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综合其他>超值金版-世界历史1000问> 第三篇 近代史 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篇 近代史 1(2 / 2)

路易十四统治法国前后达72年之久。

他被称为太阳王,是世界上执政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

路易十四在当时被看做一个奇迹,因为他的父母结婚23年没有子女。

他4岁时(1643)就登基做国王了,他的母亲安娜摄政,首相茹尔·马扎然执政。

路易十四在巴黎过着优哉游哉的奢华生活。

1661年马扎然死后,年已23岁的他开始亲政。

他的执政期是欧洲君主专制的典型和榜样。

他在红衣主教阿尔芒·让·德·普莱西·黎世留的支持下,建立了一个以他为中心的、巴洛克式的专制王国。

他发动战争、在凡尔赛宫举行豪华的庆祝,资助艺术和科学的发展来为他自己增光。

在他的宠臣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的帮助下,他将整个法国的官僚机构集中在他的周围,以此增强执政者的军事、财政力量。

1660年,路易十四与西班牙公主玛丽·泰蕾兹结婚,1683年玛丽·泰蕾兹死后他又与地位比他低的曼特农女侯爵弗朗索瓦丝·徳·奥比尼结婚。

路易十四比他的儿子和最大的孙子活得都长。

1715年9月1日路易十四病逝,他的曾孙路易十五继承了他的王位。

路易十四为何修建凡尔赛宫?

1660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参观财政大臣富凯的沃子爵城堡,为其房屋与花园的宏伟壮丽所折服,当时王室在巴黎郊外的行宫无一处可与其相提并论。

于是,路易十四怒其不尽职守,以贪污罪将富凯投入巴士底狱,并命令沃子爵城堡的设计师勒诺特和著名建筑师勒沃为其设计新的行宫。

当时的路易十四已决定将王室宫廷迁出因市民不断暴动以反抗王室而混乱喧闹的巴黎城,经考察权衡决定以路易十三在凡尔赛的狩猎行宫为基础建造新宫殿,并为此征购了6.7平方公里的土地。

1667年,勒诺特设计凡尔赛花园及喷泉,勒沃在狩猎行宫的西、北、南三面添建新宫殿,将原来的狩猎行宫包围起来。

原行宫的东面被保留下来作为主要入口,修建了大理石庭院。

1674年,建筑师孟莎从勒沃手中接管了凡尔赛宫工程,他增建了宫殿的南北两翼、教堂、橘园和大小马厩等附属建筑,并在宫前修建了三条放射状大道。

为了吸引居民到凡尔赛定居,还在凡尔赛镇修建了大量住宅和办公用房。

为确保凡尔赛宫的建设顺利进行,路易十四下令10年之内在全国范围内禁止其他新建建筑使用石料。

1682年5月6日,路易十四宣布将法兰西宫廷从巴黎迁往凡尔赛。

1688年,凡尔赛宫主体部分建筑工程完工。

1710年,整个凡尔赛宫殿和花园的建设全部完成并旋即成为欧洲最大、最雄伟、最豪华的宫殿建筑和法国乃至欧洲的贵族活动中心、艺术中心和文化时尚的发源地。

在其全盛时期,宫中居住的王子王孙、贵妇、亲王贵族、主教及其侍从仆人竟达36000名之多。

在凡尔赛还驻扎有瑞士百人卫队、苏格兰卫队、宫廷警察、6000名王家卫队、4000名步兵和4000名骑兵。

所以当修建完成后,总共有1300多间房,整个宫殿显得巨大无比。

为了安置其众多的“正式情妇”,路易十四还修建了大特里亚农宫和马尔利宫。

法国投石党运动是怎么回事?

投石党运动是17世纪中叶在法国发生的反对专制王权的政治运动。

1643年,法王路易十四登基时只有5岁,由太后安娜任摄政,其宠臣红衣教主马扎然任首相,马扎然成为法国的实际统治者。

1648年8月26日,巴黎人民因不满马扎然搜刮民财的税收政策,掀起了武装起义。

起义者一夜之间就筑起了1200个街垒,他们用石头攻击首相马扎然拥护者的住宅。

在外省也相继爆发了反政府的起义。

国王路易十四出走,派孔德亲王统率大军包围巴黎。

由于贵族和资产阶级畏惧人民起义的扩大,又闻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刚被处决而更为惊骇,遂与国王妥协,起义的巴黎人民和王军战斗三个多月,终于失败。

