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综合其他>周公解梦1000问> 上篇 梦境中的信息密码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篇 梦境中的信息密码4(1 / 2)

 上篇梦境中的信息密码4

童年经历是梦的重要来源吗

弗洛伊德在《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一书中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专有名词遗忘、外国字遗忘、一般名词与字序的遗忘、童年回忆与遮蔽性记忆、语误、读误和笔误、“印象”及“决心”的遗忘、“误引行为”、“症状性行为”及“偶发行为”、“双重错失行为”和其他各种错误行为等现象进行分析,探讨产生这些现象的心理根源,从中发掘潜意识的存在。

弗洛伊德不仅引用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材料,也引用了自己的实际经验,然后经由自我分析的方法,进行透彻的研究。

弗洛伊德说过:“遗忘的机制,尤其是想不起名字,或名字的暂时遗忘,都是当时出现的潜意识的一股怪思潮,阻挠了名字的有意再现。

在被阻挠的名字和阻挠该名字的症结之间,存在着一种自始就有的关联,或者是一种经由表面关系而形成的(也许是经过人为的方法)关联。

避免唤醒记忆中的痛苦,是这类阻挠的动机之一。”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童年生活经历的遗忘问题始终都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在歇斯底里病的研究和梦的解析中,歇斯底里病患者的病源多数是早已潜伏在童年生活的“痛苦”经历中。

而在梦中出现的许许多奇形怪状的幻影也不过是童年生活经历中那些被压抑的因素的重视。

曾经有人说过,如果能详尽地重现童年生活的内容,我们就可以对任何一个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规律了如指掌。

但是,可惜的是,童年生活的绝大部分内容都已从记忆的王国里消失殆尽。

只要我们仔细地回忆自己的童年,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绝大部分已经销声匿迹,而忘记的那部分又恰恰是对自己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童年生活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被压缩到潜意识中去,而那些能勾起痛苦回忆的部分就是被压抑得最厉害的部分。

然而,这些被压抑的部分又最活跃、最不安分。

所以,它们虽被压抑在心理的底层,但要千方百计表现自己。

意识对它们的自我表现企图给予了严密的监督,以致使它们不得不以变态心理或梦幻的形式表现出来。

当弗洛伊德研究日常心理时,他又发现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童年痛苦经历,有时也可以片断地、不成规律地、改装地表现在日常记忆中。

这是一种偶发现象,是在意识不备或注意力转移的时候偶然表现出来的。

这一现象再次证明被压抑在潜意识深处的童年痛苦回忆一刻也没有停止活动。

它们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无法在正常心理活动中冒现出来,但在偶然情形下,一旦有与之相关的心理因素出现在意识层面上(哪怕是只有一点点的连带关系),又存在着其他有利于它们冒现的条件(如意识注意力的暂时分散等),它们就可以冒现出来。

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其冒现的程度也是极其有限的(只能是片断的、破碎不堪的或甚至是被歪曲、被改装了的)。

意识绝不容许这些痛苦的童年经历“肆无忌惮”地表现出来,因此,纵有偶然机会它们也只能零碎地表现出来。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一书中有这样一个童年的遮蔽性记忆的例子,说明这一记忆所隐含的内在意义。

有位二十四岁的青年,梦到了一幕五岁时的情景:在花园的凉亭里,他坐在姑姑身旁的一个矮凳上。

她正教他认字母,他觉得自己很难分清字母“m”和“n”。

所以他要求姑姑告诉他如何区别二者。

姑姑说,“m”这个字母整整比“n”多了一笔。

这段完整的记忆意味着什么呢?

是不是表明这个青年从小就好学,而且即使到长大后也仍然有很强烈的求知欲,以致念念不忘早期学习的那段印象?

可是为什么他只偏偏记住了这一段?

为什么记得如此完整而清晰?

