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西域春秋> 汉军的军制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汉军的军制(1 / 2)

 大汉军队是古代华夏大一统时代最强悍的军队,没有之一。它有几项记录在古代华夏王朝中前代后世无可匹敌:

一.大汉军队是唯一对外战争保持全胜战绩的军队;

二.大汉军队是唯一未被异族和叛军攻占首都和俘虏皇帝的军队;

三.大汉军队是唯一在帝国崩溃之后仍能对四方蛮夷保持压倒性优势的军队。

关于第一点,大汉军队南灭南越、东越,东灭朝鲜,西征西域、杀大宛王,北伐匈奴最终北匈奴西迁、南匈奴投降,百年羌战平定羌乱。大汉军队征伐四方,无往而不利;即使偶尝败绩,但强悍的皇帝增兵再战,勇武的汉军所向无前,没有一场战争是以失败告终。

关于第二点,足以让其他大一统的朝代颇为羞赧。秦朝末帝子婴被项羽所杀;晋朝永嘉之乱,连续二个皇帝被俘,受辱被杀;隋朝江都之变,隋炀帝被自己的禁军所弑;唐朝首都长安,更是三番五次被安禄山叛军、吐蕃军队、黄巢乱军攻陷;宋代靖康之变最为华夏之耻,即使南渡偏安,最终也被蒙古军灭国;元朝大都被朱明军队攻陷,蒙古人从北方而来,又回北方去;明朝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最后明末李自成乱军攻陷京师;清朝惨痛的八国联军之祸,不忍言说。

大汉军队足以自豪,没有一支异族军队攻陷过帝国的都城,没有一支乱军俘虏过他们的皇帝。

可能汉代唯一勉强算攻陷京师长安的记录是绿林赤眉军,但当时的皇帝是王莽,并不是大汉皇室刘氏;而且,绿林赤眉军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竞相拥立刘氏皇族,这哪里算造大汉帝国的反?!即使东汉末年,大小军阀横暴跋扈,董卓、李傕、郭汜相继攻入京师洛阳之后,对东汉皇帝也是毕恭毕敬,恪守臣礼,虚礼有加,丝毫看不出这是一支叛乱的军队,至少他们和将士都认同自己是赫赫大汉的军队。

关于第三点,尤其值得骄傲,大汉即使崩溃以后,割据一方的大小军阀仍能对对四方蛮夷保持排山倒海的优势。曹操灭乌桓,诸葛亮平南蛮,孙权定交趾,毌丘俭破高句丽,这都是三国分裂时代帝王将相赫赫有名的战绩,后世许多大一统的王朝费劲九牛二虎之力都没能做到其中的一项。就连那些三国乱世中的小军阀也能立于不败之地,马超威震氐羌,公孙瓒远逐乌桓。

“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的一句慨叹,足以让大汉军队名垂千古。

大汉军队有一套异常复杂细致的军种分类系统,古典时代至近现代的禁卫军(御林军)、近卫军、野战军、城防军、内卫军、边防军、屯垦军、雇佣军,这些军种都能在汉军中找到影子。大汉军队的兵种也分工细致,分为材官(步兵)、骑士(骑兵)、楼船(水军)、轻车(车兵)。大汉军队也是一支庞大的武装力量,战时可征发百万大军,除了正规军和常备军:南北军(京师兵)和郡国兵(地方兵),还有募兵(勇敢士、奇才、剑客等)、谪兵(驰刑徒、七科谪、恶少年等)、胡兵(羌、义从胡、义渠、匈奴、乌桓、西域列国等少数民族军队)。

汉军的常备军制是南北军和郡国兵,这二支军队内部也都有一套异常复杂的军队体系。南北军是汉军的精锐部队,常驻京师和三辅地区,也是皇室禁卫军和中央集团军群野战部队。南北军在汉初为南军和北军二支军队,但从汉武帝时代(敏感瓷)开始,南北军内部不断增设和细分,变成郎卫、南军卫士、北军屯士、城门兵四个系统。郡国兵在汉初也仅为内郡兵和戍卒,从汉武帝时代(敏感瓷)开始,郡国兵也多样化,变为内郡兵(地方军)、戍卒(边防军)、属国兵(内附的少数民族军队)、屯田兵、驰刑士。

