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大宋权将> 第十章江陵纪事(10)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章江陵纪事(10)(1 / 2)

 第十章江陵纪事(o)

象山坡,不知从何时起,绿色已经成为这座小山丘的主调,绿色,聆听风的低语,裹上厚重的大衣,爬满了整座小山丘,那幢矮小的象山书院,就隐藏在这个无人问津的世界里,抬头仰望蓝天,惨淡的蓝,蓝的苍白,似乎担心这样的灰蓝,就如象山书院的辉煌,不再如往日的烦嚣。(),

站在象山坡,,极目远眺,蓝色的天空,清朗如镜,彩云飞卷,可谓美景目不暇接。此时此刻,6常平仿佛入定了一般,或许此刻的他心灵的自由与坦荡,胸襟的宁静与宽阔,灵魂的然与飘逸,力量的蓄积与暴,都越了平日的自己。

走过苍凉的林间小路,两旁曾经的小树,如今早已变成绿意悠悠,多年前的6九渊6象山,是否会想到他亲自栽种的树木,记录了往日的岁月的烦嚣。但往日烦嚣的岁月,被剥离得剩下赤1u裸安详。

穿过苍凉的林间小路,很快就来到了一个破旧但却高大雄伟的牌坊,上面用正楷写着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象山书院。

是的,这就是象山书院,曾经是大宋最富盛名书院之一,地位甚至一度还在朱熹一手创办的白鹿洞书院之上,从这里出,激扬字,遥想当年的“鹅湖之会”,淳熙二年,6象山应吕祖谦之邀,在铅山鹅湖寺与朱熹展开了有关“心”与“理”的大辩论。

朱熹主张通过博览群书和对外物的观察来启内心的知识,而6象山认为应“先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览”,所谓“心即是理”,毋须在读书穷理方面过多地费功夫。双方赋诗论辩,激扬字。6指责朱“支离”,朱讥讽6“禅学”,两派学术见解争持不下。

当年的6九渊是那样的意气激扬,“鹅湖之会”后,祖父曾在朱熹主持的白鹿洞书院讲君子小人喻义利一章,听者泣下。就连朱熹也以为切学者隐微深痼之病。

当年的祖父6九渊6象山,是何等的风流人物,还有自己的父亲6持之,七岁能为,当年祖父授徒象山之上,学者数百人,有未达,父亲为敷绎之。

其时韩侂胄将用兵,父亲请择僚吏察地形,言:“自古兴事造业,非有学以辅之,往往皆以血气盛衰为锐惰。故三国、两晋诸贤,多以盛年成功名。公更天下事变多矣,未举一事,而朝思夕惟,利害先入于,愚恐其为之难也。”

俱往矣。

6常平的步伐有点蹒跚,辉煌如祖父、父亲,如今只剩下自己蹉跎岁月,当年数千人、数百人云集的象山书院,之余聊聊数十人。

“6山长。”一个胆怯的声音惊醒了情绪低沉的6常平,往日的6常平,自己还能蒙蔽自己,只不过昨天见过张贵之后,心突然有几分忧虑。

6常平转头看去,却是平素最为看重的学生之一:“时迁,现在是早读时间,你怎么会在这里?”

时迁尴尬的低着头,不太敢看6常平,犹疑了片刻,说道:“先生,学生家有事,唯有向先生告辞。”

“家有事?”6常平疑惑的看着时迁,问道:“家何事,你怎么不早点给老夫说?”

时迁有点慌张,囔囔道:“家老母亲年纪大了,时迁不敢久离家,乃不孝也。”

“哦。”6常平突然明白过来,时迁,这个自己曾经最为看重的学生,也要走了,也要离开这个暮气沉沉的象山书院。

因为时迁的家境自己非常清楚,时迁是徽州人,家境颇好,是徽州的大户人家。

而徽州却是朱熹的老家,当年时迁到象山书院求学,已经算是徽州的叛徒了,家早已来信让他回去。估计是受不了家人的压力。

6常平苦笑,这几年象山书院越冷淡了,而白鹿洞书院却更加辉煌,大宋学子,谈必言朱子,学必是朱子学说。越来越多的学子离开象山书院,即使能够坚持留下来之人,也多是江陵人士,或是碍于自己的面子不好意思离开。

