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玄幻魔法>骑王> ZT:科学的内家拳(中)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ZT:科学的内家拳(中)(2 / 2)

(二)意识和动作先后的不一致;

(三)肢体不受意识的支配。

完全无意识的动作,本来是用不着解释。可是,一般人所认的无意识动作,范围甚狭,仅仅指拿铅笔蘸墨,心想往西足向东走之类。此处的所谓无意识动作,范围要稍微扩大一些:要兼指一切无意识的筋肉的紧张,如写字时口部的努动、读书时腿部的紧张或双拳紧握等。

所谓意识和动作先后的不一致,是指有动作的意志之后的形体的抢先,或意识的抢先。形体的抢先,在连续重复演习同一的动作时很容易见到。譬如,练习形意拳者,在演习“劈拳”、“崩拳”一类的拳式的时候,经过较久的时间,就要发生肢体抢先的弊病:往往意识还没有命令伸拳,而拳已先伸了出去。弄到后来,不是手足听从意识,而变做意识跟着手足。要手足出去了以后,意识才觉到;意识失去指挥统率形体的能力而反被形体所统率了。意识的抢先,在趋赴一个目的地时,至为显著。因为心急的缘故,往往身体还在半途,而意识已经飞越到目的地去。并不是意识真能单独地飞出去,是说意识在幻想到目的地的一切了。古书有“意马难收”之说,就指这种情景而言;意识虽然不能真个疾驰向前,但此时体内确有一种向前的势,似欲夺躯壳而出。

所谓肢体不受意识的支配,是说在有意识的动作当中,意识依然不能支配肢体。比方,意识命令右手用全力向前挥拳,而右手畏缩不前,不能用出全力。这个,一则由于不娴熟:肌肉有如未经善良训练的兵卒,不能执行中枢的命令。孩童不能从事与重大的工作,也就是这个原因。二则由于下意识的作用:神经中枢——上意识——命令右手用全力向前挥拳,而下意识会在半途给右手一个戒备

的暗示,右手因而起了畏缩。这在神经衰弱者,最为显著。

形意拳”的意义,就是在使“形”和“意”合一。形就是动作的意思。手足所到之处,意识亦随之而到——一切动作,都是有意识的。这个方法,是很简单的:只须先注意——灌注意识——于向外用力的手,再使足和手相应——同时动,同时止。练拳的人在手向外伸的时候,目光注在手上,就是这个意思。

形意拳的合一,是很重要的,它的功效,有下列二种:

(一)体力和意志的集中;

(二)可以经常保持腹实胸宽的状态。

体力的集中,当然是很重要的。练习拳术,并不能直接使体力增大,不过能使体力集中罢了。体力的增大,是要在筋肉发达以后,才能真个发生更多的力。这是生理上的定则。

但是,要集中体力,先要集中意志。意志是体力的先锋;我们先有确定的意志,然后能用集中的体力。比方,我们要向壁上击一拳,我们必定先有不畏痛的决心,要非击不可的意志,然后能用出十分的力。倘使心里有丝毫的游移或者疑虑,手便会犹豫退缩,当然不会用出很大的力来。

一般人的乏力,并不是真实的力的缺乏,而因为力的分散于各部而不能集中。这是一个很显明的例:倘使你的两足的位置,对于你的身体不合力学上支点的定则,使你的身体有倾跌之虞,你就不能在你的拳上用出很多的力,因为一部分的力是分到足部去做维持身体免倾跌的工作去了。一般人的力的分散的程度,尚不止此。简直连不需要的所在,都在无意识地分散他的力。不需要的紧张,差不多的人都难免的吧?坐立的时候,肩往往耸而不垂,这就是在肩部不需要地紧张,紧张的所在就是分散力的所在;有无意识的紧张,便有无意识的力的分散。大约意志愈散乱的,紧张的部分愈多,力的分散亦愈甚。患神经衰弱病的人,他自己觉到处处在紧张;而别人看起来,也觉到他身体的各部分都不自在。于是他要有分外的疲劳,因为力分散得太厉害了。

形意合一地经常维持腹实胸宽的状态的功效,在练习时可以很明显地觉到。不注意地无意识地——或半意识地——动作的时候,心神常是不安定的——不放心的。瞎子走路的时候,就是半意识的行动的一种,他的心神当然是很不安定的。他并不是不用他的全部的意识,是因为他的意识的本不健全。再,我们在无意中倾跌的时候,胸部便要感到突然的紧张和压迫。在这时候,腹实胸宽的状态便要不能保持。所以,只在有意识的动作中间能够保持腹实胸宽的状态。

形和意的合一,在古语里有几句很好的话:如“随意之所之”、“得心应手”、“写意”。“写意”两个字有很好的意义:“写意”表示娴熟的技巧,和自然的动作。“写意”,就是说动作能写出那动作者的意。这就是形和意的合一。

不论在太极拳或者八卦拳内,形和意的合一都是很重要而且必需的,并不单是形意拳要形意合一。

第七节向内的意识和向外的意识

在第五节里,我已经说过:在基础状态的时候,注意于腹部。这就是说:意识使腹部紧张。在上节,我又说:在动作的时候,要注意于向外用力的受。这就是说:以意识率力。这样,意识要同时有对外对内的两种作用,应当如何分派呢?

