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科幻灵异>谶语> 第一百一十四章 师傅会不会踢我的屁股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一十四章 师傅会不会踢我的屁股(1 / 2)

 禹天阳一看清元师太的苦瓜脸又开始痉挛扭曲起来,就知道这老道姑恼羞成怒之下只怕又要发飙了。他赶紧笑着对清元师太道:“老前辈,老前辈,有话好说,有话好说啊!不是说《灵宝度人经》是贵派的镇山之宝吗?想来老师太的修为虽然未必已经到达了三清境(又称大罗天)之上,但超越于《灵宝度人经》所划分的三界(欲界六天、****十八天、无色界)之外,距离‘种民天’的第四天境界应该也差不了多少吧!怎么还是如此执念,一遇物扰就静不下道心,压不住无明业火呢?小辈斗胆妄论,还请老前辈见谅啊!“清元师太毕竟是修炼有成的道家前辈,禹天阳的这一番劝诫,不说是如鸣黄钟大吕醍醐灌顶般的当头棒喝,至少也是道家一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开窍启示。冷静下来的清元师太心里暗暗惭愧,心想:”自己悟道几十年,始终未入臻境,不就是源于自己潜心度人未度己,心浮气躁难入境吗?“想到这里,清元师太平心静气地对大家说道:”不克小己,难悟大道!是我执念入魔了,还请大家海涵一二!“言毕即两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于胸前,立而不俯拱手行礼。清元师太又转过头对禹天阳道:”老道知道你小子熟读诸子百家典籍,深谙道家经典掌故,此时咱们暂时把求取《灵宝度人经》的事放在一边,老道想与小道友就这部经书讲经论道一番,不知小道友是否愿意给我这样一个机会?“禹天阳楞了半天没有反响,清元师太的一反常态使他一时半会儿根本就反应不过来,司马英霞赶紧捅了捅禹天阳的手臂道:“喂!喂!师太问你话呢!“禹天阳这才结结巴巴地回答道:”啊?哦...啊!师太有话尽管吩咐,小辈,小辈敢不从命!只是,只是......“禹天阳的话已经到了嘴边上却突然哽住了,他本来想问一下清元师太是否读过《灵宝度人经》的全本,但转念一想,这样直接询问似乎有点轻蔑的意思在里面,好像这口吻也不是小辈向长辈问询的口吻,更何况这《灵宝度人经》虽然是老道姑的师门重宝,又是道家经史发展历程中里程碑式的经典,万一这老道姑徒有虚名对《灵宝度人经》的参悟不甚了了,讲经论道一个不妥,岂不又会使这个脾气特臭的老道姑下不了台?毕竟崂山上清宫与我武当山九宫八观同出一脉,伤了颜面终归是不好......。可禹天阳反过来又一想,看这清元师太虽是个执念太过极好面子的急性子人,但老人家既然敢主动提出来与自己谈经论道,甚至不惜折节求论,想必也是胸有成竹胜券在握吧!这片刻之间,禹天阳是心思电转踌躇再三,正在不知如何是好之时,司马英霞不知为什么突如其来地插了一句嘴,她睁着萌萌的大眼睛问清元师太道:“老前辈,对不起!我实在忍不住想问您一下,廖九爹说的‘柳叶凤眼’真的是指您老人家吗?”清元师太楞住了,她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正当自己沉心静气地打算讲经论道时,有人会问出如此唐突无知的问题;禹天阳也是莫名其妙哭笑不得,他实在不明白司马英霞怎么会对江湖上赫赫有名的南拳的柳叶掌和凤眼拳一无所知呢;廖九爹父子更是惊诧莫名好笑异常,怎么会因为一句玩笑话,就让我们一向英明神武的司马英霞大小姐信以为真了呢!禹天阳忍不住又哈哈大笑起来,对司马英霞道:“人们都说南拳北腿各有千秋,难道我们的司马大小姐因为出身于北七省的武林世家,竟然对南拳的门派和传承如此的孤陋寡闻吗?”禹天阳边说边演示了一个手型,只见禹天阳含胸收腹,左手握拳曲臂收于左腰眼处,左腿后移微曲蓄势,右腿前弓待发,右掌四指并拢伸直,大拇指内扣,用掌根作欲击出状。“认得出这是什么招式吗?”禹天阳问道,司马英霞不屑一顾地“嗛”了一声道:“这不就是少林拳吗!“那你是否知道少林拳的主要手型,也就是我摆弄出的这个基本招式也叫柳叶掌呢?”禹天阳紧接着问司马英霞道,“啊!原来是这样啊!”司马英霞如梦初醒般叫道:“那我知道了,‘凤眼’当然指的是咏春拳的凤眼拳啦,哼!我不仅知道这个拳种的名称,我还知道他是南拳的主要手型,出拳时,食指的第一节指骨结环凸出拳面外,其余四指紧握,拇指的第二节指骨紧压在食指的第三节指骨上。我说的没错吧!”司马英霞洋洋得意地一番说道,可是没有听见什么反应,环顾左右一看,大家居然几乎是相同的微笑不语的戏谑表情,只有禹天阳挤眉弄眼阴阳怪气地嘀咕了一句:“你妹子早干嘛去了!”司马英霞刹那间脸就红透了,她这才意识到先前受了廖九爹玩笑话的误导,光想着用‘柳叶凤眼’去对照清元师太那张鹤皮老脸上的眉眼,根本就没有往‘柳叶凤眼’是柳叶掌、凤眼拳的简称这上面想。“好了,好了,小丫头片子也不要再纠结什么柳叶凤眼的了,老衲长的什么样老衲自己知道,禹天阳你这小子,我们言归正传吧!我只问三个问题。”冷静下来的清元师太仍然是一脸严肃,但语气却已是回复了中正平和,禹天阳也勉力收束心神正言正色地回答道:“好“!

