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综合其他>周公解梦1000问> 上篇 梦境中的信息密码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篇 梦境中的信息密码3(1 / 2)

 上篇梦境中的信息密码3

直梦

直梦就是指梦中所见或梦中情形在睡醒之后确有其事的梦。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较为经典的是《梁书》中记载的关于鲍泉的事迹。

南梁东海人鲍泉,博览群书,兼有文采。

少年时就侍奉萧绎。

后来,萧绎即位为梁元帝,鲍泉也很受萧绎器重。

鲍泉任南讨都督时,他的友人梦见鲍泉得罪了梁元帝,醒后将这个梦告诉了他。

后鲍泉果然因为南讨不力而遭到元帝处罚。

他的友人之后又梦见鲍泉穿朱衣而行于水上,并将此梦再次告之鲍泉,并说你不用担心,马上你就会被免罪。

事情果真如此,鲍泉不久便被释放,而且还官复原职。

这样的梦,就是王符所说的“直梦”。

王符认为,产生“直梦”的原因,是“上天”的安排,而这一切在今天看来,有着宣扬封建迷信之嫌。

象梦

象梦就是指梦的意思不直接表达,而是以象征物的形式来表述梦。

例如,有人梦到了一口棺材,他则可能要升官;有人梦见了自己登到高处,则可能要在人前显贵;有人梦到自己走在路中泥泞不堪,荆棘丛生,则这个人诸事不顺;如果梦到有人披麻戴孝,则可能要遇到丧事。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知识结构和不同的传统心理,梦的象征意义也不一样。

这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精梦

精梦主要是指用意比较集中,特别是一些长期思念的人,出现在你梦中,这就是比较典型的精梦。

这种梦常发生在恋人之间,尤其是一些长期单相思的人,经常会做这种梦。

还有就是那种特别仰慕或崇拜自己的偶像的人,也会在梦中看到自己偶像的身影。

日有所思,精神凝聚,所以入夜便梦见自己思念的人或事。

相传孔子很喜欢音乐,因此他非常崇拜“制礼作乐”的周公,整天想着“复礼”以匡救天下,所以时常梦见周公。

想梦

想梦,就是记想之梦,要和上面讲得精梦应该区别开来。

何谓想梦呢?

比如一个人特别喜欢游历山水,那么在梦中也会出现自己向往已久的那种景色,亦真亦幻,让人很难分清楚真假。

想梦是由思想的具体内容所导致的,不同于上面的精梦,不如精梦那么投入和专注。

这种梦是希望某个愿望得到满足的迫切心理造成的。

人梦

人梦是说人们的地位、性别、年龄、职业等不同的人,即便做了同样的一个梦,其象征的意义也不一样。

这也好理解,比如一个皇帝即便是梦到一个凶梦,可能更多地牵涉到整个国家和朝代,而不是自身的;而一个普通老百姓梦到了凶梦,大多是关于自己的。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就曾提出了“梦的个体性”,他认为梦需要根据个人所处环境来解释更科学,是专属于个人的。

即使是符号或者隐喻,也不能用一般的公式去解释。

感梦

感梦是指由阴雨干旱、大风大寒等天气变化感应之梦。

天气变化在古代属于“气”的范围。

就是说,气在睡眠之中刺激人体,人必有所感,就会产生厌倦、迷乱、怨悲、飘飞等梦境。

比如,有人梦见自己上半身浸在水里,下半身埋在土中,很不舒服。

这可能表示他睡觉时候盖在身上的被子只盖住了身体的一半,或是其他原因使得他上半身和下半身所处的环境不一样。

另外,我国民间流传的“将阴梦水,将晴梦火”之说,也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属于感梦。

时梦

时梦是指与时令季节相应的梦。

这就是说,人在一年四季会因季节的变化而做梦象各不相同的梦。

春天是万木萌发的时节,人们在梦中也会梦到花团锦簇的景象;夏天天气炎热,人们就会梦到烈日炎炎、大火熊熊的景象;秋天是个收获的黄金季节,人们也会梦到硕果累累的样子;冬天比较寒冷,常会梦见江河滔滔、漫天飞雪。

