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综合其他>超值金版-世界历史1000问> 第三篇 近代史 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篇 近代史 1(1 / 2)

 第三篇近代史1

哪场革命建起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1566年,尼德兰爆发了反对西班牙统治的人民起义,历史上称做尼德兰革命。

1566年4月的一天,几个身穿乞丐服,系着乞食袋的人出现在布鲁塞尔城总督府门前。

他们奇异的装扮引起人们的注意,原来他们是大贵族奥兰治亲王威廉、厄格蒙特伯爵和荷恩大将。

他们是代表尼德兰的“贵族同盟”向西班牙驻尼德兰总督请愿来了。

西班牙驻尼德兰总督是个女公爵,叫玛格丽特。

奥兰治亲王将请愿书递交给总督,要求废除迫害新教徒的法令,召开三级会议,撤退西班牙驻军。

总督不仅拒绝了这些要求,而且还大骂这些富贵的乞丐,下令将他们赶出总督府。

贵族们原打算让西班牙统治者作些让步,所以,他们在请愿书中还表示效忠西班牙国王,但他们的愿望落空了。

正当他们商量新的对策时,人民群众已忍无可忍,于8月掀起了反对天主教会的圣像破坏运动。

同年10月,参加起义者达数万人。

后由于资产阶级和贵族同盟的动摇、妥协,1657年春运动遭镇压。

同年8月,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派阿尔法为尼德兰总督。

阿尔法设“调查骚乱委员会”,血腥镇压尼德兰革命者,并推行新的税制。

尼德兰人民在南方密林中,组成“森林乞丐”游击队;在北方沿海,组成“海上乞丐”游击队,英勇反抗西班牙的暴政。

1572年,北方各省举行大起义,解放了荷兰、泽兰两省的大部。

同年8月,威廉一世(奥伦治的)被推为北方各省执政。

南方革命形势也日趋高涨。

1576年9月4日,布鲁塞尔爆发起义,推翻了西班牙在尼德兰的统治机构。

1576年11月8日,南北各省代表缔结《根特协定》,恢复南北统一,共同反对西班牙的统治。

慑于革命的不断深入,在西班牙增兵的情况下,西南几省贵族于1579年1月23日结成阿拉斯同盟,宣布承认腓力二世对尼德兰的主权,天主教神圣不可侵犯。

北方7省和南方部分城市为对抗西南几省贵族的背叛,于同年1月6日结成乌得勒支同盟,规定建立统一的军队,采取统一的税率、币制和度量衡制,制定共同的军事、外交政策。

同盟促使北方7省完全摆脱西班牙的统治,为联省共和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1581年,由北方各省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宣布废黜腓力二世,正式成立联省共和国。

由于荷兰省在联省中的经济和政治地位最重要,因此亦称荷兰共和国,简称荷兰。

随后,荷兰在军事和外交上取得反西班牙斗争的胜利。

1609年1月9日,西班牙国王腓力三世被迫与荷兰签订《十二年停战协定》,在事实上承认了荷兰的独立。

尼德兰革命在北方获得完全胜利。

这场革命以加尔文教为旗帜,以城市平民为斗争的主力,推翻了西班牙在尼德兰的专制统治,在欧洲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在尼德兰北部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你知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吗?

17世纪中期,英国已经变成拥有广大殖民地的海上强国。

市场扩大了,财富也随之增加,同时国内工场手工业也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强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势力。

当时英国的封建经济基础瓦解了,但是保护它的上层建筑却不愿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这成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阻碍。

也是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之一。

1603年,苏格兰国王詹姆士·斯图亚特继承了英国王位,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詹姆士一世登台便鼓吹“君权神授”的说法,声称国王是上帝派到人间的最高权威,有无限的权力。

他根本不把议会放在眼里,曾三次解散议会;他不关心英国的海上贸易,不重视建设海军;这些政策大大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强烈不满。

查理一世继位后,仍然独断专行,由于议会不同意他随意收税,他竟多次解散议会,结果形成多年无议会统治的局面。

此时的英国,一方面王室生活极度腐化,挥霍无度,国家处在无序之中;另一方面国王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压榨劳动人民,大量工人失业,反对封建压迫的农民要求取消地租,获得土地,革命运动随之蓬勃兴起,愈演愈烈。

城市平民和失业的手工业者为生活所迫时常暴动,查理一世的专制统治使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迅速激化。

1640年,查理一世为了筹措军费镇压起义,不得不恢复长期关闭的议会。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起来,利用议会同国王进行斗争,起草了《大抗议书》,抨击查理一世暴政,提出一系列限制王权的主张,查理一世拒绝接受《大抗议书》,最终和议会决裂。

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了内战,组织王军,向议会军发起进攻。

1643年,克伦威尔前往英格兰东部,募集了一支主要由自耕农和城市平民组成的骑兵,在马斯顿荒原战役(1644年7月)、纳西比战役(1645)等战役中屡次击溃王军。

内战结束后,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处死。

英吉利共和国时代开始。

1653年4月30日,克伦威尔发动政变,解散议会。

12月16日,他正式宣布自己就任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1649年占)的“护国主”,英吉利共和国时代结束,以克伦威尔的个人军事独裁为特色的护国政体时期开始。

1658年,克伦威尔病逝。

英国重新进入混乱时期。

1688年,支持议会的辉格党人与部分托利党人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时任荷兰奥兰治执政的女婿威廉(后来的玛丽三世和威廉三世)回国执政,发动宫廷政变,推翻斯图亚特王朝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新贵族的统治,史称“光荣革命”。

查理一世的宠臣因何被议会处死?

