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科幻灵异>谶语> 第七十五章 卓玛找茬—空性溯真(十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十五章 卓玛找茬—空性溯真(十四)(1 / 1)

 雨过乌云垂,风来尘土扬,荒原古今事,沙海两茫茫!

终于下雨了,藏北高原冷季的雨水可是比金子还要贵重啊!尽管裹挟着寒冷的季风,尽管淅淅沥沥的时断时续,尽管连荒原上盐碱滩表面的土层都没有来得及润湿,但老天爷毕竟是下雨了。也许是冰凉的雨水刺激了葛贡鞑宁求生的潜在欲望,或许是他心中纠结着太多的留恋和不舍,昏迷不醒的葛贡鞑宁在混混谔谔浑浑噩噩中依稀感到自己僵硬的身体一侧被一团温暖柔软所包裹,也不知过了多久,顽强的生命动力在这团温软的侵润下慢慢地驱动起来,葛贡鞑宁于半昏迷状态下感觉到似乎有一只热乎乎湿漉漉的小手在不断地抚摸自己的脸颊,他迟钝的意识里这似乎是松赞德吉拉姆长公主的手,可这只手为什么这么大一股草腥味呢?突然耳旁炸了一声响雷,葛贡鞑宁吓得一骨碌爬了起来,他凝神定睛一看就呆住了,在这一瞬间,他的心中充满了柔情和爱意,充满了我佛如来的天籁梵音,那匹被他救治过的野马紧紧地俯卧在他的身旁,固执地用他温暖的腹部来救护濒临死亡的他,野马用他脏兮兮湿答答的舌头不停地舔牴他的脸,最后习惯性的一个响鼻犹如炸雷一般竟然惊醒了生命几近衰竭的葛贡鞑宁,看着爬起来望着自己发呆的葛贡鞑宁,野马摇了摇毛茸茸的尖耳朵,狂野不羁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着,满盈着浓浓的安详和慈爱。已经没有泪水可流的葛贡鞑宁被这原始、纯真、跨越种群的生命之爱深深地震撼了,“原来牲畜也可以心存佛道!也知晓感恩图报!”这时,他听到身侧的海子里传来阵阵欢快的马鸣声,转头一看,自己随身带来的那几匹驮马正在淡水海子里喝水、撒欢,这时候的葛贡鞑宁才发觉自己的喉咙、肠胃、皮肤、神经、五官都因极度的饥渴而在燃烧,他趔趔趄趄地跑向海子,一头扎进水里狂喝猛灌起来,那叫一个畅快淋漓啊!

在淡水海子边休养生息了好几天,葛贡鞑宁几乎一直处于半醒半迷糊的状态,当他的体力稍有恢复时,他的意识也渐渐明晰起来。他一边挣扎着运功坐禅调养受损的气机,一边努力回忆整个事情的缘由和经过。他的内心交杂着太多的情感和思绪,禅说、佛道、戒律、自省。。林林总总、拉拉杂杂地纠缠着他的思想和悟解。他想起自己的上师总是反反复复絮絮叨叨地告诫自己“尘世间万般事由来源于不同出处的心”。这里的心实际上指的是意识的本源所在,当我们不断地自省追寻自己意识的本源时,佛家悟道的进程也就尽在其中了。用佛陀的话说就是“凡此种种使我们产生了烦恼”。而要解脱这些“烦恼”不同的信念和执念就会有千差万别的解脱之法。在佛教金刚乘的教法中,认为所有相互对应的事务在实相、本体上是没有分别和不同,而且也是不可分辨的。在穷究实相的过程中,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的、空无的状态,同样的纯净,同样的纯粹。它们都来自同样的根源,也就是说它们本来就是在一起的。然而当有些人被凡尘的贪念所左右时,他们认知事物的念想就会发生扭曲,也许他们在一些具像的修业中可以取得常人无法企及的业果,但邪恶的观想终究会使他习惯于以阴暗面度人,从而害人害己直至有伤天和!巴桑甲布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