当然,时象对梦象的影响是应该的,但在一个季节里,时间很长,外界自然和周围人事不断变化。

因此,人们不可能单纯做关于季节的梦,所以做“时梦”的情况很少。

反梦

反梦很好理解,就是指梦中的景象或情形和现实是正好相反的。

王符在他的《潜夫论》中说了这样一个实例:晋文公梦见自己被楚子压倒在地上,楚子用牙齿嚼其脑髓,显然梦中晋文公处于不利地位。

但是,双方交战的结果,却是晋文公取得胜利,这便是典型的反梦。

病梦

病梦是指因身体某些部位不适所产生的梦,这主要是从医学的角度来解释的。

比如《黄帝内经》中讲到了关于脏气“有余”和“不足”所导致不同的梦象,就可以理解为病梦。

这一问题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不再赘述。

性梦

性梦在这里不是指有关男女之事的梦,而是指性情之梦,即人的心理状态、生活环境、性格特征不用,所做梦的解释完全不一样。

比如,同样的一个梦,有人会认为他大吉,有人会认为它是大凶。

因为人的性格、性情大不相同,吉凶也大不相同。

它涉及做梦者的心理状况,这里是指人对于所做之梦的态度,它是带有个人风格特征的。

药王孙思邈如何论梦治病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医学家,他的《千金方》从疾病的角度提出了五脏冷热之病,并且还指出了所对应的梦象和治疗这种病的措施,现简介如下:

心脏病梦

孙思邈在书中指出,心脏有病的人,身体往往会冷热交加。

这一类病人会经常梦到有人身穿红色的衣服,手拿大刀或火把来吓唬人。

孙思邈指出,用呼气和吹气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治疗这一病症,因为呼气可以治疗身体发冷,吹气能治疗身体发热。

肺脏病梦

肺部有毛病的人,他时常会感到胸部和背部发胀,四肢也无力,烦闷异常。

这类病人通常会梦到一些俊男美女,并且彼此互相拥抱,或彼此成为亲人。

治疗这种病症,孙思邈建议可以用嘘气的方法。

肝脏病梦

肝脏有病的人,就会常常忧愁、悲观或郁闷,还会头疼或眼睛疼。

这类人做梦,经常会梦到有人身穿一身青衣,扮作青面獠牙的猛兽来吓人。

孙思邈认为,这一类病人应采用呵气的方法来治疗。

脾脏病梦

脾脏不好的人,身上常有痛感,烦闷不已。

病人常会梦见小孩子袭击人,或者小孩如旋风一般团团转。

治疗这一病症,孙思邈主张用嘘气法。

肾脏病梦

肾脏有病的人,身体发冷,会梦到身穿黑衣之人拿着大刀来吓唬人,或者梦见黑色的凶猛野兽。

这类病人应该常用嘘气法治疗。

陈士元的“九梦”学说

陈士元是一位著名的占梦理论家,在我国古代占梦理论的掌握深度方面,他被誉为“第一人”。

陈士元充分吸收了《黄帝内经》《列子》等书中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九梦”学说,现将这“九梦”分述如下:

气盛之梦

这里是指邪气盛所导致的梦象。

其中以《黄帝内经》中对于梦因、梦象的论述为主,例如,阴气过盛的人,梦到洪水滔天而新生恐惧;阳气过盛的人,常会梦到大火烧身;阴气和阳气都过盛的话,常会梦到杀生。

气虚之梦

“虚”指的是正气之虚。

陈士元在“气虚之梦”中阐述了《列子》中关于气虚而梦的一些梦象和解释。

例如,吃得过饱,则会在梦中给别人东西;常常饥饿的人,曾梦中就会要很多东西。

梦见酒足饭饱的人,其实内心是充满忧愁的;梦里歌舞升平的人,定然是有烦恼不断,常常大哭的人。

邪寓之梦

邪寓之梦主要是指邪气侵入五脏、六腑、阴器、颈项等所反映出来的梦象。

关于这一点,《黄帝内经·灵枢·邪淫发梦篇》中是这样说的:邪气侵入心脏,就梦见山丘和烟火;侵入肺,就梦见飞扬,看到金属之类的奇怪物体;侵入肝脏,就会梦见山林树木;侵入脾脏,梦见丘陵和山泽,房屋漏风雨;侵入脖子,梦见斩首……

以上的都是由于正气不足所导致的梦象,属于邪寓之梦。

体滞之梦

体滞之梦就是说由于身体被某种外界物质所凝滞而引起的梦。

比如,人睡觉的时候,如果双腿被绑着,就会梦到自己走路很吃力,想跑却跑不快;睡觉时没有枕头,就会梦见自己在高出睡觉;睡觉时把绳子垫在身下,则会梦见蛇一类的动物;睡觉时身下垫着一件五颜六色的衣服,往往会梦见虎豹。