但零星的分散的斗争并未停止,直至1652年才被彻底镇压下去,是年10月21日,法王路易十四返回巴黎。

这就是法国历史上第一次投石党运动。

第一次投石党运动后,孔戴亲王因谋取马扎然的职位未成,便联合对宫廷不满的孔蒂、隆格维尔夫人等亲王显贵,密谋推翻马扎然政府。

1650年1月,马扎然拘捕孔戴,亲王的拥护者在外省暴动,教士亦与贵族联合,对抗宫廷。

1651年3月,他们要求召开三级会议。

孔戴获释后同西班牙结盟与王军激战,太后、国王和马扎然再次逃离首都。

但由于亲孔戴的“投石党”缺乏民众支持,内部争权夺利,被马扎然分化瓦解。

1653年运动被平息。

这就是法国历史上第二次投石党运动。

“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是谁的名言?

路易十五(1710—1774),作为法国国王在1715年至1774年期间执政。

“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就是这位国王说的。

这是关于他执政末期奢华暴虐的体现。

路易十五是太阳王路易十四的曾孙,他的父亲是路易十四的孙子勃艮第公爵。

1712年,麻疹夺去了他父母和哥哥的性命,小路易也遭感染,但御医挽救了他的性命。

路易十五很敬佩他的曾祖父路易十四,称他为“我亲爱的国王爸爸”。

太阳王去世前召见了他且给予其最后的忠告,即少战事,要做一个关心人民疾苦的温和国王,这令他非常感动。

路易十五5岁便登基,奥尔良公爵菲利浦二世成为当时的摄政王。

1725年9月5日,他与21岁的波兰公主玛丽·蕾姗斯卡结婚,他们共育有10个子女。

从1726年到1743年,是他执政期间最繁荣太平的一段时期。

1734年,他有了第一个情妇德·玛奕,之后还有庞巴度夫人、巴莉夫人等。

路易十五执政后期,宫廷生活糜烂,路易十四时期的经济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虽然小时候大难不死,逃过一劫,但他最终还是没能逃过疾病的折磨,1774年死于天花。

最早建立法国国家公路网的首相是谁?

1726年,路易十五罢免了正在准备与西班牙和奥地利作战的波旁公爵内阁,提拔少时的家庭教师红衣主教弗勒里担任首相。

红衣主教弗勒里从1726年上台起,直到1743年病逝,在路易十五的授意下统治了法国。

弗勒里致力于稳定法国货币,平衡财政预算,改进交通。

截至1738年,弗勒里已为法国建立了一个国家公路网系统,其设计的星型样式至今仍然是法国国道网络的主要部分。

到18世纪的中期,法国拥有当时在世界上最现代和最广泛的高速公路网,并且大部分高速公路至今仍在使用。

哪些人参与了法国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也是近代史上第二次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文艺复兴,第三次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兴起)。

运动最初产生在英国,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与俄国,此外,荷兰、比利时等国也有波及。

与其他国家相比,法国启蒙运动的声势最大,战斗性最强,影响最深远,堪称为西欧各国启蒙运动的典范。

启蒙运动的倡导者将自己视为大无畏的文化先锋,并且认为启蒙运动的目的是引导世界走出充满着传统教义、非理性、盲目信念以及专制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通常被称为黑暗时期)。

这个时代的文化批评家、宗教怀疑派、政治改革派皆是启蒙先锋,但他们只是松散、非正式、完全无组织的联合。

而当时的启蒙知识的中心是巴黎,法语则是共享语言。

启蒙时代的学者亦不同于之前的文艺复兴时代的学者,他们不再以宗教辅助文学与艺术复兴,而是力图以经验加理性思考而使知识系统能独立于宗教的影响,作为建立道德、美学以及思想体系的方式。

在法语中,“启蒙”的本意是指“光明”。

当时先进的思想家认为,迄今为止,人们处于黑暗之中,应该用理性之光驱散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

他们著书立说,激励地批判专制主义和宗教愚昧,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

这就是“启蒙运动”。

法国思想启蒙运动是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在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辈出,影响深远。

他们当中,最为著名的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和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则是伏尔泰。

他的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所以,后来的人曾这样说:“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

由于启蒙运动具有政治思想革命运动的性质,因此启蒙运动的参加者决不限于文学家。

除法国的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四大启蒙作家外,英国的哲学家洛克,科学家牛顿,荷兰的哲学家斯宾诺莎,德意志的康德等,均属启蒙思想家的行列。

谁被称为“法兰西思想之王”?

