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史书凉薄> 第九章:宋襄公——昔日少年依旧思无邪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章:宋襄公——昔日少年依旧思无邪(1 / 2)

 每一个写史书的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所以史书被不断的写,每个时代、每个人都把历史打造成自己的样子。你也有只属于你的历史,就是在知道了很多后,以自己的个性判断留下的东西,这也就是我们的历史观。

没有对错,只有选择,立场是不可避免的。“史书”的意义就在于来教导人们,暗示给我们一个个的道理,暗示我们这个世界生存的法则。

可是除了法与理,有人透过层层迷雾,看见那一个个鲜活生命的爱恨情仇。

宋襄公,子姓,宋氏,名兹甫。《史记》把他列为春秋五霸之一。宋国第二十任国君,是一位颇受争议的人物。虽被列为春秋五霸,但让他出名的在于其“仁义之师”的故事。

《左传》中的宋襄公是个不知“度德量力”妄想以武力建立霸业的诸侯。公子目夷及其他士大夫一再劝解他,预言他必定失败,他都充耳不简。结果他们的预言都成真了。通过宋襄公的故事,向我们揭示了历史发展规律中的有德有力者必定成功,反之必然失败的准则。

《公羊传》则描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宋襄公,他是一位“信守承诺”“尊王攘夷”的君王。《公羊传》借宋襄公事迹宣言的是道德至上之的观念,即也是华夏文明与夷狄文明区别之所在。

喜欢他的人,说他是仁义道德的君子;不喜欢他的人认为他是虚伪的傻瓜。

那么兹甫究竟做过什么呢?

春秋战国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的变革造就思想的多元,轴心时代由此产生。之后的数千年,无论是传统思想,还是反传统思想,都跳不开这个时代人们所奠定的框架。

春秋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种较为特殊的争霸行为,即齐桓公、晋文公等国君以尊王的方式谋求霸主地位。兹甫就是其中的第二位“霸主”,但其实是后人封的,当时的人们并不认可。

公元前652年,宋桓公患上重病,宋国面临接班人的问题。宋桓公在此前已经确立了宋襄公兹甫的世子地位。在病重时,他又召集近臣与家人再次交代遗训,这时,一个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兹甫当着大臣和家人的面,十分真诚地向自己的父亲提出了“让贤”的请求,他的理由是:“目夷长,且仁”,“长”则自不必多解释,立长子并无什么不妥;重要的是第二个条件“仁”。兹甫的这两点建议用他的真诚打动了宋桓公。宋恒公真的要任命公子目夷为接班人了。但更令人意外的是目夷的态度:“能以国让,仁孰大焉?臣不及也”说完坚决地离开了。

要知道,老爹都要死了,就算做戏现在也不是好时候。兹甫如此极力诚心地推荐别人担任王位接班人,老爹一旦点头确定下来,大位就是别人的了。这一家人都玩真的,国君之位自己不够仁,应有德者居之。历史上多少为了权力兄弟间反目成仇,在宋氏兄弟真诚相让的气氛下,宋桓公安然离世了。

他们家如此相让,好像真的相信国君都是有德者居。这实在让后人不能想象是出自国君之家。在春秋乱世中,他的行为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因此,两千六百年余年过去了,仍会招来一些非议。

世人觉得自己做不到的事,凭什么你能做到,一定是装的。

兹甫老爹的时代的国策是坚定地“从霸”,即追随齐桓公小白的强大霸业,积极参与齐桓公霸业中的所有活动,认小白做大哥。从宋襄公即位至齐桓公去世,宋襄公的国策仍是继承与坚定执行其父的从霸路线不动摇。但后来,小白死了,齐国乱了,大哥不在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