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礼萨.巴列维看来,自己的父亲未必是想真的把伊朗捆绑在轴心国的战车之上。事实上礼萨沙赫对**并无好感。早在1934年访问土耳其时,他就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土耳其的德国人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态度有所耳闻,而身为一个在伊朗高原上一呼百诺的独裁者,礼萨沙赫面对着一心想成为“万王之王”的**更不会自在。
和其他处于殖民地边缘的亚洲国家一样,礼萨沙赫仅仅是希望利用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为自己的国家赢得更多的实惠而已。但是礼萨沙赫终究不是他所崇拜的“现代土耳其之父”—凯末尔,除了没有后者的“下一场大战必须站在英国一边”的远见之外,礼萨沙赫也缺乏左右逢源的外交手腕。
随着欧洲大陆战云密布,礼萨沙赫先是煽动国民的排外情绪,用*威*行来向英国施压,迫使英伊石油公司提升开采伊朗石油的产地使用费。同时又同时索回了19世纪被英国人夺走的巴林岛。而对于苏联,除了坚决镇压受苏联操纵的伊朗**,礼萨沙赫倒是在1940年授意自己的政府与莫斯科签定了新的商约,不过这更多的是为了能在英国皇家海军对纳粹德国实行全面封锁之后,可以假道苏联的国土继续获得来自德国的工业产品而已。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如果**没有选择在1941年向苏联发动突然进攻的话。礼萨沙赫还可以延续他的王权chun梦,毕竟当时的伊朗虽然算不上强大,但陆军也有12万之众,空军拥有各型飞机也不下400多架。虽然无力与大英帝国正面抗衡。但是此刻正焦头烂额的伦敦也无心在中东地区再燃战火。但是随着德国陆军的战车隆隆的向苏联的腹地挺进,对表面中立但实际上正逐渐倒向轴心国的德黑兰实行“换马”的方案便摆到了斯大林和丘吉尔的案前。
对伊朗实行南北夹击的公开理由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英美通过伊朗国土直达里海的援苏物资通道,毕竟德国间谍能轻而易举地摧毁纵贯伊朗铁路。这条铁路沿途经过众多的隧道和桥梁,一座大桥或一条重要隧道的破坏,意味着这条铁路至少瘫痪几个月。但正式的顾虑却是德国陆军在“巴巴罗沙”行动之初所取得辉煌战果,已经令德**队通过高加索的群山,进入伊朗境内,攫取波斯湾的石油和炼油厂,切断英国海军和空军最大的燃料供应来源,并进而进攻印度随时可能成为现实。
虽然同样深陷大战之中,但是凭借着雄厚的国力,英、苏联手击溃伊朗的国防力量却并非难事。从两**队越过边境到伊朗国民议会被迫宣布礼萨沙赫国王逊位,前后不过半个月的时间。在一路向德黑兰挺进的英国和苏联军队的身后,规模不大的伊朗空军和海军已经不复存在,其陆军部队也被打得溃不成军。而在怀揣着一小包伊朗国土而流亡海外的父亲身后,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不得不接过了由仇敌递来的皇冠。
之所以选择维持巴列维的统治,其实无非只是一个道义的问题,英苏两国明确表示,他们的军队驻扎伊朗“绝不意味着军事占领”,同时保证尊重伊朗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但是这些口头和纸面上的承诺终究只是一句空话。在苏联和英国所控制的区域之内,对伊朗的瓜分事实上已经在进行了。在伊朗南部英国人一方面肃清德国特工和亲德酋长,一方面支持各部落的分裂活动,以对抗德黑兰的中央政府。而苏联人则赶走了北方各省的伊朗总督,用自己的亲信取而代之,将这些地方完全置于自己的军事、政治和经济控制之下,同时莫斯科还支持由伊朗**发展而来的“伊朗人民党”在北部地区发展势力、扩大地盘。
而礼萨.巴列维唯一可以期待的只能是1942年1月29日,伊朗与英国和苏联签署了三国同盟条约,条约明确保证在对德战争结束6个月之内英国和苏联的驻军将全部撤出伊朗。而那一天似乎伴随着库尔斯克上空的惊雷已经不再是那么的遥不可期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