先说说汉军赫赫有名的南北军,汉代南北军属于朝廷直接统辖的军事力量,主要担负保卫皇帝、中央官署和京师安全的重任。战事也奉命出征,应付地方、边境的非常事变,汉代的将领多出自南北军,边将立功之后也多调入南北军。南军是皇室禁卫军,北军是首都卫戍部队兼中央集团军群野战部队,在汉武帝时期,长安南北军的总兵力约十余万人。

南军原本就有二个系统,卫尉统领南军卫士,郎中令统领郎官。汉武帝时代,郎中令统领的郎卫逐步扩大,成为单独的御林军体系,南北军俨然成为南军、北军、郎卫三分鼎峙之势。西汉中期,南军卫士约有四五万人,郎官约有二三千人,北军屯士约有四五万人。

卫尉统领南军卫士,守卫皇宫和官署,属于皇宫近卫部队,卫尉的职务相当于皇宫近卫部队司令。卫士来自郡国兵,一岁一更,轮番至京师宿卫。

郎中令统领郎官,守护皇宫内的殿阁门户,在汉武帝时代发展壮大,逐步成为标志性的皇室禁卫军。其中的一支羽林军,后来成为御林军的代名词。汉武帝时代,郎中令改名光禄勋,职务相当于皇室御林军司令。郎卫是皇帝最亲信的禁卫军,也是汉军最精锐的武装力量,不在于其战功显赫,而是郎官之中人才辈出,公卿将相、文豪史家如过江之鲫。卫青、霍去病、李广、李陵诸多良将出自郎官,霍光、桑弘羊、苏武诸多名臣也出自郎官,司马相如、枚皋、东方朔、司马迁、扬雄诸多文豪都曾供职郎官。

如此星光璀璨的郎官团队,得益于郎官特殊的任用资格和选拔程序。郎卫的任官来自军功、恩荫、赀选、任子、察举等途径选拔而来的勋贵子弟和才俊之士,堪称帝国的菁英。只有最勇敢的汉军吏士、最高贵的公卿子弟、最有才华的名士茂材,才能随侍皇帝左右。近水楼台先得月,郎官作为皇帝亲信的近侍,也得以出将入相,筹谋军国大事。汉武帝以郎官系统为基础组建的内朝,成功地架空了丞相执掌的外朝,实际掌控朝政。汉武帝托孤四大臣:霍光、金日磾、桑弘羊、上官桀,都出自郎官。

郎中令的属官分为郎卫和大夫二个系统,郎卫的郎官是一个高级军官警卫系统,相当于清代的御前侍卫,郎官包括中郎将、骑都尉、郎中将、议郎、中郎、侍郎、郎中。汉武帝时代增设期门(西汉后期改名虎贲)、羽林,其中的羽林便是后世御林军的源起。大夫是一个近侍文官秘书系统,相当于唐代的翰林学士,大夫包括侍中、常侍、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谒者;其中的侍中逐渐权重,唐代的侍中即是宰相。郎中令的属官文韬武略皆备,堪称汉朝皇帝的军官团和顾问团。

顺便开个玩笑,郎中令大人完全可以去开个太医院了!因为他属下的郎中和大夫,后世都成为医生的尊称。但是在汉代这个玩笑却开不得,因为巫医卜祝在汉代被列为贱民,是不允许与出身贵族和良家子的郎官相提并论的。

中尉统辖的京师卫戍部队,因驻屯于未央、长乐二宫以北,故有“北军”之称。北军屯士都是来自京畿地区和三辅地区的郡兵,也是一年一更,这里是战国时代关中秦军的肇始地,所以北军屯士精于戎事、勇猛善战。北军也是中央集团军群野战部队,多有参加对外战事,西域汉军最重要的一支驻屯军团-戊己校尉便是隶属于北军。汉武帝时代,中尉改名执金吾,职务相当于首都卫戍司令。执金吾因其威仪煊赫,曾经被尚未发迹的光武帝刘秀艳羡不已,感叹地说道:“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一个后来的皇帝都曾经把执金吾当作人生的最大理想。但早在汉武帝时代,执金吾的职权已经改变,不再统领北军重兵,主要充任天子出巡的仪仗,实际掌控北军的将领变为中垒校尉兼掌,护军使者监护。而且汉武帝在北军中又增设八校尉,即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虎贲、射声八校尉;每支校尉营的士兵约为七百人(东汉时代),营兵虽然不多,但遴选骁勇善战的良家子和少数民族骑兵,堪称野战精兵。汉代的八校尉也经常率兵出战,如西汉时代大宛、伐羌,东汉时击匈奴、乌桓,诸校尉也参与其役。

