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侧帽风流——独孤信(502—557)
独孤信,出生在一个小鲜卑部落的酋长之家,原名独孤如愿。说到这个人,偶不得不提一下北魏末年的六镇起义。著名的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时,将都城从平城(山西大同)南迁到了洛阳。此后北方的六个军事重镇变得不重要了。从前镇守六镇的全是贵族子弟,现在新添的尽是些流放犯。少爷兵们眼见工资奖金一月比一月少,最后落得跟流放的一个待遇,能不恼火吗!大呼造反有理,六镇相继叛乱。千万别小看了这场起义,北齐高氏,北周宇文氏,统一中国的隋朝杨氏,建立大唐盛世的李氏,全是在六镇烽火中打出头的。大帅哥独孤如愿也是这般登场的。在起义第一轮,独孤如愿站在朝廷这边,跟着亲go-vern-ment的贺拔氏父子杀死了起义将领卫可孤,出了点小名气。起义第二轮中,不知怎么地进了葛荣领导的反go-vern-ment武装。后来葛荣失败,独孤如愿跟着大伙一起被权臣尔朱荣收编。别抱怨他老是换主子,打来打去的那些将军们全不是好东西,小兵用不着讲什么主义,谁给饭吃就跟谁,人人如此。从后来的发展可看出独孤如愿不但无反骨,反而是个很讲义气的人。尔朱荣见小伙子精于骑射,一表人才,提拔他当别将。人长得醒目就是好,同样从葛荣那里投奔尔朱荣的高欢,因为形容顦顇,不起眼,只能充帐下随卒一名。高欢一世枭雄,当年却吃过以貌取人的亏。这时候独孤如愿才二十来岁,军中称之“独孤郎”,讲究修饰打扮,又喜欢耍帅,曾在阵前匹马挑战,力擒敌将。我们读的小说演义里,打仗都是单挑,其实,实战中单挑极为罕见。这一回是个特例。还是帅哥出阵,又有军事价值又有审美价值。呵呵,可惜没有录象。
独孤如愿战场得意,一路升迁。政坛风云变幻,尔朱氏灭门,新一代权臣高欢崛起。北魏皇帝不甘心做傀儡,想跟贺拔氏合伙除掉高欢。眼看箭在弦上,一触即发。高欢搞个反间计,挑唆了个笨蛋害死贺拔岳。贺拔氏忙派独孤如愿去接管贺拔岳的军队。独孤如愿走到关中,发现那些兵士们已经给自己找好了个统帅,一看居然是小时候一块玩的黑獭。老相识,一切都好说,独孤如愿便又回洛阳去了。黑獭,大名宇文泰,管了几个兵,野心倏——一下子冲上天了。得到皇帝的正式承认后便在关中盘踞下来,不听高欢指手画脚。
北魏皇帝对高欢忍无可忍,西奔投靠宇文泰。独孤如愿一听到消息,老爹老妈老婆孩子全顾不上了,单骑追随而去。是因为对老东家贺拔氏遭遇感到不平,还是出于跟黑獭的义气,真有非走不可的理由吗?以至于抛家弃子,从此天各一方,生死永别。儿子独孤罗被高氏投入监狱,一关二十几年,终于一天重见天日,因为西边的父亲死了。
留?走?一个政治赌局。每个人都要从“高欢”和“宇文泰”之间选一个投注。就当时来说,高欢无论哪方面都是占优势的,西迁路上,不少人半道折回。就是贺拔氏的当家贺拔胜也是骑墙态度。用事后诸葛亮的眼睛来看,独孤如愿投得多么正确!在宇文泰扶持起来的西魏基础上,发展出北周,隋,跟让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唐。隋朝的建立者是独孤如愿的女婿杨坚,唐朝的建立者是独孤如愿的外孙李渊。瞧人家独孤将军什么眼光!
从此独孤如愿为宇文家出生入死。战功赫赫。其中也曾因为打了败仗跑到江南梁朝休养。
三年后,梁武帝准他北上,问他是否会去父母生活的山东(指高欢领导的东魏),独孤如愿答得坦荡:事君无二。一心一意,继续给宇文氏卖命。
独孤如愿有谋略,最冒尖处是在文治方面。到秦州任刺史,人家几年裹不清楚的案子,他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政通人和,经济繁荣,远近跑来归附的流民有数万家之多。某日,独孤如愿到郊外打猎,等到晚霞满天,策马回城,迎风急驰,帽子无意中偏到一边。第二天起来一看,kao!满城人都侧戴帽子,学习这个帅呆了的新造形。
偶还找了个关于他的故事,酿古井贡酒的那口井,之所以好,就是因为独孤如愿曾经丢了把剑进去。沾上美男子的味道,水质不同凡响。
宇文泰见独孤如愿信著遐迩,能服众心,特特给他赐名为“信”。任命为八大柱国之一(政坛八大佬)。
宇文泰死后,八大柱国中的宇文护独揽朝政。大臣赵贵想与独孤信通谋,干掉操纵朝廷的宇文护,还权给宇文泰的儿子。独孤信说要考虑考虑。这一犹豫,命就丢掉了。
唐朝人说独孤信虽祸及自身,却惠及子孙。事实上他是个重事业不重家庭的人。如此人物,竟得如此结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人能全?
