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玄幻魔法>小楼传说> 谈及英雄志士 忠臣义士的争论(回蔓松)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谈及英雄志士 忠臣义士的争论(回蔓松)(2 / 2)

这样,他们这些牺牲的意义,还不值得,还不重大吗?

你说“卢东篱似乎是厌恶政治的,我不知道他是否有玩转政治的能力,但看起来他并不可能这么做。那么他所能造成的影响注定有限,不如踏踏实实做一个能吏,造福一方百姓。”

这个,嗯,卢东篱的影响的确有限,而他也确实在踏踏实实做一个能吏啊?他有在哪一任上没踏实干本职工作吗?

后来被调到中央,那是上头的人事安排,与他无关吧,即然进了中央,当然要努力做好,希望在朝堂上能够提出对国家有益的建议了。这和他是否踏实,相干否?

你说“甚至贪污来的银子,偶尔花掉个三五两改善下伙食也没什么嘛,真要伟大起来干脆把家当全部变卖贴补难民,仅仅把非法合法收入划清界限其实矫情得很,没多大意义。”

这个,首先,我们可以说一个法律层面的问题,把不当得来的银子用在百姓和自己身上的区别。

我并不懂法律,不过记得以前看过一部极出色的官场小说,主角是个地委书记,收到很多礼,很多钱,他知道迟早要出事,但是如果他把所有的礼都退掉的话,只怕他的官也会很难当,会有很多人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于是他就匿名不断捐巨款给慈善机构。

后来,查一个大贪污案,牵连到他身上,他不慌不忙,把捐款的清单交给调查组看,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刑事问题了。

可如果他把钱用在自己身上呢?只怕就没这么容易脱身了。

再谈第二点,把不当得来的银子用在个人享受上,在道德层面是否妥当问题。

把不当得来的钱,用之于百姓,和用之于自己,有着天壤之别,如果卢东篱这样做了,还会有人真认为他是清官吗?

其次,人的欲望是无尽的,一旦打开了这个欲望的大门,谁能控制一个合适的度呢?

今天,你花个三五两改善一下伙食,明天你花个三五十两多买些好衣服,后来,你花个三五百两买个小妾,大后天你花个三五千两买所大宅子。

很多事,一旦开始,就很难停止了。

人类的欲望,从来是没有止尽了。

所以,莫因恶小而为之。这是至理明言。

你说“卢东篱到现在都只是受贿而已。如果有人逼他在帮忙掩盖抢占民女之类罪行和发放赈灾款项之间选呢?”

关于这一点,就触及到道德可以容许的交易底线问题了。后文中,会有具体事例来说明卢东篱的态度的。

你说“人首先应当为了自己而活着,不应该把幸福全部寄托在他人身上,仿佛离了别人自己就没意义了似的。

始终觉得,只有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人才能给别人带来快乐。一个人如果自苦到哀多于乐、生不如死的地步,眼中只有别人没有自己,那实在是病态的。长期处于内疚痛苦压抑之中,人会渐渐扭曲。心态平和、从容自信,才能把工作做好。

另外,一个人如果不重视自己,忽视压抑自己的喜好愿望,而总是把别人看得比自己重要,以至于全无私心,那么这个人也被毁得差不多了。私以为,有私心、有癖好的人才有人味,才能体谅别人。能者应当尽可能达到双赢,一昧压抑自己、除了造福百姓之外别无所求,实在大可不必。百姓未必需要一个人完全牺牲自己,而自己的幸福并不比任何一个百姓的幸福更低贱。”

我想请问的是,谁能说,小说中虚构的卢东篱,以及史书中,现实里那么多尽职尽责,为了百姓而操劳的好官们,不是在为自己而活。正是因为热爱生活,才要带给更多人好的生活啊。

他们不重视自己了吗?他们压抑了自己的喜好愿望吗?

啊,请不要把我们的喜好愿望当成是他们的。

我们在意的,可能是一部好电视剧,一首好歌,一所好房子,一身好衣服,一部好车。而他们的喜好愿望,也许是让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让大家可以过幸福的生活。

他们在压抑自己吗?至少我并不觉得我笔下的卢东篱有压抑自己。

他是儒生,他从小读书,学圣人之言,他走正途科举,他努力当官,他主动请求外调,他的志向是为民造福。

在古代,很多儒生,很多官员都是如此,他们幸福是什么?

不就是学以至用,不就是凭胸中所学,为百姓谋福,为天下贡献一份心力吗?

百姓的幸福,国家的强大,身边每一个人的安居乐业,这不就是他们的幸福吗?