这种象征性的体滞之梦,都可以以此类推。

情溢之梦

“情溢”的意思就是七情过度,而“情溢之梦”就是因心理感情因素而招致的梦。

陈士元在他的著作中提到,特别高兴的人,就会梦见门窗是开着的;过于发怒的人,就会梦到门窗之类的是关着的。

凡此种种,都是说明人的七情过度所造成的。

直叶之梦

“直叶之梦”就是说你做得这个梦得到了应验。

这和按我们讲得王符的“直梦”是一个意思。

陈士元解释道:梦见某人,你当真就见到某人;梦到一只小鹿,果然得到了小鹿;梦见刺客,就得到一名刺客等等,都是直叶之梦的体现。

比象之梦

“比象之梦”就是缘象比类而有应验之梦。

比如,一个人将要当官,则会梦见棺材;一个人如果要发大财,就会梦到自己满身污秽不堪;一个人将要人前显贵,就会梦见自己登高;梦见有人穿白衣服,则家里可能遭遇丧事。

这种缘象比类,既可以借助于字音的相同或接近,有可以借助于食物性质的相似,还可以借助于人们生活经验唤起的联想。

反极之梦

“反极之梦”就是指梦后所见之事实与梦中截然相反。

陈士元在书中解释道:梦里哭泣,则可能是要结婚设宴之类的喜事;梦见歌舞,反倒是有哭泣、口舌或诉讼之事。

梦见大鱼大肉,实际上可能是做梦者饥肠辘辘;梦见温暖的东西,做梦者可能十分寒冷。

这些现象实际上是人在处于某种生活环境之中时,强烈渴望摆脱现状的一种决心和欲望,是人的潜意识的一种表现。

厉妖之梦

“厉妖之梦”,实际上就是梦中出现妖魔鬼怪的梦。

由于古时候人们不明白做梦的原因和对梦的迷信。

因而认为是厉鬼造成的梦。

其实,历代医学家对于人梦见妖魔鬼怪的现象都有过研究,不少人强调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人“气血衰弱”所致,这是从大量的临床梦例观察中得到的结果。

陈士元在其著作中也提到,人之所以梦见妖魔鬼怪,是因为“志虑疑猜,神奇昏乱”所致。

中国古代著名的占梦师

既然占梦已经有如此悠久的历史,那么在占梦之术发展的几千年间,也必然出现了众多解梦高手。

在很多人看来,做梦本身就是一件非常神秘的事情,那些能够解解梦境、预测未来的人就更令人尊敬了。

在几千年的占梦史中,有这样几位比较著名的占梦高手:

一、赵直

赵直生于公元175年左右,是三国时期蜀国官方的占梦师。

在陈寿的《三国志》中,留有三则关于赵直的记载。

这三段不过数百字的文字分别记录了赵直为蒋琬、魏延、何祗占梦的始末,也成就了赵直解梦高手的声名。

《三国志》记载,蜀国的蒋琬被地方举荐之后,夜间梦见在门前有一个牛头,流了不少血。

蒋琬非常讨厌这个梦,赶紧叫来了占梦的赵直,赵直说:“地上有血,这是见血,说明朝廷已经知道你有真才实学了。

牛角和牛鼻子组成一个‘公字的形象,看来您日后势必位列三公,这是大吉的征兆。”

后来,蒋琬果然得到诸葛亮的重用,作了蜀国的大司马。

(《三国志·蜀书·蒋琬传》)。

另一则故事则与蜀国名将魏延有关。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兵出北谷口,任命魏延为前锋。

大军出了十里,魏延梦见自己头上生角,于是请赵直解梦。

赵直骗他说:“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

魏延出兵,果然不战而胜。

然而不久,赵直又对他人说:“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赵直的解释再次应验,诸葛亮死后,魏延目中无人,雄心勃勃想要掌控蜀汉的军事,后来在与杨仪的权力斗争中被砍掉了脑袋。

三、黄幡卓

黄幡卓是唐玄宗时的解梦高手,据说安禄山曾梦到自己的衣袖长得一直拖到阶下,于是请黄幡卓解梦,黄幡卓说:“当垂衣而治。”

后来,安禄山又梦见大殿窗框倒立,黄幡卓解释为当“革故从新”,由于黄幡卓善于解梦的名声显赫,所以他的话客观上鼓动了安禄山的造反野心。

后来,安禄山造反失败,唐玄宗要治黄幡卓的罪。

黄幡卓从容不迫地解释道,其实他的本意是“衣袖至阶者,出手不得也;窗框倒立者,糊不得也。”

