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大乘天> 第三章:梵译道德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章:梵译道德经(1 / 2)

 贞观二十年十月,出使西域的使者回到长安,带回了戒日王献给大唐的贡品和鸠摩罗王对传译《道德经》的请求。

自从贞观十五年春天,玄奘大师在曲女城大会上名震五印之后,印度各国纷纷派遣使者与大唐修好。同年冬天,戒日王的四名使者首先到达长安,带来了摩揭陀帝国向大唐天可汗的致敬。太宗随即命云骑尉梁怀璥出使西域,回访戒日王。及到之日,戒日王惊问国人:“自古亦有摩诃震旦使者至吾国乎?”皆曰:“从来未有。”戒日王于是率群臣出城迎接,面向东方拜受诏书,然后顶戴回宫。之后,戒日王再遣使者随梁怀璥入朝。贞观十六年,乌仗那国的使者也到达长安,向唐太宗献上龙脑香等贡品。此后,印度各邦国的使者也陆续到达长安。

贞观十七年(643年)三月,太宗令卫尉丞李义表为正使,融州黄水县令王玄策为副使,连同画工宋法智等二十人组成使团,送天竺使节返国。他们经文成公主进藏时开辟的唐蕃驿道和尼婆罗赤尊公主进藏的吐蕃尼婆罗道进入印度,于同年十二月抵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的王舍城。此时,五印盟主戒日王已将中印度二十多个小国统一成摩揭陀帝国,原各国辙国设邦,原国王均封为邦主。

当李义表率领使团来到曲女城时,曲女城的民众皆倾城而出,他们在道上焚香散花,欢迎天可汗的使者。戒日王与众大臣也出城迎接,把大唐使节迎入宫中,接受了绫帛等唐朝国礼,再献上火珠、郁金香和菩提树等礼品。

拜会完戒日王之后,大唐使节历游五印各地,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礼拜灵鹫山圣迹,并于山中勒铭留念;二月,又依大唐礼制,在菩提迦耶的大菩提寺立碑记念,菩提寺僧人召石蜜匠二人、僧八人随使者同往大唐,将印度制糖的技术传入东土;在吠舍厘邦,李义表与王玄策参拜了维摩诘居士的积石神舍故迹,王玄策以笏量之,石室止有一丈见方,故以“方丈”称之,而“方丈”一名便由此而来。

当李义表和王玄策到东印度迦摩缕波国回访时,发现这里自从玄奘大师传下《三身论》后,佛教大兴,而其他宗教也同样兴盛。于是王玄策对鸠摩罗王说,在佛陀成道之前,摩诃震旦的圣人正以无为而治的清虚大道教化东土众生,其经典名为《道德经》,此经如果传到迦摩缕波国的话,这里的人民必定也会信奉的。鸠摩罗王于是向大唐使者求请老子像和传译《道德经》。

贞观二十年十月,李义表等人由天竺返唐,向太宗呈上戒日王所献的火珠、郁金香、菩提树以及各国的贡品,并奏称东天竺迦摩缕波国鸠摩罗王求请老子像及《道德经》译文;又奏天竺圣僧马鸣所造《大乘起信论》已在天竺失传,中天竺摩诃菩提寺诸僧思承其本,请求译唐为梵,以布流于天竺。

太宗闻奏,即敕令弘福译场将《道德经》、《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并请玄奘大师将中书省发往西域诸国的文书译成梵文,以显大唐文采。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