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大唐帝国> 第十章 才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章 才华(1 / 2)

 听到太子对于冗兵的看法,众人都认为他这些话很有道理。这个时候。兵部尚书尚书杜如晦道:“太子殿下,以你的看法,当一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听到杜如晦的话,但是李承乾不认识这个人,但是想到敢直接发问而不经过李世民的估计也是个大牛人。见自己有些迟疑,长孙无忌低声道,这个是兵部尚书杜如晦。李承乾想虽然自己刚才说过,但是还是礼貌的回答道:“杜大人,刚才我已经说过,解决这个问题有几个办法,其一就是,先退役一部分年纪较大的士兵,留下的一部分作为新兵的教官。以一个老兵带三个新兵的方法即可,可以在战场上避免过多的伤亡。其二,全力推行府兵制度。但是不仅要以二,或者以三取一。无论在战争还是和平年代,都要做到每个青壮男子服过兵役,如果家里只有一个壮丁的,就只参加闲时的府兵的训练。如果有两个或者以上的家庭,则听过轮训的方式,并且到边疆或者其他的军队,进行二道三年的服役。这样可以做到民名为兵,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作为一支奇兵出现。同时增加百姓的爱国从军热情,减轻国家的负担和职业军人的负担。其三,边疆戍卫军队,可以多征当地百姓为兵,这样可以士兵在外想家之苦,在敌人来犯时,本地士兵还可以爆发出更强大的士气和战斗力。报国热情也可以高涨。这些都是我临时想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什么不足之处还请父皇和各位大人补充。”而听到太子刚才的言论,很多有见识的人,都知道几个问题的重要性,尤其是兵部,他们可是知道,一旦按照太子所说的实行,那么全**队都将是一次新的革新。这个时候兵部侍郎侯君集道:“启奏陛下,臣以为太子言之有理,不过臣以为如果在军队实行完全按照军功进行奖赏,不论任何私情。那么久更好了。这样全国的军人都将爆发出更强的战斗力。”论功行赏是一个军队必须的准则,而唐朝就是这样,所以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都是空前的强大。

上面的李世民也点头道:“承乾说的不错,这个方法可以实行,兵部尽快整理出来,把优势和缺点整理好送到朕的书房。朕要亲自处理。”李承乾看到自己的观点被接受了,知道这一关自己也算是过了。其实这个时候,李承乾能够说出这些,就证明他却是学了些东西,至少在这方面就有,而此时的李承乾不过16岁左右,下面的大臣就有几个开始转变自己的观点。而听到太子侃侃而谈,长孙无忌也松了口气。同时也为太子刚才所说感到欣喜。

这个时候就听到李世民道:“对于政治,你确实表现出一些不凡之处,那么你所学的其他的东西该证明表示。”李世民的话一落。就有个人出列道:“太子所说,太子殿下所学很广,那么久请太子作诗词一首,就可知了。”说这个话的是礼部尚书王圭,同样也是魏王李泰的老师,这个也是长孙无忌告诉李承乾的。刚才长孙无忌就发现太子不认识这些个大臣,但是现在不是研究这个的时候。所以长孙无忌才低声给他说道。李承乾也不是全部不认识,这里面有些大臣他还是认识的。后世的各种画,各种资料都有点画,虽说和真人有些差别,但是也**不离十,能猜到。

李承乾想,你让我作诗,要是以前的这个太子,那么久会被你难住,但是自己就不会了,心想,我做不来诗,我就去盗,反正没人告我侵权。于是向王圭道:“那么久请王大人出一个题目。”听到太子的话,众人都吸了一口气,礼部尚书的知识十分渊博,在魏王府那帮问人里绝对是牛人。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魏王和太子不对头,连带着老师也被拖下去了。让他出题不是给自己挖坑吗。就是李世民也觉得太子这次太骄傲了,不过话已经出口,他还是只有先看下去。王圭也是心里一惊,但是马上欣喜想到,你自己要犯这个错误,那我就不客气了。于是对太子恭了一声道:“那就请太子作一首关于志向的诗词。”这个就比较难,但是李承乾听到志向的时候,就知道了一首他心里最喜欢的词,心里有了计较,李承乾清了清嗓子道:“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四周朝臣听到李承乾的话后,心里波涛起伏,既是震惊于太子的文采,更是震惊于太子的志向,对于唐朝开国的这些大臣而言,辅佐一个有雄心抱负的君主,那是他们的梦想。和君主一起建立不朽功勋,扬名立万流芳百世是这些人毕生的追求。

听到太子的这首词,知道他有如此的雄心,自比秦皇汉武,还多以他们不如自己,如果不是因为他是储君,未来的皇帝,那么久凭他的词就可以吵架灭族了。同时在抒写自己的时候,把周围的大臣们也夸奖了下。我们都是风流人物嘛。

李承乾不知道,这首词再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同时,也同时把李世民心里的志向给描述了出来。所以李世民听到太子的词后,心里十分激动,不过他能够不表现出来而已。这首词就像是为自己打造的一样,自己一身的追求就是建立一个不朽的功绩,超越汉武帝和秦始皇。他没有想到的就是他不怎么看好的太子有如此的抱负,所以从这一刻开始,李世民就开始的认可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而不是以前的亏欠和所谓的应该立长废幼。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