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原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

伏尔泰不仅在哲学上有卓越成就,也以捍卫公民自由,特别是信仰自由和司法公正而闻名。

他曾两次被捕入狱,主张开明的民主制度,强调自由和平等。

尽管在他所处的时代审查制度十分严厉,伏尔泰仍然公开支持社会改革。

他的论说以讽刺见长,常常抨击基督教会的教条和当时的法国教育制度。

雨果曾评价说:“伏尔泰的名字所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

他提倡卢梭所倡导的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和平等的,一切人都具有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天赋予的,不能被剥夺,这就是天赋人权思想。

伏尔泰出生在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自小受过良好的教育。

他父亲是法律公证人,希望他将来做个法官,但他对文学发生兴趣,后来成了一名文人。

伏尔泰才思敏捷,一生多才多艺。

他的作品以尖刻的语言和讽刺的笔调而闻名。

他说:“笑,可以战胜一切。

这是最有力的武器。”

他曾因辛辣地讽刺封建专制主义而两度被投入巴士底狱。

他的书被列为禁书,他本人多次被逐出国门。

1725年,他被迫流亡英国,对英国资产阶级的政治、文化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研究英国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研究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

伏尔泰经历了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路易十六三个封建王朝的统治,目睹了封建专制主义由盛转衰,亦亲身感受到了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腐朽和反动。

他深刻地预见到革命必然到来,他对朋友说:“我周围发生的一切事情,正在撒下革命的种子,尽管我自己未必成为革命的见证人,但它是必然要到来的。”

《哲学通信》主要是什么内容?

伏尔泰撰写过大量作品,其中最有影响的一本书是《哲学通信》,被人称为“投向旧制度的第一颗炸弹”。

《哲学通信》是伏尔泰的哲学和政治思想代表作。

伏尔泰于1726—1729年被迫流亡英国。

《哲学通信》是他在英国的观感和心得的总结,因此又称《英国通信》,1733年首先在英国出版英文版,法文版于1734年问世。

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重点论述认识论问题,强调感觉是观念的唯一来源,人的头脑唯一具有的能力是对感觉得来的观念进行组合和整理。

该书坚持与宗教唯心论斗争,认为宗教和教会统治是人类理性的主要敌人,阻碍文明进步,是最大的社会祸害。

书中用牛顿力学的原理解释物质和运动,承认宇宙设计师和第一推动者神的存在,把物质看做消极被动的因素,认为如果没有外力推动,物质不会自己运动,表现出自然神论的思想。

你知道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吗?

1689年1月18日,孟德斯鸠诞生在法国波尔多附近的拉布雷特庄园。

孟德斯鸠自幼受过良好教育。

19岁时获法学学士学位,出任律师。

1714年开始担任波尔多法院顾问。

1716年,他继承了波尔多法院院长(他的祖父、伯父一直占有这个职务)职务,并获男爵封号。

孟德斯鸠博学多才,对法学、史学、哲学和自然科学都有很深的造诣,曾经撰写过许多有关论文。

1721年,孟德斯鸠化名“波尔·马多”发表了名著《波斯人信札》。

这部书通过两个波斯人漫游法国的故事,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社会的罪恶,用讽刺的笔调,勾画出法国上层社会中形形色色人物的嘴脸,如荒淫无耻的教士、夸夸其谈的沙龙绅士、傲慢无知的名门权贵、在政治舞台上穿针引线的荡妇等。

书中还表达了对路易十四的憎恨,说法国比东方更专制。

这部书受到了普遍欢迎。

1726年,他出卖了世袭的波尔多法院院长职务,迁居巴黎,专心于写作和研究。

漫游了欧洲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国待了两年多,考察了英国的政治制度,认真学习了早期启蒙思想家的著作,还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731年,孟德斯鸠回到法国后,潜心著述。

1734年发表《罗马盛衰原因论》,利用古罗马的历史资料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

1748年,他最重要的也是影响最大的著作《论法的精神》发表。

这是一部综合性的政治学著作。

这部书受到极大的欢迎,两年中就印行了22版。

孟德斯鸠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法又分为自然法和人为法两类,自然法是人类社会建立以前就存在的规律,那时候人类处于平等状态;人为法又分政治法和民法等。

孟德斯鸠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但同时又强调自由的实现要受法律的制约,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

他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

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1755年1月,孟德斯鸠在旅途中感染热病,同年2月逝世。

临终前,他承认上帝伟大,人是渺小的。

埋葬时,哲学家中有狄德罗在场,这使他享受了死后的荣光。

第一部法国《百科全书》的主编是谁?