“嗯,家有双亲不远游,时迁你回去好好照顾老父母乃是人情。”6常平细心安抚道:“你学业未成,即使回家也要坚持学业,不得放松颓废。”

“先生。”时迁惭愧道:“先生待学生如此,只可惜学生不能好好伺候先生。”

“好了,好了,”6常平笑了笑,道:“收拾东西早点回去,不要让老父母担忧。”

6常平看着时迁慢慢走开,鼻子一酸差点没流出眼泪,别人只知道他在江陵城内的风光,但谁知道他心的辛酸。

他只想如祖父、父亲一样,重建象山书院的辉煌,他只想将祖父的“心学”扬光大,仅此而已。

书院很大,但已显得破旧,虽是初夏,却竟然有几分颓废之意。

“父亲。”走到后院的一个小院子,大儿子6幽连忙向6常平问好。

6常平毕竟上了年纪,象山书院并不常来,往日就是6幽主持,他没想到6常平今日这么早就过来。

“幽儿。”6常平在后院之间的一处石凳子坐下,问道:“父亲问你,你实话实说,这象山书院究竟还能不能存下去。”

6幽连忙道:“父亲言重了,象山书院是太祖、祖父的心血,也是父亲的心血,象山书院一定能够重返辉煌。”

“呵呵,你别骗老夫了。”6常平苦笑,道:“自从你祖父离世后,象山书院一日不如一日,之所以能残存至今,不过是老夫丢不下脸,不甘心就这样颓废一生罢了。”

“你太祖三四岁时就知道问‘天地何所穷际’,你祖父七岁能,老夫到了十岁才启智,十三岁才能背诵三字经。人木愚,莫如老夫也。”

“父亲,”6幽安抚道:“父亲是大儿眼最勤奋之人。”

“勤奋能有什么用。”6常平自嘲道:“起五更,睡三更又能如何?你祖父认为治学的方法,主要是‘明本心’,不必多读书外求,‘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老夫就算是熟读诸子之书又如何?无论老夫怎样勤奋,但始终达不到你太祖的境地,就算你祖父,老夫也远不及也。”

“父亲,”6幽有点担忧,安抚道:“父亲深得象山学派真髓,只是,只是机缘未至,父亲不得志而已。”

“呵呵,幽儿你就别安慰老夫了。”6常平有点惋惜,道:“幽儿你一岁能言,三岁能问,七岁能,老夫以为象山学派的辉煌就在你身上了。”

“只可惜,只可惜象山书院杂事繁多,你自幼又懂事,老是想着为老夫分担,而更重要的是老夫生平所学稀疏,倒是让幽儿学不到真本领,”6常平充满遗憾说道:“这些年,真的是委屈你了。”

6幽轻轻的笑了笑,道:“父亲,这都是幽儿自己喜欢做的事,就算是父亲不说,幽儿也要去做,幽儿一定要把象山书院办下去,就算是只有一个人,幽儿也要让书院办下去。”

“幽儿,你别这样。”6常平苦笑,道:“就连时迁也过来向老夫请辞,书院还有存下去的意义吗?”

“每个月花费过一百两银子,就是为了使得这烂房子残存下去?”6常平自嘲,道:“老夫今日也算是看明白了,朱子学派算是朝廷的栋梁,算是大宋学子的荣耀了,老夫再坚持下去,还不是一事无成?”

“还不如积攒点钱财,好让6家过上一个安稳的日子。”

“父亲,如今书院还有三十七名学子,只要象山书院继续坚持下去,一定会越来越好。”

“三十七人?三十七人。”6常平苦笑,道:“如果老夫没记错的话,上个月还有四十五人吧?短短一个月,八人离开,恐怕一个月后,就一个人也没有了吧。”

“爹爹,都是孩儿无能,不能挽救象山。

6常平摇头,道:“不怪你,要怪就怪老夫,数十年来,老夫一直参透不了太祖的学问,一直没有能够将心学扬光大,老夫愧对祖先啊。”

“世间一切学问,皆在实践之,6先生有没有想过,象山前辈的理论本来就有缺陷?”一个清爽的声音,打破了父子两人的沉默。

“你是何人,敢说我太祖的错?”6幽毕竟年轻,虽还没见到来人是谁,不过依然反驳道:“就算是朱子前辈,也只能说观点不同罢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