你说“始终觉得,没有能力成大功绩的人,只要踏踏实实做好自己本分就好了,操守再高也起不了多大作用。像卢东篱,既然不可能改变世界,不妨安于做一个普通的官员,尽可能做到称职,碰到无法抗拒无法改变的事情,也就妥协了算了”

还是那句话,做为普通人,这种想法没半点错,但英雄之所以是英雄,正是因为他们不妥协。

有很多事,不去试,又怎知一定不能改变,就算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难道就不去尝试。

而我们能有现在的幸福生活,又何尝不是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不肯妥协,不肯后退,不计牺牲,不惜代价,而换来的。

你说“文中那种品格高尚的人,我能想到的是——耶稣基督;圣雄甘地;特雷莎嬷嬷,之类。耶稣那种,实在是不可模仿。而后两者,似乎都并不觉得牺牲得很痛苦。”

我还是那句话,请去看看史书吧,象他们这样的人,很多很多,比他们际遇悲凉而为国家付出更多的人,也同样不少。

只要你肯静下心来去看,就会知道,最普通的人,也会有最炽热的情怀,最平凡的人,也会有最沸腾的热血。

并不是只有耶稣,才会做伟大的事。

你说,卢东篱的做法是治标不治本。

当然,他只是一个地方官,他无法影响中央政令,但是,就算治不了本,能治得了标,也一样要尽力啊。而如果进了中央,虽然地位不高,也仍应该向上看,仍期望着有一天,可以治本吧。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不对吗?

你说“如果有一个人,喜欢诗词风雅,但只有做一个县令的才能。当时世道黑暗,满世界没几个好官。他为了造福一方百姓而放弃了自己的爱好,去做了一个整天逢迎周旋的县令,变得世俗无比,不但再也风雅不起来,他的爱人也因此与他闹翻。他因此痛苦无比,最后郁郁而终。他为官多年,虽然百姓生活有所改善,但是并不显著。他帮过不少人的忙,但也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这样的人,似乎是无法反驳的。但还是心中不爽。总会有不必使自己这么难过,而也能为社会做贡献的办法吧?”

首先,我不肯定,你是不是以卢东篱为例来说,如果是指卢东篱的话,还是那句话,当官出仕,以这种方式造福百姓是他的理想,也是他那个时代,儒生们最平凡的理想,所以,不存在委屈自己放弃爱好,这个问题。

第二,我个人不同意,为什么忠臣义士,一定要有和爱人闹翻这种事。嗯,总觉得是早期的主旋律电视剧给人的误导。

第三,好吧,我们就当这是在讨论一个虚构人物,他喜欢诗词,不爱当官,为了老百姓勉强自己当官,一直当到死,也没什么大成就。这种人于社会做的贡献不大啊。

是吗?

让我们来看一看。

首先,他是个县官,他要管一个县的案子,他做事很认真,避免了很多冤案,也纠正了几个前任留下来的冤案,一个冤案就是一条人命,一个家庭的幸福。

嗯?这贡献大不大?当然,从国家整体的宏观角度来看,这贡献微不足道啊。

县令要管征税催科,那一个不良的县令,在农村逼死贫苦百姓的事,也不算稀奇了。一个好县令合理地办好工事,使百姓在他任内,过得比较自在,过了很多年幸福生活,这贡献微不足道吧?他走之后,再来个贪官,百姓还要过苦日子啊。可是,对百姓来说,几年的幸福生活,那是实实在在的。

总会有灾的吧,水灾,旱灾,蝗灾,地震,等等等,看看电视哪年哪月不总到处冒些自然灾害出来。

县令到处奔走,他第一时间开仓放粮,第一时间调集救灾款。第一时间把药品发放出去,认真地安顿所有灾民,他让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免于饥寒,保住性命。这些只要尽职,只要有担当就能做到,并不要求什么大才华。

那么,这贡献大吗?

站在宏观的角度,仍然只能说,这不过是勤劳本份罢了,于国计民生,没什么大的帮助。

还有别的例子需要一一列举吗?

在一个人,做了这么多事之后,我们是不是只要说一句,他帮过不少人的忙,也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当然,这种人是无法反驳的???

汗,一边看原贴,一边写感想,不知不觉,已经写到六千多字,确实有些头晕眼花,手发软了,还是就此打住吧。

最后说的是,本来话题其实是在讨论忠臣义士英雄的,因为蔓松引用了卢东篱的内容,不知不觉又引到卢东篱身上。

还是在这最后,让我们回到,我们对英雄义士的看法吧。

什么是侠?

我觉得,明知不可为而义所当为者,虽死必为。

这就是侠,就是英雄,就是志士,古来仁人志士,名臣勇将,多有这等慨然豪情。

今人已无此心此志,但请不要去指责曾有如此情怀的古人愚蠢固执,不要去肆意指点他们的行为,是否妥当正确。

他们不完美,但他们可敬可佩,他们做的,也许不是最好的选择,但那是我在千载之下,读之念之,会为之心动,为之神往,为之慨叹,为之悲叹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