狄德罗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第一部法国《百科全书》主编。

狄德罗出身于法国东部小城朗格勒一个小资产者家庭,父亲开一爿刀剪作坊,家境谈不上阔绰,却也不算贫寒。

他中学毕业后,只身到巴黎打天下。

家里给他选择的职业是律师或医生,可他偏偏都不感兴趣,于是父亲不再支付生活费,他只好住进便宜的阁楼,吃了上顿没下顿。

在18世纪的巴黎这个讲门第、讲等级、讲虚荣、讲排场的社会里,狄德罗和那些出身显赫或者家道殷实的青年站在一起,怎么说也有点乡巴佬的味道。

然而他并不自惭形秽,也不因贫困而退却。

虽然他曾经一度被部分青年放浪形骸的生活搞得有点把持不住,然而他很快振作起来,脚踏实地、顽强地开始了思想家的创业之路。

狄德罗精通意、英等几国文字,以译述A.C.沙夫茨伯里的《德性研究》而著称。

他在主编《百科全书》的25年中,深受F.培根、T.霍布斯和J.洛克等人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培根关于编辑百科全书的思想,促使他坚定地献身于《百科全书》的事业。

狄德罗除主编《百科全书》外,还撰写了大量著作,在他的《哲学思想录》、《对自然的解释》、《怀疑者漫步》、《论盲人书简》、《生理学的基础》、《拉摩的侄儿》、《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哲学原理》、《达朗贝尔和狄德罗的谈话》、《宿命论者让·雅克和他的主人》等著作中,表述了他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他的《美之根源及性质的哲学的研究》、《论戏剧艺术》、《谈演员》、《绘画论》、《天才》等著作中,表述了他的“美在关系”的美学思想。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一部什么著作?

《国富论》又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18世纪苏格兰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的一本经济学专著。

1776年《国富论》第一次出版,全书包括两卷共5部,在第一部的序言中,亚当·斯密对全书进行了概括描述,他认为国民财富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劳动力的技术、技巧和判断力,二是劳动力和总人口的比例,在这两个因素中,第一个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18世纪结束以前,《国富论》就已出了9个英文版本。

人们以“一鸣惊人”来形容《国富论》的出版,并一致公认亚当·斯密是一门新学科——政治经济学的创始者。

亚当·斯密因此而声名显赫,被誉为“知识渊博的苏格兰才子”。

据说当时英国政府的许多要人都以当“斯密的弟子”为荣。

国会进行辩论或讨论法律草案时,议员们常常征引《国富论》的语句,而且一经引证,反对者大多不再辩驳。

《国富论》发表之后,被译为多国文字,传到国外,一些国家制定政策时都将《国富论》的基本观点作为依据。

这本书不仅流传于学术界和政界,而且一度成为不少国家社交场合的热门话题。

《国富论》是什么学科研究的起点?

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并不是经济学说的最早开拓者,他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许多也并非新颖独特,但是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完全可以说《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该书的伟大成就之一是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

亚当·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主义学说。

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储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

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

亚当·斯密(分工理论)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

《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

例如,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

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生产成本。

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

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

(《国富论》第四卷第二章)

《国富论》一书技巧高超,文笔清晰,拥有广泛的读者。

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赞成低关税和自由贸易的观点在整个19世纪对政府政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

古典经济学与重商经济学有何区别?

