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野蛮的东方> 第二十九章 光阴似箭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九章 光阴似箭(1 / 2)

 从物理角度认识世界,要从哪里开始呢?

李信从计划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开始,就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

不能否认李信只是个学渣,考上大学都很勉强,当初填报志愿的时候,李信是很喜欢考古系的,可是看了看全国仅有的几个考古系专业所要求的分数,只能默默划走。

所以从一开始,李信就很怕误人子弟。

不过随着与这个世界的人们接触的越多,他的胆子就越发大起来了。

这个世界的知识太贫瘠了。

虽然李信从来到大明也没接触太多的地方,没去过耕读传家的江南,也没去过文风鼎盛的湖广,单从他自己家里的藏书中,他只能领略个大概。

这个大概就是,一点自然科学的基础都没有。

这是一个经验主义盛行的时代,对于杂学中各种勘探,采矿,冶炼,工具制造,机械应用,不是没有,但都是完全的“意会”,不只文字解释刁钻晦涩,连插图都模棱两可。

所以我们不妨大胆一点,定义东方世界的物理规则,就从我们开始!

所谓“法天象地”,不能只是说说而已,虽然只是面对一群无知的学生,依然要将基础牢牢扎实。

就从“定义”开始。

大明朝的尺度观念非常复杂,不只是与李信的认知存在巨大差异,他们本身也有着巨大的时间差异和地域差异,就比如一斗米,不同的人去乡下收一斗,收到的重量是不同的。同样的一两银子,在不同店铺,不同税吏手中所计算的火耗也是不同的。

老百姓生活在这样一个以个人喜好来决定生死荣辱的环境中,就如同把生肉放在腐败的霉菌中。

所以李信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释大明朝的尺度,并且重新定义尺度。

不能只重新定义尺度,因为所有人毕竟还要与外界打交道,但如果全盘接收明朝的尺度,也不利于传播科学思想。

很遗憾李信并不能精确还原出后世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尺度标准,比如一秒,一克,一米。但他首先尽量通过明朝的尺度推导,比如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一个小时是四刻钟,一刻钟是15分钟。

然后是自己瞎编,自己平均一步的距离缩短一些,再结合食指指甲的长度来定义一厘米的长度,大概为一丈约等于两米五,那么身高七尺,大概是一米七五,身高八尺,大概是两米,比较符合古代的身高标准,毕竟身高八尺的基本没几个。

定义好一米,一千克,一升,一小时,之后就可以找木匠和铁匠研究制作公制刻度,铁尺和铁饼是比较容易做的,只有沙漏费了些力气,需要反复计算。

做好所有的工作,就可以将“法天象地”的观念灌输给学生们了,这一课就叫做“认识世界”。

从这一刻开始,学生们眼中的世界,就不再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不再是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而是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华夏土地,四万公里的地球周长。

不再是白驹过隙,光阴似箭,而是60秒和24小时。

每一个学生都要学会掌握数据,运用数据。

从这一刻开始,数学不再是加减乘除和二元,三元,四元方程,而是面积,体积,密度,质量,速度,加速度,流量,坐标系,等等数学本身和数学与物理化学相关的应用。

虽然李信早已经把微积分忘的一干二净,但考虑到笛卡尔坐标系就出生在这个时代,以他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差不多应该能够应付过去了。

虽然李信很想一次性就把所有知识教给孩子们,但那样并不现实,他还是需要一课一课的教。

而在教书的过程中,他还有机会考验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毕竟一样米养百样人,两百多个孩子里面,有几位是要跟他走向巅峰的,李信很期待这一点。

从个人感情角度来说,李信实在不太喜欢给学生们贴标签,毕竟在他的认知当中,每一个人生来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和缺点,只是需要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和好的老师来引导。

但现在实在是特殊时期,李信非常需要有知识有能力的帮手,特别是在他的知识体系和道德熏陶培养下的合格人才。

所以那些具有特殊天赋的学生们只能埋没在时间的长河之中,而那些具有超常数学天赋,统筹管理天赋,文字表达天赋,语言表达天赋,甚至是身体素质和毅力超常的学生则脱颖而出,牢牢吸引了李信的眼球。

只几个月功夫,两百多名学生便可以用金字塔形的能力阶梯来划分等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