“糊”与“胡”谐音,暗示了胡人安禄山不可能得到天下。

最终,玄宗没有对黄幡卓再做追究。

二、杨元慎

杨元慎生活于北魏孝明帝时期,其解梦的故事在《洛阳伽蓝记》中多有记载。

北魏孝明帝时期,广阳王元渊统兵二万征讨葛荣。

夜里,元渊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穿着衮衣倚立在槐树旁边上。

第二天,元渊前往解梦大师杨元慎处讨教。

杨元慎听罢,沉吟良久,对元渊道:“公将位至三公。”

元渊高兴地走了。

元渊离开后,杨元慎小声对身边的人说道:“死后得三公耳。”

众人不解,杨元慎解释说:“衮衣为三公所穿,‘槐字,‘木旁‘鬼,不是明白无误地在说他只能死后位至三公!”

后来,元渊果真在死后才被追封为司徒(属三公位)。

梦,本来只是人生大观园中的普通一景,但只因扑朔迷离,难于捕捉,才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好奇。

人的一生,有很长的时间都是在梦乡中度过的。

古代的解梦高手们,用各种独特的方式对人们的各种梦境做出解释,虽然未必有科学依据,却由于其故事的传奇色彩,他们也成了中国梦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古代占梦术应遵循的原则

初始梦和重复梦是最常见的可解析的梦。

初始梦,顾名思义就是做梦人向解人陈述的第一个梦。

这类梦的特点是奇异、怪诞,极易给做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也能传达出做梦人的潜意识。

重复梦是指那些在梦境中经常出现、内容、主题基本相似的梦。

这种梦一直都是心理学家、医学家等科学家的关注对象,因为这和人的身体、心理状况有着密切关系。

一般身患疾病的人常做这种梦,因为病变让他们的脑细胞长期接受刺激,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按照我国古代占梦术的原则,有几种情况的梦是不可以占的,这就是“梦有五不占”和“占有五不验”。

所谓“梦有五不占”,就是指有五种梦不能入占。

其一是神魂未定而梦者,不占。

这是因为梦是由人的神魂感应所产生的,按照道教的理论,人的精神由魂与魄共同组成,民间口语常说“丧魂落魄”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它们是人的精神的阴阳两个方面。

一般来说,魂由阳气组成,阳气轻清,这样魂之中精神的因素便较重,大体相当于神;魄为阴气,沉滞粗重,是构成人形的基质。

所谓梦便是人的阳气与天地万物的阳气相互感通,具体依据梦中所现事物的不同,象征着不同的感应对象。

古人认为,人在神魂未定的状态下所呈现的梦象不是精魂所感,而是精魂未定下的浮想。

这种浮想不是占梦术上的“真梦”,因此便不能呈现吉凶之兆。

其二为妄虑而梦者,不占。

所谓妄虑而梦,是由于白天各种邪想而致梦。

按照佛教的认识理论进行分析,邪想所梦一般不出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所为,这六识都是因感而发,属于短暂的、浅显的感应。

这种感应一般都是无意义的杂想,不包含吉凶的真机。

只有进入到第七识未那识,因其中有次层之真我存在,这种真我是生动活泼、真机盎然的,只有在深层的梦中才会显现出来。

另外,第八识阿赖耶识为实在的大我,此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没有任何梦象存在。

那么,什么是妄虑而梦呢·举例来说,白天看见一女子,美貌绝伦,如同天仙,晚间便在梦中与之相蚺,甚至云雨一番,颇能快人心意,醒来之后,但见下体粘湿,方知是白日春梦。

这种梦想便是因眼识而致梦,纯属邪想所致,没有任何“天机”藏于其中。

其三为寤知凶厄者,不占。

这是说梦中所兆极其典型,用不着再占。

当然也有少数人为了逃脱“天数”,强行卜占,那么其间的灵验,便值得怀疑了。

明代陈士元的《梦占逸旨》里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据《左传》记载,有一个名叫声伯的人,梦中渡洹水,并食琼瑰,奇怪的是在梦中又哭又歌。