就连这位青年自己也无法回答这些问题。

弗洛伊德认为,这段记忆遮蔽了童年时期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即儿童想要了解男人与女人的区别的好奇心。

这种好奇心几乎为大多数儿童所共有。

显然,这位青年在童年时也有这种好奇心。

弗洛伊德说:“就像他想分清m和n这两个字母一样,后来他也想知道男孩和女孩究竟有何不同,真希望姑姑在这方面也能教教他。

一旦他发现,两方面的差别很相似——男孩也只是比女孩多了那么一部分,他才记住了孩童时期的那种好奇心。”

正如弗洛伊德的发现,潜意识在生活中总会时不时地冒出头来,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如同在梦中一样经常发生潜意识的干扰性活动,这也就有力地证明了潜意识的原始心理活动是做梦心理和精神病发作的基础,也是常态心理的基础。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说

在梦的研究中,另一位大师级的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1875~1961年),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在世界心理学界享有很高的评价,是现代心理学的鼻祖之一。

荣格在分析心理学的思想体系中,曾对梦的形成机理作出了专门论述。

荣格认为,梦有象征意义,但梦的象征作用主要体现的是集体无意识,只有将梦具体化后才能真正理解它们的含义。

他认为,梦给了人们一个在生活中寻找平衡的途径。

因此,荣格认为梦的功能主要是一种补偿性的。

他指出梦总是强调另一方面以维持心理平衡,梦的一般功能是希冀恢复心理的平衡,它通过制造梦的内容来重建整个精神的平衡。

比如,一个人劳动了很长时间,整个大脑里充斥着劳动,他就会在睡眠中梦到进行某种娱乐或休闲活动,以消除疲劳。

因此,荣格认为,梦是试图告诉梦者:他必须尽快处理可以改进生活质量的事情,梦里所出现的情境大多是在现实中所无法经历的。

但是,到底怎么样才能明白梦传达的信息呢。

荣格认为,在梦的解释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尽可能多了解梦者,但是,但是“现实中的梦者”只提供了一部分的解梦信息。

为了得到梦者的无意识信息,荣格也像弗洛伊德一样运用自由联想进行解梦。

他的自由联想比弗洛伊德所规定的更加严格与严谨,荣格希望联想直接与梦的意象相连,这样,所收集到的梦的不同部分的联想就可以加以比较,并与梦者梦里的情境相对照,从而得出梦者梦境的内容。

有些梦本来就无法解释,在这种情况下唯一可做的只能是瞎猜了。

荣格对此的解释是,对一些特殊的梦的堵截,还没有找到一个切实可靠的方法或令人满意的理论。

荣格对梦的精神分析还有一个特点,他不仅重视对梦进行个别分析,还非常重视对梦的系列分析。

他认为,跟梦的个别分析相比,对梦的系列分析更重要因为梦者在一段时期内的做梦的系列,可以提供一个连贯的人格画面,它们可以通过揭示某些反复出现的主题,显露出梦者心灵的主要倾向。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一个病人来找荣格。

他40多岁,出身寒微,靠奋斗当了一所学校的校长。

近来他患了一种病,眩晕、心悸、恶心,衰弱无力,类似瑞士的高山病。

他说他做过三个梦。

第一个梦是:

他梦见自己身在瑞士的小村庄里。

身穿黑色长袍,显得庄重严肃;他腋下夹着几本厚书。

有几个孩子是他的同学。

孩子们说:“这家伙不常在这儿露面。”

按荣格的解解梦说得是:不要忘了你已从小村庄走到了校长位子。

有如一个登山者,你一天爬到了海拔6000英尺,已经累坏了,不要想再“往上爬”了。

荣格说:你产生高山病症状也正是这个原因。

校长的第二个梦是:

他急于出席重要会议,但衣服找不到了。

好不容易找到衣服,帽子又找不到了。

找到东西出门又忘了公文包,等他取了公文包跑到火车站,火车刚刚开出。

他的注意力被引向铁轨,铁轨是这样的:

他处在A处,心想:“司机如果聪明,机头到D处时不要加速,要不然他身后处于拐弯处的车厢就要出轨。”

机头刚到D,司机就全速行驶。

果真火车出轨了,于是他大叫一声醒来。

荣格说他梦中的阻碍是自己的内心。

内心提醒他不要急着上火车。

火车司机就是他的理智,司机看到前边的路是笔者,就急于加速。

正如他急于追求更大的成就。

但是司机却忘了火车尾巴,正如他忘了他的心灵的另一部分——无意识。

他的第三个梦里梦到了一个怪物,半像螃蟹半像蜥蜴。

他用竹竿轻敲怪物的头,把它打死了。

荣格说这个梦反映了梦者的“英雄主题”,他与怪物的搏斗,是英雄与龙搏斗这种神话的变形。

这个怪物又是脑脊髓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的象征。

梦的意思是再次提醒他,如果再这样下去,你的身体要和你作对了。

三个梦都是要警告他,不要继续拼命工作。

其实,荣格的解梦学说也有许多不足:

