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都市言情>昭帝本纪> 第二十三章 督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三章 督造(1 / 2)

 桃州暑热远胜京城。虽然已近中秋,炽烈的阳光像是要将路上的石板都融化了去。清宁县的一间学堂外,挤了许多人,看打扮大多是贫苦人家的孩子。</p>

“大人,这学堂真的是管吃的住的还给钱?”</p>

门前守着布告的小吏,一天要被问上许多回,天气酷热,已是十分不耐。</p>

奈何身后的门房里坐着京城来的亲王,只能耐着性子答道:“我们这个海事学堂,是陛下首肯,船厂督造襄亲王创办的,不论出身都可以来读书。学堂一日供两顿馒头,管饱。旬考月考出色的,还有银钱奖赏。待到学成,若是能被船队选上,出海一趟所得足够寻常人家多起一间屋了。没被选上的,也能在船厂做些杂事。”</p>

这条件是江桓定下的。</p>

寻常百姓家的孩子,自小便要分担家里的活计,待到年长一些,更是要耕种或做工换取银钱。家境殷实些的,更愿意送孩子去读四书五经,将来参加科举。让孩子来学海事这样的“旁门左道”,不给些看得见的好处,恐怕没什么人愿意孩子来学习。</p>

果然,听到不仅有馒头管饱,有银钱拿,将来还能“多起一间屋”这样的出息,围观的人明显意动起来。</p>

“大人,你看我家丫头行吗?”</p>

旁边的文书问了年纪姓名籍贯,做了记录,就让人带着小姑娘进了学堂,从一边的竹筐里摸了十个铜钱给带孩子的母亲:“刚入学堂的孩子都有十文钱,日后学得好,还有奖赏。”</p>

母亲拿着铜钱欢天喜地走了。</p>

有了这个例子,接下来送孩子进学堂的人就多了。一日下来,陆续收了十多个孩子,年岁在五六岁至十一二岁不等。</p>

元琦有些头疼:“你那个会管学堂的管事,到底什么时候能到?”</p>

江桓笑道:“殿下放心,约莫就这两日了。倒是殿下说的那些通晓数算水文的人,进度如何了?”</p>

景成帝重视造船,近十几年造船的革新飞快,距千石的河船造出来不过二十年,海船就已经可以远渡重洋了。但工匠们都是各自收徒,口口相传。</p>

这次要办学堂,原意是要教出来一些能跟船出海的水手舵手,防止被曲家江家所挟。江桓自然也知道元琦的防备,于是提议干脆将造船的手艺,也一并纳入学堂的教学。</p>

“太学中有数算科,这倒是好找,水部司也多得是懂得水文的人。我已经向母皇请旨,过不了多少日子就能到桃州。这些孩子快的话,不出几个月就能跟船出海了。江家不是有船往来古里国?”</p>

“她们恐怕搭不上江家这趟船了。殿下这边学堂、著书、改进工艺,桩桩件件都是银子。江家家底还没厚到同时供养的起这么多烧钱的人。”</p>

元琦知道她说的道理。</p>

学堂尚且只有清宁县一家,一年耗费也只有几千两。而造船著书都是大开支,且回报遥遥无期。</p>

“你有什么新点子?”</p>

江桓倾倒了些茶水出来,在桌面上划了几下:“古里国的西边,穿过大食再向西,有个海西国,大食人垄断了那边的商路。听说咱们这儿茶叶瓷器丝绸,在那边都是抢手货。”</p>

“你想绕过大食,直接去西边?”元琦沉思,“波斯王女已经离世,只留下几个女儿,全无复国之志。何况母皇这几年,并无再起战事的念头。”</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