独孤信在历史上最出名的事当数生出了三国皇后。他西奔后三十出头,又娶妻纳妾,养了六子七女,厉害的是六个儿子全是正妻所生。看来独孤郎心也有所属处。长女嫁给宇文泰的长子,四女嫁到李家,七女嫁给杨家,后来都是皇后(李渊母亲的皇后头衔是死后被儿子封的),杨广,李渊,全是他外孙。值得一提的是独孤家的孩子个性都很强。杨广老妈,独孤迦罗是出了名的女权活动家,旗帜鲜明地提倡一夫一妻制,反对男人纳妾,把老公杨坚玩过一夜的宫女活活打死,皇帝杨坚还不敢反抗,离家出走生闷气。李渊母亲病在床上,脾气还很大,吓得好几个媳妇都不敢给他端茶送水。那群儿子也不省油,上面提到的那个独孤罗在高氏灭亡后跑来投亲,遭到了弟弟们的欺负,说他是丫头养的,没继承权。还是独孤迦罗出面打抱不平,认定独孤罗是嫡长子,可以得到父亲的爵位。皇后的话掷地有声,是真是假谁敢怀疑。独孤罗的生母究竟是谁,后世是查不出来的,她的命运一定很惨。
5.兰陵王——高长恭(?—573)
全怪一部胡言乱语的电影,把兰陵王说成是云南的野人。真正的兰陵王名高长恭,又名高孝瓘,是北齐大将,东魏大权臣北齐奠基人白手起家大英雄风流大丞相高欢之孙。高欢死后,长子高澄当上东魏第二任权臣。高澄政治上精明强干,却于29岁死在奴隶手里,丢下六个嗷嗷待乳的儿子,老四就是变成千古传说的兰陵王。值得一提的是,正史里忠实记录了另外五兄弟的母亲出处,就长恭例外:“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不知道是书史的遗漏,还是花花公子高澄自有隐情。不久叔父高洋踢走皇帝,自己称帝,北齐建立。这是个出了名的野兽世家,**乱性,酗酒暴虐,以杀人为乐。高长恭生在其中,人算很不错的,只留下一桩八卦:皇帝赏他20个侍妾,他只收下一个。美男子眼光高,19个都成恐龙,就一个勉强算美眉。
高长恭骁勇善战,据说因为面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敌人,每每打仗都要带上狰狞的面具。最著名的一次是救援洛阳,他带领五百骑士,冲过周军重重包围,突入洛阳城下,城上齐兵认不出谁来了,怀疑是敌人的计谋。兰陵王摘下盔胄(注意,这里是个把脸罩得很严实的头盔,而不是面具,有人怀疑,“面具”的典故只是后来的编舞者编出来的),示之以面容,城上军心大振,掉下弓弩手数百名,前来接应。很快周军被迫撤走。为庆祝胜利,武士们编了《兰陵王入阵曲》,戴着面具边跳边歌。
史载:“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木兰从军最好是投到兰陵王帐下,女儿家惊艳,为面具摘下瞬间的绝世风华,然后跟他一人一半分个红苹果。噢,心都醉了!
老天造人,总不愿造得太完美,高长恭染了个大毛病:贪财。门口常有行贿的进进出出。搞得老百姓都说三道四。属下尉相愿问他:“王既然俸禄那么高,何必如此贪?”长恭不语。相愿说:“您是不是因为怕自己功劳高,被主上忌讳,故意给自己抹点污垢?”呵呵,什么理由?此老兄说话技巧一流!长恭说:“是的。”相愿说:“朝廷如果猜忌王,这正好给他留了一条辫子抓。想求福反而招祸。”长恭泪下(那时候的人都是真性情,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从不死撑什么男子汉的面子。偶好欣赏!),跪膝,请他给个安身的法子。相愿说:“王威名太重,最好在家养病,别干预政事了。”于是偶尔装装病。完全隐退,又不甘心。正处盛年的男子,谁愿意退休?何况高长恭不是当隐士的个性。
北齐末代皇帝高纬一天听了《兰陵王入阵曲》,对高长恭说:“入阵太深,毕竟危险,一但失利,追悔莫及。”长恭无心快语:“家事亲切,不觉遂然。”高纬一听“家事”这两个字,心生警觉。叫人给他送去一杯毒药。皇帝杀人,连理由都没扯。
高长恭死时的年龄没有记录,估计才三十出头。留下个悲痛欲绝的遗孀郑妃,守着佛门孤灯,度此残生。
偶这笔头上死人都死麻了。这是段怎样的岁月:有广陵散的高洁,兰亭序的潇洒,敕勒歌的豪迈,种种的浪漫都只是逃避苦难现实的一醉。泼墨汉家子,走马鲜卑儿。红尘里一道道风景线皆在噩梦中的毁灭。神伤,为焚琴煮鹤般的凄艳。恨不能一把火燃烧掉千年的帷幕,一卷风吹干净中原的黄土,赏桃花,梧桐,碧竹,寻麈尾,冠帽,面具。用恬淡换他的功利,用善良换他的毒暴,用自足换他的贪残,可否能将结局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