(1)他把梦看成是由某个主体传递出来的信息,具有创造性,但他却无法解释这个创造主体是什么。

(2)他认为梦并无显、隐意之分,只是朴实地宣告它们是什么以及它们的意思是什么,但对梦为何使用象征手法却避而不谈。

(3)荣格认为:“梦是持续不断的,甚至清醒的时候也在做梦,只不过是在清醒的时候,意识的呼声如此之大,梦的低语便被湮没无闻罢了。”

荣格是如何用自己的梦境来阐释集体潜意识的?

弗洛伊德大胆研究了人类未开垦的心理学领域——潜意识,从而把潜意识理论推向顶峰。

其后,弗氏弟子从潜意识出发把精神分析运动发扬光大,荣格可以说是潜意识理论的集大成者。

荣格是弗洛伊德的得意门生,但后期他与弗洛伊德的观点发生分歧,从此在探索潜意识的道路上分道扬镳。

他扩大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概念,把集体的或种族的为所有人承继下来的并为所有人所共有的潜意识包括在内,从而提出“集体潜意识”的概念。

集体潜意识位于心灵深处,这是荣格提出的一个引起最多争议而又最晦涩难懂的概念。

荣格举了自己的一个梦为例:我在一幢陌生的两层楼房里,这是“我”的房屋,我发现自己是在楼上,这间精致的客厅是用洛可可风格的老式家具布置的,墙上挂着优美的古画。

我惊讶,这怎么会是我的房子呢·心想倒也不坏,但不知楼下是什么样子。

沿楼梯下到底层,楼下的一切更古老,大约是15世纪或16世纪的房屋,家具陈设是中世纪的、红砖地面,到处光线昏暗。

我从一间房走到另一间房,心想要把整幢房子都察看一遍。

我遇到一扇沉重的门,推开之后,发现通向地下室的石阶。

沿石阶下去,便置身于一间华美的拱顶厅堂,看来年代十分久远。

由墙上的古砖我断定是罗马时代的旧物,于是兴趣大增,更仔细地察看地面。

地面由石板铺成,一块石板上有环,拉起这块石板,便看见一条狭窄的石阶小路通向更深处。

我又沿此石阶而下,进到岩石间一个低矮的洞穴,地面有很厚的灰。

中间有散落的骨头和碎陶,像是原始文化的遗迹。

我找到了两个人类颅骨,已裂成两半。

至此我便醒了过来。

对于这个奇特的梦,荣格本人认为:这幢房子就是他精神活动的象征。

楼上的客厅象征意识部分。

虽然式样古旧一点,却有可以居住的气氛。

楼下是潜意识的第一层。

越往下越异样、越昏暗。

在洞穴里他找到了原始文化的遗迹,就是他自己身体里原始人性所在,人的原始精神活动接近于兽性。

在这史前时代的洞穴里,原始人居住之前便由兽类占有的。

他突出心理结构的整体性,认为人格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意识(自我)、个人潜意识(情结)和集体潜意识(原型)。

个人潜意识是人格结构的第二层,作用比意识大,包括一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和被压抑的经验,以及梦和幻想等。

荣格认为个人潜意识的内容是情结,情结往往具有情绪色彩,来源于童年时期的心理创伤,例如,经常受到父母批评会产生“批评情结”,与本性不和谐的道德冲突会导致性压抑或产生敌对、焦虑的情绪,是一组一组被压抑的心理内容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潜意识丛,是一种潜意识的表现。

他对于情结的观点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是,他将情结分为三种:一是整体人格结构中一个独立存在的较小的人格结构,是一些相互联系的潜意识内容的群集;二是可以影响意识活动,并对人的行为和思想产生很大影响的情结;三是可以把个体潜意识及其被压抑的内容与集体潜意识及其原型联结起来的情结。