古典经济学(Classicaleconomics),凯恩斯理论出现以前的经济思想主流学派,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创。

主要追随者包括大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和约翰·穆勒。

一般说来,该学派相信经济规律(特别如个人利益、竞争)决定着价格和要素报酬,并且相信价格体系是最好的资源配置办法。

古典经济学着重经济总量研究,这涉及经济增长、国际贸易、货币经济和财政问题等方面。

这与1870年以后盛行的研究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学是有所不同的。

古典经济学关心的是国家经济问题,虽然那时候的学者也非常强调个人利益必须尊重,但他们更强调的是如何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保持协调。

斯密在讲到这一点时,总是谆谆地开导人们,国家大事相比个人更重要。

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核心是经济增长产生于资本积累和劳动分工相互作用的思想,即资本积累进一步推动了生产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发展,而劳动分工反过来通过提高总产出使得社会可生产更多的资本积累,让资本流向最有效率的生产领域,就会形成这种发展的良性循环。

因此古典经济学似乎是想告诉人们,顺从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保持资本积累的良性循环,会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

但他们又看到劳动分工是受条件约束的,资本的积累会使现有的劳动分工以更大的规模出现,并表现出工资的随之上涨,而劳动分工的发展却不易实现,这将使资本积累受到劳动分工发展跟不上的影响。

古典经济学的分析产生了自身的矛盾。

李嘉图特别强调过这种矛盾,不过他的解释也不能消除这种核心思想中的矛盾。

后来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

卡尔·马克思曾这样概括地评价:“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属于阶级斗争不发展的时期的。

它的最后的伟大的代表李嘉图,终于有意识地把阶级利益的对立、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利润和地租的对立当做他的研究的出发点,因为他天真地把这种对立看做社会的自然规律。

这样,资产阶级的经济科学也就达到了它不可逾越的界限。”

斯拉法为何被称为“新李嘉图主义者”?

斯拉法(Sraffa,1898—1983),意大利经济学家,曾任佩鲁贾大学和卡利亚里大学教授。

1927年移居英国,在剑桥大学任研究员。

斯拉法于1960年出版了《用商品生产商品:经济理论批判绪论》一书。

斯拉法探究的问题是没有生产规模的变动或生产要素中的比例的变动的经济体系的特征,认为国民纯产品就是超过补偿生产资料所需要的产品的“剩余”,把生产看做是同样的商品既表现为生产资料、又表现为最终产品的一种“循环的过程”。

这种研究方法正是复兴了古典学派的思想。

所以,他时常被称为“新李嘉图主义者”。

斯拉法证明了如何有可能解决李嘉图终生困惑而未找出的“不变的价值尺度”问题。

他规定一种“标准合成商品”,或简称“标准商品”,即经济体系中所生产的合成商品本身配合的比例,必须等于参加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资料总量的比例。

当收入分配发生变动时,用标准商品来计量的相对价格就未变动,除非有了技术的变革。

古典经济学产生于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处于上升发展的时期。

在这种条件下,古典经济学还能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和矛盾进行较为客观的探索,因而具有一定的科学成分。

古典经济学主要的贡献是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从而成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的一个重要来源。

谁激发了拉封丹对诗歌的浓厚兴趣?

让·德·拉封丹(JeandelaFontaine,1621—1695),法国寓言诗人。

1621年9月7日出生于法国香槟省的夏托蒂埃里,父亲是湖泊森林管理处的小官吏。

他幼年时常跟父亲到树林里去散步,从小就对大自然产生了无比的热爱。

他在祖父丰富的藏书中发现了马莱伯的抒情诗,从此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641年,拉封丹去巴黎学习神学,后又改学法律。

1647年由父亲作主娶了年仅14岁的玛丽·埃利卡特为妻,1652年接替父职,但他不善管理,于1657年携家定居巴黎。

拉封丹的后半生一直生活在达官贵人的庇护之下。

他首先投靠财政总监富凯,以每季度写几首诗来换取一笔年金。

1661年富凯被捕入狱,拉封丹陷入困境,妻子返回原籍。

他先后投靠过奥尔良公爵夫人(1664—1672)、德·拉·萨布里也尔夫人(1673—1693)、银行家之女安娜·德尔瓦(1693—1695)。

1695年4月13日,拉封丹去世。

拉封丹是个大器晚成的诗人。

主要诗作有《寓言诗》(1668—1694)、《故事诗》(1664—1685)和韵文小说《普叙赫和库比德的爱情》(1669)等。

拉封丹的寓言善于借用现成的民间故事情节,运用诗的语言对之进行再创造。

他的寓言诗对17世纪法国社会上的丑陋现象进行了大胆的讽刺。

拉封丹的《寓言诗》,与《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诗》一起,构成了世界寓言作品中最高的三座丰碑。

谁是德国古典唯心论的创始人?