清元师太:师祖《道德经》第七章有云:“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师祖的教诲说得很清楚:天地所以长存,是因其不为己之生存而自然运行,故能长久生存。所以有道圣人遇事不争,反而能先于众人悟道;置身于度外,反而能自保而生存。这不正是因其无私吗?故能成就其自身。后世道家传承表面上都是谨奉师训以传道修业,但真正能领悟并实现师祖原始本源之意的万难取一,凡尘悠悠,道途茫茫,修业漫漫,度心苍苍。老衲以为可用一句话概括师祖真言,即“不争即可自保,自保方可得存矣!”小道友以为如何?

禹天阳:争与不争,退于不退,难以一言以蔽之!例如修道之三兄妹落井待救,明知多日后方有幸得救,然食水仅够二人用一日,三人分食则不足半日,无论如何均不能活,此情此景争耶不争耶?大哥曰:“长兄如父,父爱无垠,吾未有分食之理!”遂绝食;二哥曰:”长兄肩传承之责,妹幼且弱,理应护之,吾亦无分食之理!“亦绝食;妹曰:”吾本体弱,食之无益,既必死,何如兄长分食尚存生机!”亦不肯食。数日后待人察觉,三人挽手而亡,食水未动分毫!“道尊评说:”真仁义也!人虽亡而悟道!“士子评说:”虽全义德,然不智也!亡三不如留其一也!“俗子评说:”死生有命,奈何以长幼强弱定生死乎!“若以师祖本义强解之,争与不争均不能存身自保,何义之有?小辈以为,师祖的教诲并非俗世之人所理解的世俗之争,或许应理解为修身悟道不争即是争,置身于度外方可参悟大道之存。师祖精义玄机岂是随意即可参透的,否则也不至于二千多年来众说纷纭了。老前辈以为然否?

清元师太:求道艰辛,心法各异!争与不争,存乎不存,各有所悟而已。悟道各有其途,修业千人千法,道友所悟已无需老衲认同与否。我的第二问是:《灵宝度人经》本来是东晋末年现世的,一般认为它是道经发展到一定社会阶段的产物。从早期民间道教发展到上层官方的士族化神仙道教,再发展到民众化的灵宝派道教,其间的跌宕起伏和阴差阳错岂是道外之人可以体会的。《灵宝度人经》的现世,既为后来道教教理教义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调,也为道教的兴盛和发展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道友可知《灵宝度人经》较之其他道教经典主要有哪点

不同,何以我崂山道家一脉要将此经视为至宝?

禹天阳:主要是《灵宝度人经》丰富了经典道经中的许多重要教理教义,其中最重要的新教义是扩大了修道成仙的范围,不仅包括一切世俗之人,而且包括修仙求道的天人。这就和佛教禅宗一脉与密宗一脉的修持教义差异所造成的结果不同有点类似,佛教禅宗修持的大圆满是顿悟,而能修的顿悟的人只是禅宗教众中极少数一部分高僧,这也是佛教禅宗教众虽多,但鱼龙混杂邪门歪道更多的重要原因,因为修持正途对绝大多数教众已成为可望不可及的事情,为求捷径或以假乱真,从而为邪魔外道的繁衍肆虐提供了因;而佛教密宗的大圆满修持教义

则认为所有教众都有可能修得大圆满之果,即所谓可以秉承“我即是佛,佛即是我”的法则修练,但却并非一定要修得这个境界才是得道之人。这也是为什么在藏蒙如此愚昧落后的地区,无一人不供奉佛祖,无一人不信奉佛法的根本原因。

清元师太:嗯,很难得,年纪轻轻的道行倒是不浅,起先我以为小道友只是武功超凡而已,现在看来老衲还真是小看了你。好吧,再问你最后一个问题,《灵宝度人经》作为被公认的“群经之首,万法之宗”,所规定的修行境界,总计三十二天,即有三十二个层次。在每一个层次,人们对人自身的变化和人自身的认识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但实际上在修炼过程中,修持者的进程差异极大,哪怕是同样的年龄性别、同样的体质根骨,同样的修炼时间,同等级的修炼层次,修炼进程仍然大的不可想象,老衲百思不得其解,想来你我同宗同源,小道友能为我崂山道教一脉解惑一二也未可知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