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哥哥回来了,二婶和奶奶都说不带什么东西,陈启英就带着杨兵和杨玉出门了。
陈启英背着一个空背篓,是准备穿东西的,还有一个用处是如果杨玉走不动的话,可以坐在背篓里背着,杨兵和杨玉小时候都坐过背篓。
走在乡间小路上,周围都是一块块农田,绿绿的小麦长了十几公分高,看上去象一块块绿色的地毯,杨玉看到小麦看到这里有点想笑,后世的城里人大多不认识这些农作物,别说小孩子,就是大人可能性有好多都认为是韭菜吧。远远的有一处处房屋,房屋周围都种了竹子和树林,有时能听见一两声狗吠,宁静的乡村,清新的空气,现在还没有工业污染让人感觉心情舒畅。妈妈不时和在地里劳作的人打着招呼,杨兵在前面蹦蹦跳跳的,一会去追麻雀,一会去扔石头,跑前跑后的,忙得不亦乐乎。杨玉牵着妈妈的手,努力跟上妈妈的步伐,这进城可是走路啊,想当初后世的人们平时都是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甚至汽车代步,走几步叫嚷累。哪象现在,去哪都靠两条腿。
走了快两个小时,杨玉早就在妈妈的背篓里坐着了,杨兵也没有那么好的精神了,妈妈的一句:“到了”一下子又把两个孩子的精神提起来了。
县城就在前方,前面有一条江相隔,县城就在江的西边,东边也是一个镇子,不过和县城这么近,人们一般都是去县城买东西,江东的这个小镇一直不怎么繁荣。
过江需要渡船,渡船可是要买票的,票也极便宜二分钱一张,记得摆渡的机构也是一个单位好象叫什么车船所,还有专门渡车的船,后来修了大桥,慢慢地就没有人坐渡船了,这个机构也就消失了。上了船妈妈紧紧拉住杨兵和杨玉的手,生怕被挤下船去,这种事以前曾发生过,二叔也给他们讲过,说是某次他乘渡船的时候人太多,到了江中心有人不小心被挤下船去了,这个时候还不能马上把落水的人拉上来,因为船底有吸力,容易把人吸到船底,那就完蛋了,船工马上用船篙把落水的人推得离船远一些,然后让落水的人拉着船篙慢慢拖到船尾再把人拉上来。
这时候渡人的船不是机动船,只有渡车的船才是机动船,渡人的般是用一根钢索横贯江面,船就挂在钢索上,船工用一个特制的工具拉在钢索上,一下一下地船就慢慢沿着钢索前行了。坐船的人一般都要帮着拉动,以期快点渡江,小孩子也是觉得好玩,因为钢索上不时挂着清苔,他们都抢着拽清苔玩,江面并不是很宽,很快就到了对岸。
下了船,走不远就是江堤,在江堤上开了一个闸门,涨洪水的时候就关闭闸门,平时开放供人进出,穿过闸门,就进城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