伊曼努尔·康德(lmmannelKant)是德国古典哲学唯心论的创始人,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革命贡献。

康德于1724年4月22日出生在东普鲁士的首府科尼斯堡,他出生时,有“武王”之称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希·威廉一世在那里已经统治了11个年头。

康德的父亲是一个马鞍匠,父母都是信仰新教的虔信派教徒,虔信派强调宗教精神,重视虔诚的信仰感情,康德小时候的精神世界受到很深的虔信派影响。

8岁时,康德开始上学,学校提倡人文主义教育,反对宗教僵化人的思想。

学校的教育改变了康德的宗教态度,他从此开始对宗教祈祷和教堂唱诗产生反感。

也是因为学校的教育,他开始怀疑建立在感觉与感受上的宗教,他的宗教哲学简单地来说也是对虔信派的一种反动。

1740年,康德进了科尼斯堡大学。

人们现在无法考证他当时注册了什么专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经常听哲学课。

1748年,24岁的康德大学毕业,因为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两年,他衣食无托,前途渺茫。

由于大学没有他的位置,他决定到科尼斯堡附近的小城镇去做家庭教师。

康德曾说再也没有哪个家庭教师比他还差,但是实际上他这是谦虚,因为他教过的学生对他的口碑都不错。

在做家庭教师期间,他发表了第一本著作《关于生命力的真实估计之思考》。

做了五年的家庭教师后,康德重返科尼斯堡大学学习。

1755年,康德以“自然通史和天体论”获得硕士学位,三个月后获得大学私人助教资格,开始教授哲学。

在私人助教这个教职上,康德一干就是15年。

在任助教期间,康德开始经常发表著作。

他的论题包罗万象,但贯穿其中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哲学研究应该如何进行:是从理性的观点出发,从普遍真理中推导出有关事物的真理还是从经验出发,通过观察得出普遍的结论?

康德的著述和讲课使他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哲学家,他的影响开始超出科尼斯堡,很多学生慕名而来成为他的弟子,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与哥德和席勒一起成为魏玛古典派顶梁柱的赫尔德。

1770年,康德在46岁时终于获得了科尼斯堡大学逻辑学与形而上学教授一职,他的就任报告题目是《感性与知性世界的形式与根据》。

当上教授以后,他沉寂十年没有发表一篇文章,而是潜心研究他的批判哲学。

1781年,他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仅凭这一部著作,康德就可奠定他在哲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1804年2月12日,康德在他出生的城市哥尼斯堡去世,他一生致力于书斋著述和课堂讲授,几乎没有离开过哥尼斯堡。

谁被世人尊称为“乐圣”?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1827),世界著名的作曲家兼演奏家,1770年12月17日出生于德国波恩。

祖父和父亲都是宫廷音乐家。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对世界音乐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从小就具有十分敏锐的乐感,他的父亲发现这一点后,决心把他培养成另一个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好以此作为他的摇钱树。

但贝多芬不具备莫扎特那样的演奏天赋,他是在父亲的棍棒下学会音乐的。

当时年仅5岁的贝多芬经常被父亲锁在屋里,从早到晚地弹奏钢琴和拉小提琴。

小贝多芬经常强忍着痛苦和委屈在钢琴上一遍遍地练习,如果贝多芬不是具有非凡的音乐天才的话,他可能就会永远厌恶音乐了。

贝多芬凭借自己刻苦的练习,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他5岁开始学钢琴,8岁就公开举行演奏会,10岁开始作曲。

他的第一位老师聂费对他的帮助极大,聂费拓展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并教会了他许多音乐技能,这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1792年,贝多芬来到了“音乐之都”维也纳。

为了获得更多的音乐知识与创作技能,他先后拜海顿、阿尔布雷希茨贝格、萨利埃里等名师学习,他努力学习他们的音乐创作技艺与经验,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与此同时,他还广泛阅读各种文学和哲学书籍,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营养,终于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度修养的艺术家。

1827年3月26日,这位伟大的、不屈不挠的音乐巨人终因贫病交加而与世长辞。

和牛顿一起创建微积分的人是谁?

