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无论从哪方面讲,曹孟德都是目前汉室最适合引为奥援的一位人物。
从曹操的出身来讲,他虽然半个屁股坐在了士族的位子上,但他的老爹毕竟是宦官收养的儿子。因为这样的出身,曹操一直被那些传统的士人骂作奸阉遗丑。在他尚未迹之前,只有乔玄、何J、鲍信三个人看好他。就连那位善作人评的许邵,还是曹操拿着倚天剑才逼着他才说出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语。
有着这些刻骨铭心经历的曹操,又怎么会对那些高谈阔论的士族大阀有好感?而这样的一个人,却得到了汉室最正统、最有权威公信力朝廷的器重和认可,他又怎么可能不感动莫名?
另外,从曹操如今所处的势力范围而言。曹操如今身为兖州牧。而兖州这个位置,上控大河、下接扬州,东靠徐州、西临豫州,正属于四战的要冲之地。倘若曹操在兖州站稳了脚跟,那便相当于汉室在关东一片有了至关重要的跳板,且十分符合先秦纵横学家所提倡的‘远交近攻’之策。如此,为之后汉室的进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一点,曹操自然也看得出来。但他要从刘协这里得到的,就是汉室名正言顺的诏命。虽然这看起来华而不实,可在这个讲究道义的汉代,有了汉室朝廷这张护身符,曹操无论做什么,都要比其他诸侯底气硬上很多。
最后,就是刘协和曹操这两人虽然隔着二十多岁,同时也素未谋面。但他们二人无论在理念和行为上,的确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从而造就了两人的惺惺相惜。
刘协不肯甘心大权被董卓、王允把持,动了一明一暗两次政变,击溃了自己的对手。而曹操,为了不肯寄人篱下,千方百计脱离了袁绍,引兵南下东郡开始独自创业。
刘协为保长安一带安宁,不惜千金之躯,远赴d县引来援兵解民于倒悬;曹操征讨兖州叛乱黄巾,无论是否有着奠定他声望权势的因素,但这一所为,毕竟是为了安宁天下,拯救苍生之举。
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两个都是十分聪慧狡黠又锐意改革之人,由此,他们都看出了彼此的用意,也明白各自的所需。所以,只在荀攸一番出使之后,两人便轻而易举地给予了对方最想要的东西。
想到此,荀攸突然明白了自己在东郡看到自己那位族叔荀,脸上那等奇怪笑容当中的含义:果然,天下英雄,大多都所见略同啊。智慧的火光和不谋而合的理念,半分不因地域的疏远而有一丝的阻碍,在汉室这个风云变幻的历史大潮中,碰撞起一星璀璨的光芒。
不过,感叹之余,荀攸想起自己那位族叔,不由又想起一事,未经思考便开口言道:“陛下,微臣赶赴东郡之前,陛下曾对我那族叔荀念念不忘。而为了幽州一义士,陛下都曾亲笔写出诏书,为何此次,陛下却不令臣借此将族叔召入朝中,以参大事?”
“公达有心了,不过,公达认为,你那位族叔会同意此事吗?”刘协笑着对荀攸回到,但脸上的神情却绝难言真情实意。荀攸看着刘协这等怪异的笑容,微微一沉思,顿时脸色羞愧了起来。
的确,荀是不可能来长安的。就如他的三哥荀衍、四哥荀谌如今还在河北袁绍帐下为官一样。这种做法,便是士族大阀不将鸡蛋放在一篮子的智慧。他们令子侄后代分散到各个势力当中,无论最后哪支得势,自己这族的香火便都不会因此而断绝。
所以,荀攸之前那番话,可以说有些自取其辱。
不过,同时荀攸也很好奇,这位少年天子,究竟是如何得知这等士族大阀手段的?要知道,这种手段,无论在哪个望族当中,都属于极度隐秘之事,是任何子侄后人都绝口不会提及的秘密。
难道,这位天子真的是生而知之的天纵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