今君王您却学习独占财利,这又怎么行呢?普通人独占财利尚且被人称为强盗;您如果这样做,那么归服您的人就少啦。荣夷公如果被重用,周朝肯定要败亡了。”这个召公也只是一种职务,大约是周武王时期召公的后裔。周厉王不听劝谏,还是任用荣夷公做了卿士,掌管国事。

但是后来也有人说,周厉王是为了朝廷积聚钱财而革新税赋制度,积聚钱财的目的是为了供养军队,征伐那些不肯前来朝觐的诸侯。可是大概他不知道,改革只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改进和完善,并不是重新来过。

国人公开议论周厉王的过失。召公劝谏说:“人民忍受不了您的命令了!”周厉王发怒,找来一个卫国的巫师,让他来监视那些议论他的人,发现了以后就报告,立即杀掉。这样一来,议论的人少了,可是诸侯也不来朝拜了。

周厉王三十四年,刑法更加严苛,国人没有谁敢开口说话了,路上相见也只能相互递个眼色而已。周厉王非常高兴,告诉召公说:“我消除人们对我的议论了,他们都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只是把他们的话堵回去了而已。堵住人们的嘴巴,要比堵住水流更厉害。水蓄积多了,一旦决口,伤害的人一定会更多;不让民众说话,道理也是一样。所以,治水的人开通河道,使水流通畅,治理民众的人也应该放开,让他们讲话。所以天子治理国政,使公卿以下直到列士,都要献出讽喻朝政得失的诗篇,盲人乐师要献出反映民情的乐曲,史官要献出可资借鉴的史书,乐师长要献出箴戒之言,由一些盲乐师诵读公卿列士所献的诗,由另外一些盲乐师诵读箴戒之言,百官可以直接进谏,平民可以把意思辗转上达天子,近臣要进行规谏,同宗亲属要补察过失,乐师、太史要负责教诲,师、傅等年长者要经常告诫,然后由天子斟酌而行,所以事情做起来很顺当,没有什么错误。民众有嘴巴,就如同大地有山川一样,财货器用都是从这里生产出来的;民众有嘴巴,又好像大地有饶田沃野,衣服粮食也是从这里生产出来的。民众把话从嘴里说出来了,政事哪些好哪些坏也就可以看出来。好的就实行,坏的就防备。这个道理就跟大地出财物、器用、衣服、粮食是一样的。民众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什么,心里考虑好了就去做。如果堵住他们的嘴巴,那又能够维持多久呢!”周厉王仍然不听劝阻。从此,国人都不敢说话。

过了三年,大家一起造反,袭击周厉王。周厉王逃到彘。即使周厉王进行的是一场改革,但也是一场失败的改革!周厉王的太子姬静被藏在召公的家里,国人知道了,就把召公家包围了起来。召公说:“先前我多次劝谏君王,君王不听,以至于遭到这样的灾难。如果现在王太子被人杀了,君王将以为我对他们记仇而在怨恨君王。侍奉国君的人,即使遇到了危险也不该怨恨;即使怨恨也不该发怒,更何况侍奉天子呢?”于是召公用自己的儿子代替了王太子赴死,王太子终于免遭杀害。

周朝共和时代

公元前841年,周王室只好由召公、周公二位辅相共同治理朝政,史称“共和”。中华人类有明确纪年的历史从此开始了。

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8年)

周厉王已经死在了彘地。太子姬静已经在召公的家中长大成人,二位辅相就一块儿扶立他为周王,这就是周宣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