东汉时将西汉八校尉的中垒校尉省去,又将胡骑并入长水,虎贲并入射声,只剩下五校尉。史书中常见的“五营”、“五校”,即指五校尉所属的军队。两汉时的诸校尉都以戍卫京师为主要职责,东汉时五校尉多由宗室担任,兼任宿卫宫廷的任务。

城门兵是汉武帝在戾太子发动未遂政变后,为加强京师的防卫力量而增设,屯守长安十二城门,由城门校尉、司马及十二城门候统领。城门校尉驻防京师十二城门,职务略似于清代的九门提督,只是空有“九门”之名,而无“提督”的权重。

郡国兵分为内卫军(地方部队)和边防军,这里我仅只谈及边防军。汉代的戍卒(边防军)最初来自内地郡县和诸侯国,但是随着战争的推进和疆域的扩大,大片新征服的疆土千里无人烟。汉武帝开始大规模徙民实边,屯戍边防。边郡的戍卒由太守统领,汉代的边郡太守也大多是著名的将领,郅都、韩安国、程不识、李广都曾担任边郡太守,防御匈奴侵袭。李广甚至先后担任过七个边郡的太守,这些边郡无一例外的面临严重外患,李广守御有功,成就“飞将军”威名。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名臣良将都曾担任过九卿级别(部长级)的中央大吏,韩安国还曾担任御史大夫(副宰相),一度代理丞相,然而当他们被派遣到荒蛮而凶险的北方边郡戍守,如此高位低就,却没有一位汉代太守郁郁不得志,毫不计较名位和荣辱。反观后世的儒家大臣,庙堂之上豪言匡扶天下,一旦贬窜蛮荒处于江湖之远,诗词中尽是酸楚楚地哭诉左迁之苦,文章里满篇灰溜溜地叫嚷贬谪之痛。守土卫国,匹夫有责,公卿和士民的职责都是一样的。

边郡除了太守统领军政事务,还有郡都尉协助军事,郡都尉之下还设有部都尉,边郡还有关都尉、骑都尉、农都尉。防御任务繁重的边郡多有设置东、南、西、北、中诸部都尉,最多的张掖郡下辖的部都尉多达八个。关隘和军事要塞设置关都尉,如玉门都尉、阳关都尉、肩水都尉、居延都尉。有的边郡设有骑兵军团,则属于骑都尉统领。边郡的屯田殖谷事务和屯田卒,属于农都尉统领和管理,农都尉同时接受朝廷的大司农(财政部长兼粮食部长)和边郡太守节制。

匈奴、羌族等少数民族降附和内属汉朝之后,朝廷在边境地带设立属国,风俗习惯保持不变,设置属国都尉管理少数民族军政事务。属国都尉和一般郡都尉仅典武职不同,还兼理民事,职权相当于太守,属国都尉隶属于朝廷的典属国(外交部长兼少数民族事务部长)管理。

蛮夷藩属地区设立有都护和校尉(战区司令官),主要有西域都护、戊己校尉、护羌校尉、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西域都护是西域战区司令长官,一般以骑都尉担任,也就是皇室警卫部队的一名骑兵师长,西域都护同时受典属国(外交部长兼少数民族事务部长)和郎中令(皇室御林军司令)遥领。戊己校尉争议比较多,有一种观点认为初设是戊校尉、己校尉二部,其后精简为一名戊己校尉统领;一般出镇的校尉,是汉军野战军团一名师长,隶属于北军节制;但是驻屯西域的目的是为西域都护提供军事支援,所以戊己校尉战时情况下统一归西域都护指挥。西域副校尉陈汤曾矫诏征发戊己校尉所部汉军,可以证明西域都护府在战时有权力调集戊己校尉。使匈奴中郎将原本是出使匈奴外交使团的将军级大使,东汉时代的南匈奴投降汉朝之后,使匈奴中郎将常驻南匈奴,监督和管理南匈奴部族。东汉还设有度辽将军,与护乌桓校尉合称二营,处理北方边防和少数民族事务,包括匈奴、乌桓、鲜卑三个游牧民族的军政事务。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