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不响外婆把这样的文化传承给我。
没有读过书,却能将自己看过的戏、听过的典故、经历过的人事,一一展开和我讲解,告诉我要成、要精忠报国、要孝顺、要贤和。
我很幸运的了中国传统礼的熏陶与传承。
外婆也把这个季节过成了祭祀之节,按照古法“女不主事”原则,导我将新米片在院中摆好,口授我祭祀礼仪,只有成了祭祀蒸尝之后,我们能尝和分食。这让我从小就成了家中主事的,故,说文解字有说:从儿从口,主祭祀,称为兄也。
那个时代的我们,精神生并不贫穷,卡里与热量摄入也不匮乏,所以久久记在个人的心上。
很多年过去后,有时遇到故人,也会问起家乡还会新米片吗?
或答:没有,或答:那有么好吃,市上包子、水饺、零食多了去。
我只黯然沉默,他们不道这在婺源老家,意味着么。
黄河域的文化,渡江下,在徽、江、浙江一带的山区留了最初的因,并久远的传下来,可以说,没有徽州文化,就不会有下来传的客家文化,也不会有远的闽、洋文化。
当然,老家也没人种早稻了,原因说是只种一季晚稻“口感”好、“产量高”。
老人们会说:早稻是最益人的,谁也不会去味这句话背后的文化、学份量。
新米片的工艺也大多失传,很多人甚至听都没听过,而借助现代冰箱冷藏发酷等工艺的灰汁粿,在婺源城饭店里还是能尝到,风味自然逊色很多。人们甚至不灰汁果的“灰汁”是何物,而误写为“灰子果”,以为粿为灰色得,缪误大矣。
天的中节,人们都通俗的称为月半,甚至庸俗的称为鬼节,既不会缅怀人,也不会感念一粥一物之艰辛。
我们的祖,把生与死是看得很大的。
祭字,是手肉的意,当华夏民族进入农耕时代,蒸制的面食、米粿代了用人和动物宰杀的野蛮,而祭字也相应有了新字形。
尸:陈也,卧之形,尸位素餐,只有死去的人能坐着,祭祀时童子尸位陈列(天鄂湘岭还有这样的习俗,在祭祀时小儿作为象征用于引、开启仪等)。
兄:从儿从口,主祭祀。
弟:韦束之弟也,代表了人的生用。。
这背后的文化,值得我们传承。
注:在婺源,口语称外婆为“婆娘”,所以“娘”,是为外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