戈特弗里德·威廉·凡·莱布尼茨(GottfriedWilhelmLeibniz,1646—1716),德国最重要的自然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一位举世罕见的科学天才,和牛顿同为微积分的创建人。

莱布尼茨的研究成果还遍及力学、逻辑学、化学、地理学、解剖学、动物学、植物学、气体学、航海学、地质学、语言学、法学、哲学、历史等等。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就是出自莱布尼茨的口,莱布尼茨还是最早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德国人,对丰富人类的科学知识宝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莱布尼茨一生没有结婚,没有在大学当教授。

他平时从不进教堂,因此他有一个绰号Lovenix,即什么也不信的人。

他去世时教士以此为借口,不予理睬,曾雇用过他的宫廷也不过问,无人前来吊唁。

弥留之际,陪伴他的只有他所信任的大夫和他的秘书艾克哈特。

艾克哈特发出讣告后,法国科学院秘书封登纳尔在科学院例会时向莱布尼茨这位外国会员致了悼词。

1793年,汉诺威人为他建立了纪念碑;1883年,在莱比锡的一座教堂附近竖起了他的一座立式雕像;1983年,汉诺威市政府照原样重修了被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莱布尼茨故居”,供人们瞻仰。

谁被称为世界溶洞学的鼻祖?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被誉为世界溶洞学鼻祖。

从22岁起,徐霞客手提竹杖,头戴峨冠出游,历其终生,34年间未曾辍步,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徐霞客到处考察山川河流,溶洞地貌,风土人情,写下了几百万字的游记。

经后人将其存世笔记整理成书,成为中国古典地貌学、也是世界溶洞学的名著——《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考察了中国大西南的一百多个洞穴,做了详细记录。

以其对广西桂林普陀山西侧的七星岩的考察为例,他所记各项数据虽是目测步量,却与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以科学仪器测量的结果大体相符。

同时,他对溶洞、石笋、钟乳形成原因的解释,也是与近代科学相一致的。

其科学态度可见一斑。

徐霞客在溶岩学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水文研究上也有重大成就。

徐霞客著有《江源考》,对自古以来长江导源于四川岷山的说法提出疑问,并论证说长江的源流来自于金沙江,其流程不会比黄河短,与当代对长江科学考察的数据基本一致。

是谁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器?

布莱士·帕斯卡(BlaisePascal,1623—1662),法国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和散文家。

主要贡献是在物理学上,发现了帕斯卡定律,并以其名字命名压强单位。

1623年6月19日,帕斯卡诞生于法国多姆山省克莱蒙费朗城。

他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

4岁时母亲病故,由受过高等教育、担任政府官员的父亲和两个姐姐负责对他进行教育和培养。

1631年帕斯卡随家移居巴黎。

父亲发现帕斯卡很有出息,在他16岁那年,满心喜欢地带他参加巴黎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小组(法国巴黎科学院的前身)的学术活动,让他开开眼界。

17岁时,帕斯卡写出了数学水平很高的《圆锥截线论》,这是他研究德扎尔格关于综合射影几何的经典工作的结果。

1641年,帕斯卡又随家移居鲁昂。

1642—1644年,帮助父亲做税务计算工作时,帕斯卡发明了加法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器,现陈列于法国博物馆中。

1648年帕斯卡对同一地区不同高度的大气压强进行测量,发现了随着高度降低,大气压强增大的规律。

1649—1651年,帕斯卡同他的合作者皮埃尔详细测量同一地点的大气压变化情况,成为利用气压计进行天气预报的先驱。

1651年,帕斯卡开始总结他的实验成果,到1654年写成了《液体平衡及空气重量的论文集》,1663年正式出版。

此后帕斯卡转入神学研究,得出信仰高于一切的结论。

1662年8月19日,帕斯卡逝世,终年39岁。

后人为纪念他,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压强的单位,简称“帕”。

是谁发现了氧气?

1773年,瑞典C.W.舍勒用加热氧化汞和其他含氧酸盐制得氧气,但他的论文《关于空气与火的化学论文》直到1777年才发表。

1774年,英国J.普里斯特利用一个大凸透镜将太阳光聚焦后加热氧化汞,制得纯氧,并发现它助燃和帮助呼吸,称之为“脱燃素空气”。

同年,普里斯特利访问法国,把制氧方法告诉A.L.拉瓦锡,后者于1775年重复这个实验,把空气中能够帮助呼吸和助燃的气体称为oxygene,这个字来源于希腊文oxygenes,含义是“酸的形成者”。

因此,后世把这三位学者都确认为氧气的发现者。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