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瓯骆传奇> 第一章 前 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章 前 言(2 / 2)

8巫雅(巫师,专门从事养蛊、放蛊之事,笔者猜测也是从芈雅演变而来,有些芈雅入道成为掌雅,有些入魔成为巫雅。)

9布洛陀(音译,意为智者或是讲故事的老者。)

10一(音译,一般在后面加上人名,如“一宋”,意为那个叫“宋”的男子。)

11美(音译,一般在后面加上人名,如“美荷”,意为那个叫“荷”的女子。“一”与“美”相对,意为男女。有些地方还以“犊”指代,“犊”为量词,意为“只”的意思。)

12郎(音译,竹笋的意思。)

以上列举的一些名词是从壮族音译而来的,是外界很难理解的地方,在此解析为了让读者方便。当然,还有许许多多与其他地方的壮族不尽相同的地方,但是文章大都是以通俗的文字和语言描述,读者应该能理解,在此就不多赘言。

关于小说中山歌的部分,对此笔者深感遗憾。由于笔者视野狭窄,水平有限,无法原汁原味地将其进行编译,只能根据自己有限的阅历,粗糙的文笔,进行再造。山歌是壮族文化的精华,是壮族人民流通的文字,突破了地域、风俗习惯,发音规律的限制,每个壮乡人都是天生的歌者、天生的诗人。曾经有人这样形容壮族山歌,无歌不成圩,无歌不成席,无歌不知礼。中原的传统文化以文载道,而壮族则是以歌载道,以歌传道。然而,今天我们突然回过头去看山歌,遗憾地发现那些古老的章节,曾经承载着过去远古印记的诗篇,已经流失得差不多了。笔者一直提倡有识之士,能够为山歌整理编译,著书立传。今日尚存的老一辈歌者,那些承载着古老传说的诗篇依稀尚存,如果再过十几二十年,我也不知道这门古老的文化还在与否。

关于小说中的风俗节日,笔者尽可能地进行保留,如实详述。其中的三月三、歌圩、竹竿舞、赛舟、赛陀螺、织女节等等是今夕尚在的民间风俗文化节日,而小说中笔者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加入一些创造性东西。在此,特别说明的是赶虫节,这个节日有些特别,也是让人无法理解,今天的yn文山地区还保留着,实属难得。赶虫节,顾名思义,就是驱赶害虫的节日,这里用“害虫”一词,十分不妥,一定程度上曲解壮族人的性格思维。壮族是一个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民族,在壮族人的思维里,这个星球上的万事万物无好坏之分,只是它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而已,这个节日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把虫理解为害虫,那大可消灭了之,不必费尽周折进行驱赶,因此称之为“赶虫节”,而不是“灭虫节”。借用梁庭望教授的话进一步解释,“壮族有一个特点,就是内向,细腻,不富有攻击性。”因此,不难看出壮族是一个怎么样的民族,其民族性格是怎么样的,同时这也是世界上传统农耕民族的共同特点。

关于小说中地名的一些问题。为了避嫌,我把许多真实的地名偷梁换柱,或是进行再创造,或是取一字而合之。但是为了方便读者通读全文,贯穿理解,笔者过后会另行绘制小说中的百越地图,标记出小说中相关的地名方位。读者如有兴趣,可上公众号上查看(公众号与笔名相同(骆越遗风),敬请关注,一起交流)。

关于小说中西瓯王宋的问题。据《淮南子?人间训》载:秦始皇派遣“尉屠雎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三年不解甲驰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至今各路学者对西瓯君“译吁宋”的真正含义仍然充满争议,笔者的认为把名字放到全句中去理解会比较好。“杀西呕君译吁宋”,应该理解为:西瓯君,译,“吁宋”,杀死了西瓯国的王,这个王的名字译音叫“吁宋”,而“吁宋”与上文中的“一宋”表意相同,音译字不同而已。因此不难看出,当时领兵抗秦的是一个叫做“宋”的男子,而壮族人的称谓习惯一般会在名字前加个“一”字,为“一宋”。

关于当时百越地区的文化科技发展程度的问题。以上文中西瓯王的名字为例,为什么单单以一个字为名?这是因为当时百越的地区还处在氏族公社时期,人们还没有家庭姓氏的观念,只有族群的观念,社会还处于原始的群居杂交的状态,社会发展程度是极为落后的。但笔者为了小说中故事框架构建的需要,将小说中的社会形态及发展程度进行一定的塑造及升华,其中会有许多不符合事实的地方,还请读者见谅。话说回来,就是这样的一种极为落后的社会状态,却让当时科技文化先进、战斗力极强秦军吃尽苦头,实属不易。这在《淮南子?人间训》有生动的记载: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谪戍以备之。“伏尸流血数十万”这是何等的惨状,历数秦始皇发兵征战全国,前后大小战役上千次,从未有过秦军遭遇如此大的败仗记录。由此可见,如果当初百越地区没有一个坚实而统一的文化作为基石,是难与秦军抗衡的,更不会有如此辉煌的战绩。

最后,笔者要阐明本人的一些观点,写这篇小说皆为重拾壮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弘扬壮族文化的精神。还望各位读者不要把注目力放在民族文化孰优孰劣的比较上,更不能为了满足某些人卑微而狭隘的民族心里,激起狭隘的民粹主义、地域主义、种族主义等情绪,这都不是笔者希望看到的。文化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教化育人,给人自信,予人信仰。文化本来就不是用来作比较,每一个民族的文化自有本民族文化的特点,重要的是在一个“特色”上。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信仰,信仰只有表达方式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你有登高的气魄,我有出海的勇气,你能陈书万丈,我能歌颂千里。因此,壮族文化要想在新时期里重现当年的辉煌,还需要走更远的路,毕竟如上文所言,壮族文化沉浸得太久了。现在,是时候挺起胸膛,在这个文化大同的社会风潮中,“和而不同”地坚持着自己心中的那一份信仰,执着那一份特色而古老文化传统。

前赴后继,你我争先!感谢各位!

笔者:骆越遗风

2016年11月作于南宁西乡塘。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