葛贡鞑宁记得在藏北僧众中广为流传着一个修行的小故事,说是有一个信奉小乘佛教的僧侣,在坐禅上的功夫很是了得,他曾经口发宏愿,说自己是绝不会迷失于世俗的喜恶中的,这个特立独行的僧侣在白骨观修法上有很好的修持,由于他隶属于藏密****,其僧侣是不能对异性有欲求的,为了与贪欲、欲求分离,因此他们通常通过观想人的丑陋、污秽之方法进行修持。这个僧侣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并以此闻名。有一天文殊师利菩萨想考验一下这个和尚的禅修功夫到底如何,他化身成一位妩媚漂亮的年轻女性,来到这个和尚的修持所在,以种种妩媚的言行来考验这个和尚的定力,起初这个和尚丝毫不为所动,但渐渐地内心的世俗欲望被引逗释放了出来,因为这位女子的诱惑力太大了--要知道这可是来自充满智慧、洞悉人心的文殊师利菩萨的挑战。这个和尚无奈之下干脆逃跑,而文殊师利菩萨幻化的美女则在后紧追不舍。终于和尚实在跑不动了,于是他两眼一闭往地上一坐,心想自己的修持要完蛋了,他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定力了。当然实际上什么事也不会发生,他一睁眼就看到追逐自己的美女突然破裂成无数碎片,文殊师利菩萨现出庄严法相,说道:“你的白骨观修得很好,如果你执念于把所有的人都认为是美的这个观想,将会导致你轮回的痛苦;如果你把所有的人都观想为是丑的,那仍然只是个虚妄的念想,这个念想会使你沉迷于执念而无法觉悟,因此你真正需要做的是本源空性的禅修,这样才能使你觉悟。让你真正解脱魔障的影响。”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认知,即使在大乘中,一切现象也都是空的,包括贪欲和欲求的对象,一切的本质皆是空性;而在金刚乘中认为一切既然是空的,也就没有什么东西可放弃、该放弃,没有坏的东西要抛弃,也没有好的东西要掌握,因为一切都是平等的、空性的。实际上这种层次的基本思想最初来源于西藏本土宗教也就是苯教的经典教义,奇诡的是苯教的教义传承历来不注重文字典籍,而是以口头传授为主,这就造成了后世传承派别的随意性和实用主义盛行。这也是巴桑甲布之流可以在苯教内如鱼得水的根本原因。

本来就修行本源而言,欲望也可借之从中修持,因为贪欲的本质也是空的。在金刚乘中并不是教你如何在欲望行为中修持、或在实际的性行为中修持,而是教你去认识什么是欲望的本质,去了解贪、嗔、痴的本质是什么。这正如你要摧毁敌人一样,如果你在战争中,你想要摧毁敌人,但首先你必须了解谁是你的敌人,当你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敌人时,你要去摧毁什么呢?所以当我们思考什么是贪欲、什么是嗔恨、忿怒时,当你真的深思时,你会发现它们实际上是空性的而并没有实体存在。空性是佛法中的根本哲理之一,但许多人对“空“有错误的认识,以为空是没有的或是指某种空间而言,但其实不然;当我们提到“空“,是指能量或其潜在性,举例而言,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时,我们可以看到他非常漂亮,但同时有人会觉得他很丑,在同一个客体上有两种现象产生,如果我们看一百个客体,可能有一百种现象,但美或丑的分界在哪里呢?分界的辨识也是因人、因事、因时而不同。客体可延展出美和丑的问题,但美和丑既是潜在的又是变化的,是因每个人自己的主观认识而变动的。由于客体可被视为美的、丑的或其他任何的一切,因此无论大小、美丑、男人女人都只是概念罢了。巴桑甲布之类的苯教异类贪图“阴阳玉珏”,表面上看只是“损人利己”不择手段而已,但实质上反映出他的修业理念已经入了魔道,在他的观想里,凡是顺从他意志的人就是美的、好的,凡是违背他意志的人就是丑的、恶的。所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就是这类人处世的真实写照。如果他的观想里能认识“空性是佛法中的根本哲理”这个基本教理,他也就不会执念于索取而不惜干下如此天怒人怨、大逆不道的事情了。就事论事而言,索取“阴阳玉珏”这件事本来也无所谓对错好坏,但如果你的目的是出于一己私利,你索取的方法又是建立在荼毒生灵的前提下,那么这个索取就沦为无妄执念了。天生万物,各有取舍,与人玫瑰,掌留余香。何苦执念于一己私欲而不能自拔呢?

;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