声伯自己便很通晓占梦术,醒来之后,知道是一个凶兆,惧而不敢占。

后来又过了一段时间,知道天命难违,为了求得心理安定,便强占为吉,结果只过了一天,便呜呼哀哉了。

因为此梦按照占梦术解释,实在是一个死象,梦中所为都是送亡魂的仪式,其凶是不言而喻的。

其四为梦而未终、中途惊醒者不占。

在古人看来,一个负载吉凶之兆的梦都是有首有尾的。

因为梦其实就是一种象征语言,按照古代占梦家的说法,这是神明向人晓谕的语言。

如果梦而未终,尤其是中途被人吵醒,那么便是神谕未明,不可轻易占卜。

当然,如果梦境已尽,梦中的意思比较完整,那就不在此例了。

最后,梦虽有终始但醒后忘佚大半者,不占。

这条不难理解,有些人做梦,但是梦后便完,或者是梦醒之后,只能记起一些杂乱的情节,对这些杂梦也不能进行占断,因为其间的“真机”已被扰乱。

另外,古代占梦术对占梦者也有严格的要求,并不是所有的人读了梦书之后都能成为占梦士,只有符合某些特殊条件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占梦家。

否则,即使强行卜占,也没有灵验可言。

这是因为,古人认为神在梦中晓谕的语言,只有那些能跳出梦境、不为梦象所囿的人才能破译。

这种现象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是一致的。

古希腊时期,阿波罗神庙的神谕是极其灵验的了,但也只有那些能够沟通神人意志的巫士们才能晓知。

即使像苏格拉底这样的圣哲,也是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弄清楚“苏格拉底是希腊最聪明的人”这句神谕的真正意思。

同样,在古代中国,对占梦者也有严格的要求,如果不符合这些要求,占梦时就不能灵验。

这便是著名的“占有五不验。”

第一,占梦之人,昧其本原者,不验。

这句话的意思,按明代陈士元的解释是:“梦有本原,能通乎本原,则天地人物,与己一也。”

占梦者必须对人之际、宇宙万物的道理参究透彻,才能占断天下之梦。

也就是说,人生如梦,睡梦之梦为小梦,人生为大梦。

占梦者自己必须对此有深刻的认识,然后才能为人占梦,否则以梦中入占梦中事,那就是一笔糊涂账。

按照这种理论推测,最高明的占梦家便是宇宙的大觉悟者。

这种人能占尽天下之梦,并由梦而觉,直至成圣成仙。

像著名哲学家庄子,便是这一类人。

庄子说:“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

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大梦也。

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困哉!”

当然,这里所要分析的占梦并不是占人生大梦,而是占梦中之梦。

古代的占梦家认为,并不一定要将宇宙的大道理悟彻,只要牢记人生如梦这一原则,不深陷梦中之境就行了。

如果能再由占梦所为,有所领悟,由小梦而觉大梦,那将是更高层次的追求。

第二,术业不专者,不验。

古人认为占梦者——定要熟读梦书,掌握基本的梦占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遵循正确的途径,将神之所示,明白无误地破译出来。

另外,一个高明的占梦家必须善于联想,从细微的象征中找出吉凶的征兆,否则就有可能对神谕熟视无睹,难得要领。

第三,精诚未至者,不验。

古代的占梦术就是要将梦者的感应明白地揭示出来。

有些梦象明白易懂,有些则迂回曲折、扑朔迷离,这就要求占梦秆必须虚其神明,以精诚的态度去感知梦境所示,这样才能揭示梦象的含义。

《周易》讲:“思之思之,思之不通,鬼神将为通之”,这就是对占梦术的最好诠释。

否则随意而占,不假思索,就不能成为一个高明的占梦家。

第四,削远为近小者,不验。

这一条是指占梦者不能将道与术分裂。

古人认为,占梦虽属小术,但其中也蕴含着大道之理,可以由术而通向大道。

后来的一些术数之士,割裂道与术的关系,把占梦局限为只言梦境吉凶的小术,不懂得由梦中之梦了解人生之梦,由小觉转入大觉的道理。

这样就会使占梦成为一门小术,不但不能灵验,也不可能通入大道。

第五,依违两端者,不验。

古人认为,对梦境所预示的吉凶,占梦者必须明白地揭示出来,不能含糊其辞,依违两端。

否则就违背了占梦术的原则,成为欺世盗名之徒。

易经与解梦有什么关系

以梦的解读方法去看易经,也会有一些发现。

《易》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几部著作之一,也是最古老的几部著作之一。

以汉代开始易学就兴盛于中国,两千年以来研究易学的著作汗牛充栋,几乎绝大多数古代学者都对它有所研究。

后来,《易》被称为《易经》,成为科举取士中的必修课,读它的人就更多了。

在这种情况下,易经的各个方面都曾被无数才智之上苦心研究过。

在今天,我们试图在易经研究中获得新的发现已不是件容易事,获得较大的发现更好像是天方夜谭,如果说是由一个并非专攻古文的人获得较大发现,那可以说像是个笑话了。

有人曾提出过一个胆大的想法,易经中卦辞和父辞有些是对梦境的描述。

他的观点是认为易经的一个来源是占梦的著作,易经中大多数卦辞和爻辞以及占断是梦和对梦的占断。

占梦和龟占、蓍草占相结合构成了易经。

他们认为梦书与易经有“亲缘”关系。

易经中的描述和梦象有哪些联系呢?

