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则有更精彩的描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到了清代,袁枚则在《子不语》中言到:“雷雨晦冥,龙来哀号,声若牛吼”。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关于龙的形象的认知虽然存在很多分歧,但都将其视为神圣、吉祥的象征。龙除了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五外,《礼记》还将其与凤、龟、麟一起并称为“四灵”。早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就有大量关于龙的纹饰,作为权力的象征,后来则成为天子的专属,皇帝则有“真龙天子”之称。
那么,龙这种动物究竟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与西方的不一样呢?
早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技术以及认知能力低下,无法解释许多自然界的神秘事情,所谓“力不足者取乎神”,于是便构想出一种超人格的、超自然力量的存在,也就是图腾崇拜,以此作为人们的精神支撑。
关于龙图腾形成的原因,传统的说法是源于黄帝的“釜山合符”。这一说法见于《史记·五帝本纪》,这一次合符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在军事上统一了各部落的符信,在政治上确立了各部落的结盟,更重要的还是综合了各部落的图腾,创造出一种新的动物形象——龙。今天我们自称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即是缘于此。当然,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龙是由蛇演变而来,当蛇变为龙后,我们自然而然的成为了“龙的传人”。
那么,西方的龙是如何产生的呢?
在基督教流行之前,龙在西方也主要是以图腾的意涵存在的,“dragon”一直作为维京人、塞尔特人和撒克逊人的民族象征。从这一点来说,与中华民族无异。但随着基督教的兴起,特别是《圣经·新约》里的“蛇”引诱夏娃犯罪,从而被视为邪恶、魔鬼的化身,加之其形象与龙相似,故而“龙”也逐渐成了“魔鬼”、“撒旦”的象征。正是基于这个原因,西方人一直将“Dragon”视为邪恶、血腥的意思,其实更多的还是一种文化误解。如果将龙进行音译,翻译成“Long”,那么这种误会也许会小一些。
其实,即便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也存在很多种类,正如公孙龙所说的“白马非马”。我们不妨对其简单介绍,以丰富对龙的认知。我们常说的“四象”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青色代表东方,因此也有“东方青龙”之说,这无疑是我们关于龙的最为熟知的类型。
除过青龙以外,还有很多。比如应龙,又有飞龙、黄龙之称,此龙背生双翼,据《述异记》记载:“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又千年为应龙。”虺:《述异记》载:“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也就是说,龙的幼年期是虺。虬:《说文解字》云:“龙无角者。”李善注《甘泉赋》引《说文》虬,亦说“龙无角者。”可见古人将无角的龙称作“虬”。角龙:指有角的龙。《述异记》云:“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此外还有螭、蛟、蟠、云龙等形象,不一而足。
当然,这些关于龙的种类主要存在于早期文献当中。随着历史的发展,龙的形象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龙主要经历了四个较大的历史发展阶段,即图腾崇拜阶段、神灵崇拜阶段、龙神崇拜与帝王崇拜相结合的阶段、佛教娜迦龙崇拜与中国龙崇拜相结合的阶段。
在图腾崇拜阶段:人们将龙视作部落图腾,如龙原为伏羲氏族的图腾,后来成为太暤部落的图腾。神灵崇拜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将龙神化,奉为水神,认为它能够兴云致雨。龙与帝王崇拜相结合:秦汉大一统后,龙逐渐作为皇帝的化身,被称为真龙天子。佛教娜迦龙与中国龙崇拜相结合的阶段:中国本土只有龙神而无龙王,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兴起,龙王神话也随之传入中国,龙王、龙宫、龙女等神话迅速得到传播。
就这样,经历了漫长历史时期的发展,龙的形象及内涵逐渐变得多元与丰富。今天,我们自诩为“龙的传人”,龙形象及龙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内核。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不管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但龙文化的传承始终如一,龙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具体象征。
文:甪里先生
参考文献:《述异记》《说文解字》《史记·五帝本纪》《礼记》《本草纲目·翼》
(某度那边的太长了,足有几万字,就不水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