集体潜意识是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潜意识,它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沉淀物,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如人对黑暗的恐惧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荣格的梦论与弗洛伊德的梦论的基本分歧是,弗洛伊德认为梦是被压抑的性欲的满足,荣格则认为梦是潜意识智慧的表现。

在荣格看来,潜意识中充满了智慧,正如在弗洛伊德看来,潜意识中充满了欲望。

荣格还断言潜意识中的智慧比意识更具有洞察力。

在睡眠中,由于解除了压抑,潜意识中的智慧得以表现。

荣格举出许多例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几个月,荣格在一次旅途中,突然被一种压倒一切的幻觉镇住了:他看见一场大洪水把北海和阿尔卑斯山之间的北部和地势低洼的所有土地都淹没了。

荣格写道:“我意识到,一场可怕的大灾难正在发展之中。

我看见了滔天的黄色巨浪,漂浮在水面上的文明的残片及成千上万具被淹死的尸体。

整个汪洋大海然后变成了一个血海。

这一幻觉持续了大约有一小时。

我感到迷惑不解和心里作呕,同时又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感到惭愧。”

荣格在随后的几个月内,曾多次梦见类似的恐怖场面,如冰雪覆盖大地,冻死了所有的绿色植物。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荣格才真正理解了自己的梦:原来那些梦是对大灾难的预言。

荣格进而修正了弗洛伊德过于强调早期经验的倾向,他把梦分为“回顾”和“展望的”,认为梦既代表过去的欲望,但也倾向未来,具有指出做梦者的目标的功能。

这种向前展望的功能,是在潜意识中对未来成就的预测和期待,是某种预演、某种蓝图、或事先匆匆拟就的计划。

它的象征性内容有时会勾画出某种冲突的解决。

荣格梦论对弗洛伊德梦论的另一个方面的修正,是关于梦与潜意识的问题。

弗洛伊德是从个人经验去寻找梦的意义;荣格不仅从个人经验,而且从种族经验去寻找梦的意义,认为后者是更为深层的。

荣格提出集体潜意识概念,认为同一种族的个体,有些共同的、不为个体自觉的经验,但这些经验会在梦中表现出来。

集体潜意识主要由一些原型构成,如人类有生而怕黑怕蛇的倾向,这种倾向就可以视为原型,这是人类自古以来在黑暗中受到惊吓或遭到毒蛇咬伤的痛苦经验,世代相传的结果。

荣格所谓的原型中还有阿妮玛和阿妮姆斯等等。

阿妮玛指男人身上的女性特征,阿妮姆斯指女人身上的男性特征。

就是说每个人的人格中包含着一些异性特征,人格中的同性与异性特征有冲突、有和谐,从而构成人的活动的动力之一,也成为梦的动因之一。

荣格进而把梦看成是一种宗教现象,认为梦中的声音不是我们自己的,而是由超越我们的更高来源所发出的声音。

梦是比我们自己更伟大的智慧的启示。

为什么许多病患的奇怪梦境,跟神话里面的象征雷同

集体潜意识和个人潜意识的区别在于:它不是被遗忘的部分,而是我们一直都意识不到的东西。

荣格曾用岛打了个比方,露出水面的那些小岛是人能感知到的意识;由于潮涨潮消而显露出来的水面下的地面部分,就是个人潜意识;而岛的最底层是作为基地的海床,就是人们的集体潜意识。

提出集体潜意识的概念,这是一种类似精神而不能被抑制的精神背景深层,它不能转化为意识。

集体潜意识是驱力和本能之源,也是将创造性冲动和机体意象结合起来的人类思想感情的基本形式之源。

个体潜意识的内容是曾经被意识过但被压抑后从意识中消失,而集体潜意识的内容从来没在意识中出现过,是完全通过遗传而得来的。

荣格认为潜意识是一种正面的反映,因为它把人们在现实中的不满由梦境抒解出来,所以梦中的许多景象都可能是一种真实事物象征。

但是他也说,潜意识不可能直接被意识解读,它只是一种象征呈现,还要经过跟病患之间的对谈才知道那样的象征对于病患到底是代表怎样的状况。

荣格认为梦境也可能具有预言性,因为潜意识也可能把病患内心的发展性或是创造性投射出来,所以有可能造就往后的实现。

荣格在后期的解梦中发现,许多病患的梦境无法利用他已知的象征去做解读。

偶然他发现一本专门在讲述神话的书籍,发现许多病患的奇怪梦境,居然跟神话里面的象征很接近,重点是病患本身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那样的神话。