为什么梦象会进入易经呢?

学者们认为,这是古人用龟占、梦占等占卜方式相结合而造成的结果。

为了保证更可靠,古人同时应可多种占卜术,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那么,在用八卦以至六十四卦占卜时,也会参考占梦的结果。

这样,他们就很自然地要对照这两种占卜方式。

对照的结果,自然是将有类似的占断的放在一起,相互参照。

我认为就是这样,古人最后把梦书的内容放进了易经,按六十四卦把常见的梦象进行了分类。

如果我们更进一步假设传说中周文王被囚期间创造易的事件是真实的,那么,被囚的他在占吉凶时,当然除了用蓍草,最方便的就是解梦了。

因为被囚的人,最有时间去做梦和思考。

当然,我们说易经中有梦象,也并不是说易经中所有的描述部分都是梦象。

有些显然不是梦,如“帝乙归妹”,是典故,还有一些是不是梦很难说清楚。

这类事在科学发展史上其实极为常见。

许多大科学家看不到极容易被看到的事实。

原因往往是,他们的思维受固有定式的影响,已经紧紧粘附在旧的思路上了,因而也就不容易转换到新思路上。

如易经,其中有哲学、有伦理,有数术,吸引着无数学者在这些方面下工夫,但学者们却较少作为一本占卜的书去看易经。

而江湖术士虽然努力用它卜卦,却少有人对它的起源和演变这类问题感兴趣。

因为,此书作为占卜书的最基本的问题却被人们忽视了。

如果我们抛开两千年来人们对易经的一切注解。

评论和衍化,用看古代卦书的眼光看它,我们就会很容易接受这个论点;它包含占梦的内容。

而不用占梦书去解释,许多经文将不可理解。

下面我们对卦辞和爻辞予以初步分析。

易经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本文部分,称作经;二是解说的部分,称作传。

经由六十四个卦以及所附的卦辞爻辞构成,据说是由周文王被殷纣王囚禁时所著。

也有人说交辞不是周文王写的,而是周公写的。

但无论如何,经是易经中更古老的部分,我们探讨关于易经的来源的问题,经是更可靠的。

易经的传包括象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等十篇,相传为孔子的著作。

传只是孔子作为后人读《易》时的读后感,对理解易的来源来说,传的可靠性就差多了。

易经的卦辞和交辞,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某个形象或事件的描述,第二部分是吉凶的占断。

如:履虎尾,不咥人,亨。

(履卦卦辞)可分为两部分:

一是“履虎尾,不口至人”(踩了老虎尾巴,老虎没咬人),这是一个描述,二是“亨”(顺利)这是一个占断。

再如:出涕沦若,戚嗟若,吉。

(离卦,六五交父辞)。

可分为“出涕沦若,戚嗟若”(哭得泪水直流,一阵阵叹气),和“吉”(吉祥),这两部分。

大多数卦辞都没有前一部分,只有详细的占断。

如:乾;元,亨,利,贞。

(乾卦卦辞)。

据刘文英先生考证,贞就是古代的“占”字的别体。

这卦辞的意思是:乾卦,万事顺利。

没有描述什么形象。

再如:咸,亨,利贞,取女吉。

(咸卦卦辞)意思是,咸卦,顺利,娶妻的人占卜吉祥。

也没有描述什么形象。

而大多数交辞却都有前一部分。

如枯杨生禾弟,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

(大过卦九二爻交辞)。

前一部分“桔杨生禾弟”(枯杨柳生出新叶),后一部分“老夫得其女妻,元不利”,(占断老人娶到了年轻妻子,没什么不好的。

)。

描述部分是什么?

如果按过去的认识,说易经只是从龟占或春占中发展出来的,那么这本占卜书的卦辞父辞似乎应该是没有前边的描述部分才更合适。

龟壳烧出乾卦来,占卜者说,是乾卦,什么事都会顺利。

这合乎情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