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小说可以说是受到梁庭望教授所著的《壮族文化概论》的影响而作的,粱老在少数民族文化研究领域可谓凤毛麟角,屈指可数。其所作出的贡献更是无法一语概之,尤其是在壮族文化的研究上,更是丰功伟绩,必定千古流芳。
粱老立言著书将近900万字,各种民族文化研究的著作及论文数以千计,可谓硕果累累。但这些丰硕的研究成果,仍然无法全面的从三尺讲台上推广开来,笔者深感惋惜,或许是笔者之前孤陋寡闻吧。总之,用一个俗语表达,这实在是“暴殄天物”。
伟大的文化研究著作,定能毫无违和地延伸到生活中,感召万物,惠泽四方,我有幸身受其中。今年年初偶得机缘,看到粱老的两本文化研究著作:《壮族文化概论》和《壮族风俗志》,正是这两让我受益匪浅,感叹万分,夜不能寐,一口气将其读完,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壮族,了解到了不一样的壮族文化。
壮族这个古老的民族,千百年来,不卑不亢,生生不息。然而,因为壮族没有广泛流通的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让后人和外界人士无法深入去了解这个民族,久而久之,这个民族像空气一样游荡在中华民族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像无根的浮萍随着瞬息万变的世界随波逐流。
一直以来,外界人士都认为壮族文化像那绣球和壮锦一样,华而不实;像那难懂的山歌一样,杂乱无章。这一切都是没有深入了解壮族文化的断言,都是没有真正感受到壮族文化魅力的谬语。当然,今天的我们必须直面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壮族沉浸太久了,久到已经忘记自己,渐渐地迷失了自己。在纷繁的世界民族之林中,想要保持一个民族旺盛的生命力实为不易,而创新尤为重要。在文化大同的大趋势面前,少数民族文化很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这并非只是壮族所遇到的问题,是广大少数民族共同面对的问题。在这股文化大同的潮流面前,如何做到“和而不同”才是少数民族文化得以保留和发展的关键。
身为壮乡子弟的我,感到很幸运,因为还有像粱老一样的大批文化研究工作者,为壮族文化孜孜不倦,废寝忘食地著书立言。让我们系统、全面、客观地了解到本民族的文化脉络,感受到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我们更有底气、更自信地面向当代社会,并奋起直追。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定会更深入地了解到:壮族先民曾经创造了灿烂而伟大的百越文明,曾为中华民族文化注入了不一样的新鲜血液,也曾为中华民族的和谐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壮族先民首先发明水稻种植技术,是一个典型的农耕稻作民族;壮族先民还是棉麻种植、纺织技术的开创者;壮族先民还是我国南疆海域的最早开发者,首先进行珍珠贝等海洋生物的人工养殖。此外,还有不可忽视的青铜器文化、花山岩文化、传统壮族医药文化、歌圩文化,等等一切都说明,壮族这个古老的民族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一个富有创造性,极具开拓精神,充满想象力的优秀民族。
这篇小说之所以选择2000年前的秦瓯战争作为故事的背景,一是当年的那场战争,将百越地区包括壮族在内的各个民族真正融入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这是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时间节点。正因为秦始皇的三征岭南,使得岭南乃至南海地区正式加入了中华民族的版图;二是由于时代久远,各方面的史记材料较少,能方便笔者发挥想象,展开联想。当然,正确对待历史是每位书写者最基本的素养,笔者会遵循最基本的历史考据,秉笔直书,绝不故弄玄虚,哗众取宠。
小说通篇会掺夹着许多壮族本土语言的称呼、职业名称、地名、风俗文化、特色饮食、山歌等等,这些名称只能音译,无法言传。因此,有必要列举出来进行解析,以方便读者理解。由于岭南地区地域辽阔、民风各异,正所谓“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壮语分支繁杂,各个地区壮语的发音千差万别,无法统一,语言虽然不一致,但文化脉络是一致的,并且清晰的。下文主要是根据笔者所生活的区域的壮语发音进行解析,有异样之处,还望见谅。
1那(音译,意为水田的意思。)
2竜(读long,平声,意为山神、树神等保护村寨的神灵,这主要是在yn文山地区,笔者所在的地方叫“邪”,读xie,3调。)
3布老(音译,意为长辈,长老。)
4贝侬(音译,意为兄弟姐妹,朋友。)
5芈雅(芈字读ie,4调,指女祭师,专门从事祭祀活动,平日里也为人们祈福祈祷,占卜问卦。)
6布摩(音译,百越地区在从母系氏族社会过度到父系氏族社会的过程中,诞生了布摩,也就是男祭师,与芈雅的工作性质一样,专门从事祭祀活动。)
7掌雅(掌雅是壮族先民时期的医者,也就是壮医,笔者猜测是从芈雅演变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