也因此他开始利用神话象征来解读病患精神层面的问题。

他曾感到疑惑,不知道为什么患者不知道的神话象征居然可以解读病患的内心,所以他开始研究神话,发现神话对于人类本能的象征都有其共通性,所以他认为人类的潜意识不只是早年或童年或婴儿时期的记录,有可能是更早之前的整个民族甚至人类起源的象征。

集体潜意识的根源在哪里

荣格释过数以万计的梦,对梦有极为深刻的理解,但他的观点与弗洛伊德的观点不同,他不认为梦仅仅是为了满足愿望,也不认为梦进行了什么伪装。

荣格认为“梦是无意识心灵自发的和没有扭曲的产物……,梦给我们展示的是未加修饰的自然的真理”。

在弗洛伊德看来,梦好像一个狡猾的流氓,拐弯抹角地说下流话。

而在荣格看来,梦好像是一个诗人,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关于心灵的真理。

这种梦所用的类似于诗的语言就是象征。

象征不是为了伪装,而是为了更清楚地表达。

这正如我们在给别人描述一个新奇的东西时,为了说清楚,需要利用比喻来加以说明。

梦的基本目的不是经过伪装满足欲望,而是恢复心理平衡。

荣格称为梦的补偿。

他认为,如果一个人的个性发展不平衡,当他过分地发展自己的一个方面,而压抑自己的另外一些方面时,梦就会提醒他注意到这被压抑的一面。

例如,当一个人过分珍重自己的强悍、勇敢的气质,而不承认自己也有温情,甚至也有软弱的一面时,他也许就会梦见自己是个胆怯的小女孩。

他还认为,梦展示出做梦者自己内心的被忽视被压抑的一面,因此往往可以起到警示的作用。

荣格提到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女士,平时刚愎自用、固执偏激、喜欢争论。

她做了一个梦:“我参加社交聚会。

女主人欢迎她说:‘真高兴您来了,您的所有朋友都在这儿等您呐。

然后,女主人领我到门口,帮我开门。

我走进去一看,是牛栏。”

由这个梦可以看出,做梦者内心的另一面是谦虚的,它提醒这位女士,你平时的表现就像一只犟牛。

荣格还有一种观点,他认为人类世世代代经历的事件和情感,最终会在心灵上留下痕迹,这痕迹可以通过遗传传递。

例如,当一个人想到太阳,他就会想到伟大、善良、光彩照人,如同一个英俊的男子。

想到月亮,就会想到温柔。

美好,如同一个少女。

这是因为一代代的人都看到太阳和月亮,一代代人对太阳和月亮的情感通过遗传传到了每一个人心里。

一个现代人想到智者时,很容易在心里浮现出一个白发长须的老者形象,而不太可能浮现出一个活泼的少女形象来,这就是因为在过去的世世代代,最聪明的人是那些饱经沧桑的老人。

荣格把这种遗传的原始痕迹称为原型。

他说原型本身不是具体的形象,而只是一种倾向,但是原型却可以通过一种形象出现。

在梦里,有时会出现一些奇异的情节和形象,这些东西用做梦者自身生活的经历解释不了,那么,这就是表现原形的形象。

有一个10岁的女孩做了一系列梦,梦中有极古怪不可思议的形象和主题。

她把这些梦画成了画册,画册上画了这样一些画面:

1.邪恶的蛇样怪物出现,它有角,杀死并吃掉其他动物。

但上帝从四面来到,(画上是4个上帝),让所有动物再生。

2.升天,上面异教徒在跳舞庆祝。

下地狱,天使们在行善。

3.一群小动物恐吓她,小动物变大,其中一个吞吃了她。

4.个小耗子为虫子、蛇、鱼和人所穿透。

耗子变人。

这描绘人类开始的四个阶段。

5.透过显微镜看一滴水,她看到水中有许多树。

这描绘了世界(或者说生命)的诞生。

6.一个坏孩子拿着一块土,他一点点扔向过路人,过路人便都变成坏人。

7.一醉妇落水,起来又成新人。

8.美国,许多人在蚁堆上滚并被蚂蚁攻击,一害怕,这个小女孩掉到河里。

9.月亮上有个沙漠。

她往下沉沉入地狱。

10.有个闪光的球。

她碰它它便冒蒸气,里边出来一个人把她杀了。

11.她自己病危。

突然肚子里生出鸟来,把她盖住了。

12.大批昆虫遮住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唯一一个没有被遮盖的星星落到她身上。

荣格认为,这些梦的思想带有哲学概念。

比如以上每个梦中都有死亡和复活的主题,这种主题也存在于许多宗教思想之中,而且是全球性的。

第四、五个梦包含着进化论的思想,第二个梦反映了道德相对性的思想。

总的来说,这一系列梦思考了一组哲学问题:死亡、复活、赎罪、人类诞生和价值相对性。

反映了“人生如梦”的思想和生死的转化。

那么,一个10岁的女孩子怎么可能懂得这些呢?

又怎么会想到这些呢?

荣格认为,她能懂,是因为世世代代祖先的思考,已通过原型遗传给了她。

她要想这些,是因为她面临了这个问题,她可能就要死了。

这个做梦的女孩,当时虽然没有病,却在不久后因为被传染而病故。

在荣格眼中,原型并不是一些固定的形式,而更像一些潜藏在我们心灵最深处——荣格称之为集体潜意识。

这些潜意识在梦中以种种不同的形象出现,当我们遇到难题时,他帮我们想主意,当我们面临危险时,他警示我们。

由于他有几百几千代的生活经验,他的智慧和直觉远远超过我们意识中的思想。

荣格认为集体潜意识是用梦来显示自己,表达自己的。

我们如果能理解梦,就如同认识了许多潜意识朋友,他们的智慧可以给我们极大的帮助。

荣格认为,不是所有的梦都有同等的价值的,有些梦只涉及琐事,不大重要,而另一些梦——原型介入了梦——则震撼人心,如此神秘和神圣,如此奇异陌生,不可思议,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这些梦是更重要的。

梦不是愿望的满足,而是启示,是对未来的预测或预示,所以,我们应重视梦的智慧。

神秘的原型世界

荣格在解梦中,非常注意寻找原型。

我们要想了解荣格解梦的方式,就应该对他所说的原型有所了解。

我们知道在潜意识深处,荣格称为集体潜意识的地方,储存着大量原型。

原型是人类祖先在千千万万年内的生活经历的产物,也是前人类甚至人的动物祖先的生活经历的结晶。

人以及人的动物祖先一代代经验相似的东西,比如可怕的雷电,比如温暖的春风,从而在心灵上凝结成一些“愤怒的雷电之灵”之类的原形。

原型虽然没有固定的意象,但是却有形成某种形象的潜质,所以人们可以很容易地把它和一些具体特征结合,形成相似的形象代表同一原型。

比如西方有圣母玛利亚、东方有观音,这两个形象虽然不同却有很多共性,很可能来源于同一原型。

这两个形象的不同是后天文化的影响,而其相同的质则是各民族人心灵中共有的,而且是一直就有的,是一个原型。

同一个原型的形象虽不固定,但是它给人的感受或它的“性格”却是较为固定的。

正如不论是西方百姓心中的圣母还是东方百姓心中的观音,都是同样的善良仁慈。

对每一个人来说,对原型的反应一定程度上是先大的,不需要后天学习。

例如人害怕蛇,害怕黑暗,都是生而具有的。

就算他从没有被蛇咬过,也没有在黑暗中遇到什么可怕的东西,他也一样怕蛇,怕黑暗。

原因是,他的许多代祖先——从动物远祖开始,到猿人,到原始人——都被蛇伤过或在黑暗中遇到过野兽侵袭。

那个生活在山洞里的祖先害怕天黑,因为天一黑狼就会来到洞口。

这种恐惧进入了集体潜意识,使从来没见过狼的现代子孙不敢走夜路。

当然,如果这个人走夜路遇到过危险,他就会更怕黑,这是后天经历对原型的强化。

原型会在我们的梦中显现,当它在梦中显现时,它会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成为某一种样子,也许每次的样子是不同的,但是如果我们熟悉原型,我们就能在变化多端的形象中,识别出它是哪一个原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