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综合其他>福星太后来种田> 第17章 市庸平贾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章 市庸平贾(1 / 2)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第17章市庸平贾

公元前七十一年,宣帝本始三年,天子下诏:那些旱情严重的郡国,免除了其地百姓的租税;居住在三辅地区(汉代三辅地区:京兆、冯翊、扶风)的贫困户,皆免其租税徭役,时间持续到第二年为止。

这场大旱,上党郡受到的影响小。

十四个县中只有襄垣因为地处半山丘陵地带,有些农田的谷物没有收获,其他县因其境内都有常流河流经,老天不下雨,农户辛苦些,用河水等浇地,总还是保住了一些苗,虽说减产,可还是有了一些收获。

襄垣县临着潞县,潞县由于有了新物使翻车,田里的谷物没有被旱情祸害,五月底六月的时候已经开始陆续收割。

五月的时候,潞县开始出现流民,流民主要来自临县襄垣。

汉代,特别是西汉时期虽然有着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不过,为了生存,农户们还是会离开自己的土地,去别处谋生。

对于受灾的襄垣县来说,临县潞县是个最好的选择。

一则,两县相邻,有些人家沾亲带故。二则,离得近,八月县乡“案比”时可以赶回来参加户口统计,不会被记录为流民。三则,活计应该也不难找,潞县辛安里冯家被天子赏赐百顷草田的事情早就传遍四周了。

百顷草田,冯家总要雇佣些人干活的吧。

平时,市庸平贾,由政府部门根据市场情况的变化每月评定的价格,当“庸”(汉代佣工的称呼)一个月有三百钱,现在,咱们要求着人家给些活干,一个月也不要三百钱了,只要管饭,就行。

潞县城门有兵卒把守,辛安里的里门处也有门监,冯家的大门处不好去,可以去县城外河水东岸的冯家草田上找人问问啊。

当第一户父子两人出现在冯家建好的土坯墙的大门外的时候,被冯媛通过大父冯遂任命为冯陂管家的老仆人冯清就把这一情况汇报到辛安里冯家主宅。

为了和辛安里的冯家住宅区分别开来,浊漳河水东岸的冯家草田和建筑区被取名为“冯陂”,陂有山坡、斜坡、水岸之意思。

冯陂的管家冯清将临县农户来冯家草田找活干的事情汇报回来,冯遂与儿孙们主要是小冯媛商议后,让冯清将来找活计的农户们都安排到还没有开垦的草田区域。

百顷草田,冯家的劳力不多,除了二十顷的竹草和紫花苜蓿外,大豆等豆科植物,冯家全员下地,最后也只赶种了三十顷。余下的五十顷草田,五千亩荒地只好先放在那里。

现在有临县的人过来打短工,正好雇佣他们去平整余下的那五千亩草田,如此一来,农户找到了活计,有钱可拿,冯家也可以赶在今年九月时种植些谷物,而不用因为劳力不足让地继续荒在那里。一举两得,双方受益。

住的地方好解决,现在是夏天,天气炎热,况且,冯陂里有冯家早在年前就建好的庐舍。

从殷周时期,就有“春令民毕出于野,冬则毕入于邑”,“在野”居住于庐舍内,“在里则聚居也”。

来到冯陂找活的农户们,如果人多了,可以让他们自己建些简陋的庐舍,他们居住的时间不会长,一般八月份就会离开。

工钱嘛,大男(十五岁以上成年男丁)是管饭加每日两斗粟,冯家不能坏了“市庸平贾”的行情。

饭食上可以用心些。天气热,人还要干体力活,朝食和夕食之间可以加一顿午食。多备些绿豆汤,用来解暑。冯家收了不少鸡,还买了些鱼,雇佣的农户们的饭食中隔三天加一顿肉食。

冯氏族人和冯家自己的奴仆们从前一年的秋天开始就已经是一天三顿饭食了。

冯家一天三顿饭食,连奴仆都吃三顿,此事刚传出时,人们议论纷纷,都说冯家才有了些钱财就不知道做家,不会节俭持家。

时间长了后,羡慕的人多了起来,特别是冯家的翻车出来后,议论冯家一天三顿饭食的声音立刻消失不见了。

当冯家雇佣人手整理草田的条件传出后,先期来探风的襄垣县的农户快速地派自家的子弟回去,呼朋唤友来冯陂。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