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齐正元十年十月二十七这天的凌晨,宋铮不到四更就起身了。不但他,整个宋府的人都早早起来,忙活着为宋铮准备科考的东西。
笔墨纸砚,是宋珏亲自准备的。两枝毛笔,一枝是用于写小楷的鼬毛笔,一枝是中型狼毫。墨是上等的松墨,一个墨条就价值一两银子。纸则是由蜀国进口来的上等宣纸,而砚自然是扬名天下的徽砚了。
宋珏的生活一向检朴,不过,为了儿子的科举,他还是拿出俸银,为儿子购置了这些东西。还细心地为儿子包扎好。
宋铮接过这些东西,心里感动莫名。其实这些东西自己早就有了,甚至比宋珏准备的还奢侈。徐明轩、吕大富、黄岳,都让人买了一套昂贵的文房四宝,送给宋铮,并预祝他取得好成绩。不过,宋铮难拂老爹的一番好意,决定带着宋珏准备的这一套去赶考。
至于吃食,则是茗儿和瑟儿准备的。精美的素瓷杯,精致的绿豆糕、香芋肉丸,香美的笋丝等等,装在了一个一尺见方,半尺高的盒子里。
当然,少不了衣被。祝氏和萍儿早就准备了两身换洗的衣服,一铺一盖的细棉褥、鸭绒被,甚至还准备了一个精致的小枕头。
衣被被打成了小被卷。而笔墨纸砚和食盒,都放进了考奁内。一切准备妥当后,合府的人到门口送别。
小四已经套好了马车,宋铮往身后挥了挥手,便登车而去。
街上虽然仍旧昏黑,但已经有了不少人。这个凌晨,江宁城的许多举子家,都是彻夜未眠。整个江宁城,都比往日明亮了一些。
文举的会试,比起武举来,影响要大得多。在中国历史上,科举都是指文举。史书上,对文举的考试记载很详细,而武举,却湮灭无闻。
大齐因为边事压力,武举还算是昌盛的,但与文举比起来,还是远远不如。事实上,文事鼎盛与否,往往是一个国家是否兴旺的标志。而有名的武将,都是诞生在国家动乱的时候。因为只有在作战中,才能磨砺和培养出名将来。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大齐会试的考场,设在夫子庙东侧,称为会院,也就是后世江南贡院的地点。夫子庙始建于北宋,是祭孔的地方。会院建在这里,自然是借着夫子庙的文气。
大齐建国后,由于亟需人才,对文事特别注意。在江宁城南移时,太祖下令,在毗邻夫子庙的地方,开出一大块儿约二百余亩的地方,建设会院。会院设两道门,平时都是锁着的,只有到会试的时候,才会打开。而院外,平时有衙役固定巡逻。
在院内,整齐地修建了八十排房屋。房屋均是南向,每幢长近百丈,里面隔出了无数间小格子。而且会试期间,每幢房屋处都有城卫军士和衙役,日夜站岗巡逻。
————
还未到会院门口,宋铮便听到熙熙攘攘的声音。撩开车帘一看,宋铮唬了一跳。只见前面的街上,无数盏灯笼闪动。人影攒动,怕有数千人之多。从夫子庙门口,一直延续到会院另一边。
许多考生成群结队向前涌去。大家都背着被卷和考奁,相互间称着兄道着弟,一边走,一边闲谈着可能要考的题目。
在街两边的屋檐下,也有三三两两的考生站着聊天,一些没睡够的,还扶着墙打瞌睡。到了这里,街上已经灯火通明。街边的饭馆都开了张,热腾腾的包子,香腻的甜粥,都端上来了,顾客自然是考生们。
“公子,前面走不动了,人太多了。”小四勒住了马车,无奈地说道。
“无妨,”宋铮摆了摆手,“我就在这里下车,去寻好友,你回去就行了。”
小四看了看四周,到处是人,只好道,“那行,公子,你小心一点。”
服侍着宋铮背好被卷和考奁,小四调头回去了。
宋铮站在原地看了一会儿,辨认出了方位,便向前拥去。行了四五十丈,便挤到街边,进了一家名为“太好吃”的包子店。这里,是宋铮与侯仲连等人约定的地点。
刚进店门,就见侯仲连、孔凡赟和丛戈坐在一张桌子边,桌上摆了满满四大盘包子,每盘怕有十个,包子的个头还不小。
“要了这么多包子,几位年兄吃得了吗?”宋铮笑呵呵地上前。
“小郎。”大家看见宋铮,都起身打着招呼。宋铮还礼后,在桌子一侧坐下。
这一段时间来,宋铮与三人相聚了几次,相互之间算是相交莫逆。第一次相聚在连家画舫,若非那个连水儿捣乱,气氛本来会更好。然而,那一夜连家画舫爆炸,雨香楼画舫沉水,之后,四人都被江宁府衙问过话,弄得众人有些别扭。不过,宋铮主动接洽,大家又轮流作东,很快就弥合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