人的意识决不能同时供对外对内的两种作用。俗语“心无二用”,是完全不错的。所以对外的意识和对内的意识,是要轮流间断运用的。方法如何呢?手向外伸的时候,意识统率着手向外;手向内收的时候,意识统率着手向内,随意顺便意识于腹部。

移意识于腹部的时候,肺的吸气运动给我们以很大的帮助。意识随着空气的向内而向内,在稍微移下一些就是腹部了。在意识向内的时候,除肺的呼气运动,能造成一种向外的势,以助意识的外挥外,目光也给我们以很大的帮助。

在运动的时候,有许多人的呼吸变成粗暴而有声。这个,我在上文已经说过,多半因为气道的紧张变狭。所以只须驰松口、鼻、颈、胸各部的肌肉,则气息虽猛,亦不致有声。

意识和动作的一致,就是“形意合一”,上文已经说过了。意识、动作、呼吸的意志,术语就叫做“气、意、力的合一”。目光在古术语里,叫做“神”。所以,向外用力的时候,是要有“神、气、意、力的合一”,至于什么神、气、意、力相生相克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这四者不过能互相帮助罢了。

意识的一外一内地轮流间断的运用,可以使意识专一而不至流于散乱。意识的内顾,是十分紧要的。倘使手向内收的时候而忘却意识的内顾,便要使以后的动作变成无意识。

古人的“丹田真力”、“运用丹田真力”等说法,也是完全错误的。他们是误认意识为力;误认意识的内顾为力的收回;误认意识的外注为力的外发。事实上,他们称为“丹田”的腹部,不过如第五节所说能造成一些向下的势罢了。

第八节正确的姿势和坚强的筋骨的必要

正确的姿势,是十分重要的。第一,站立的时候,肢体要合于力学上支点的定则。这个,上文已经说过一些了。内家拳手和足动作的一致,意识就在得适宜的支点。当我们以全力向外挥拳的时候,倘使不以一足随拳的方向外伸,那末,那个身体就因失去支点而跌倒。而且,因为在跌倒之前已经有跌倒的畏惧,就不能用出全力。要外有同时外伸的足做支点,内有腹部增加坚实所造成的向下的势,然后,躯体可以得着充分的稳定。

内家拳家有“三尖同向”的说法,是很有意思的。所谓三尖,是鼻尖、手尖和脚尖。鼻尖和手尖同一方向,则目光正对着手而意识集中。手尖同时和脚尖同向,则身体得着适宜的支点。

内家拳家的手足关节,常留适宜的弯曲。这个,一面保持充分的关节附近筋肉的伸缩弹性,使之不至因外力的压迫而断折;一面使筋肉不至十分紧张,可以保留一部分的力,以作最后的拒抗。伸直的手臂,只须在它的阳面上加一种压力,就可以在关节处中折:这是前一说的例。执着弯曲的手臂,比较不易拉动全身:这是后一说的例。

流传下来的种种姿势,一加研究,往往有极好的合于科学的理由。不过,在这本书里,我还不能对于各种姿势加以解释。

筋骨的锻炼,和力的集中有同样的重要。你的集中于手臂的力,可以担负八十斤,然而你的筋骨脆弱,却不能抵抗这八十斤的压力。这样,你的力虽然集中,仍然是没用。

照样,你的拳挥出去,可以发二百斤的力,然而你的手臂太脆弱了,一遇到抵抗,或许要折断。那末,你的力也是没用。或者,虽然不折断,但是你的筋骨脆弱,使你生了折断或疼痛的畏惧。那样,因为畏惧的缘故,便要使你的力分散。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没有坚强的筋骨,就不能有集中的力。

在举起或者提起重量的时候,便可以觉到坚强的筋骨的必要。你的力尽可举起那个重量,然而你的手臂和腰部往往不能胜任。药可以疗病,而不可能免病。饮食起居的调节,可以免病,但不能强身。强身的唯一的法则,就是锻炼。筋骨固然非锻炼不能强,内脏更非锻炼不能固。筋骨的伸缩,可以增加弹性和韧性,可以增加抵抗力。内脏的自然的震动和摩擦,亦可以使之坚固而富于抵抗力。锻炼的方法,主要的当然是拳术的演习。此外沙包等物,也不妨用作辅助。

腹部的紧张,还有一种极大的功用,就是能使腰部坚实;因为腹部的充实,腰部就得着更大的维持力。同时,因腹部的力的灌注,更可使脏肠和腹壁的筋肉增加坚实。

第九节不宜练习内家拳的时间

运动家有饭前一时饭后二时不宜运动的说法,内家拳是否也是这样?

饭后,是绝对不能练习内家拳的。否则要引起肠病——腹痛。原因是:胃内的食物,在未完全消化以前,就因运动而入肠。肠不能代胃的工作,所以食物在肠内,仍是不消化。且因不消化而发酵作气,因此要腹痛了。至于时间,则不一定,总以胃内不觉饱胀为度。大约饱饭后,须过二小时;若略用糜粥,则半时至一时已足。这要因食物种类和进食多寡而异。早起后略进牛乳、嫩蛋等易于消化的滋养物,随即练习,则不但无损,反而有裨于肠的吸收。

内家拳的练习,不至如剧烈运动之造成极度疲劳。所以,饭前的忌练,不必有一时之久。总以略事休息,以脉搏及呼吸均已回复常态为度。大约工夫深者,休息时间可以格外减短。工夫浅者,至多亦不过十五分钟足矣。

除出伤寒病、脑炎病及其他较重的肠病以外,内家拳的练习,似与患者无碍。不过身体虚弱者,只可轻微练习,不可使感到疲劳。若胃病、受寒、发热、神经衰弱、肺病,则不但无碍,反而成为极有效的治疗。

一般人的迷信,以为以后,是要避忌练习的,否则要成虚痨的病症。在能致充分疲劳的外功拳,因二重的过劳伤害身体,是可能的,而内家拳则不然。内家拳的练习,是不应有多量的疲劳的。学者固多为养生而来,不拼死以求大力;教者亦往往不令学者疲劳。所以,内家拳在以后的练习,是不必避忌的。

\www.69zw.com 六九中文书友上传\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