1639年,苏格兰爆发了反英起义,起义军迅速攻入了英国北部。

为筹措军饷,1640年4月,查理一世被迫召开已经解散了11年的英格兰议会。

三个星期后,因为议员们争论不休,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查理一世又解散了议会。

1640年11月,查理一世不得不再度召开议会。

“肃静!肃静!”

议长摇铃高声喊道。

“现在议会开始!今天的议题是讨论增加税收。

国王陛下已经下令进攻苏格兰。

他要议会讨论,怎样多收捐税充当军费。”

“我反对!”

议员汉普敦当即站起来说,“老百姓还有钱缴税吗?

他们已经一无所有了。”

“我也反对!”

上届议会的议长皮姆高声说道,“我们不能再向人民征税,我们没钱给国王。

我提议,第一,否决国王征收军费的诏令;第二,逮捕替国王搜刮民脂民膏的大臣斯特拉福和大主教洛德;第三,宣布我们的议会是长期议会,不允许国王任意解散议会。”

“说得好!”

“好极了!”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赞成!”

“通过!”

“完全赞成!”

在一片赞同声中,议会通过了皮姆的提议。

议会的决议鼓舞了伦敦市民,他们涌上街头,散发传单,发表演讲,游行示威,拥护和支持议会。

1641年3月,议会下令逮捕斯特拉福和洛德大主教,判斯特拉福死刑。

事情发生的第二天,查理一世亲自来到议会大厦。

“我命令你们立即放回斯特拉福伯爵和洛德大主教!”

查理一世对皮姆等人说。

“他们犯了叛国罪,议会要处决他们!”

皮姆沉着地说。

“什么?”

查理一世愤怒地高声叫喊起来,“处决他们?

不!这绝对不行!”

正在这时,外边传来一阵怒吼:“处死斯特拉福!”

“处死洛德大主教!”

“支持议会!”

查理一世隔着窗玻璃向外望去,只见议会大厦前站满了成千上万的市民,高声喊叫,表示支持议会。

国王感到一阵恐慌,一言不发地转身急匆匆走了。

当晚,查理一世派人秘密去北方送信,命令约克城的驻军司令马上进军伦敦,用武力解散议会,救出自己的两个宠臣,但信使没出伦敦就被市民们抓住了。

5月12日,整个伦敦沸腾了。

20万群众包围了王宫,举行示威,要求处死斯特拉福。

5月10日,查理一世不得不在死刑书上签字。

5月20日,斯特拉福被枭首示众。

你知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吗?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斗争,最终以“光荣革命”的形式完成了革命任务。

玛丽和威廉三世虽然仍属于斯图亚特家族(后为汉诺威家族),但是,作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君主制已经被推翻了。

这次革命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证;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反映,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

从此,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国家都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下,进行了不同形式的革命,使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即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克伦威尔是怎样的一个人?

1599年,克伦威尔出生在英国亨廷顿。

在他的青年时期,英国被各教派之间的纠纷弄得动荡不安,在任的国王信仰并且想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克伦威尔自己是一个农场主和乡绅,一个虔诚的清教徒,1628年他被选进议会,但是为期不长,因为翌年国王查理一世就决定解散议会,独自一人统治国家,直到1640年在对苏格兰人作战需要资金的情况下,才召集了一个新议会。

克伦威尔又当选为议员。

新议会强烈要求国王不再实行专制统治。

但是查理一世不甘屈从议会,于是1642年在忠实于国王和忠实于议会的军队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

克伦威尔站在议会一边。

他返回亨廷顿,组织一支骑兵队同国王作战。

在历时四年的战争中,他杰出的军事才能使之声望日隆。

在使战争出现转机的关键性的马斯顿战役中,克伦威尔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646年战争结束,查理一世成了阶下囚,而克伦威尔则被认为是议会方面最成功的将军。

但是和平并没有到来,因为内部发生分裂,各派别间存在着根本的分歧,还因为国王对此了如指掌且无求和之意。

没过一年,国王潜逃,企图东山再起,重新纠集他的军队,就这样第二次内战爆发了。

这场战争的结果是克伦威尔击败了国王的军队,从议会中解散了占多数的温和派议员,并于1649年1月30日把国王推上了断头台。

当克伦威尔开始执政时,1640年组成的议会所保留的成员都属于一个数目不多、无代表性、过于激进的少数派,即所谓的残余议会。

起初克伦威尔企图通过谈判来进行新的选举,但是当谈判破裂时,他就用武力解散了残余议会(1653年4月20日)。

此后,克伦威尔依靠军队的支持来维系统治,成为军事独裁者,直至1658年因患疟疾在伦敦去世。

英国独立派是如何掌权的?

独立派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清教徒的一个资产阶级派别,产生于16世纪末,主要包括公理会、浸理会等派别。

主张教徒独立体会上帝的意旨,教堂各自独立,由全体教徒直接管理。

各教堂之间只有联合性质,并无隶属关系。

专业牧师有教堂全体教徒聘请。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该教派逐渐演变为政治派别,它代表了中等贵族和中等资产阶级的利益,态度较激进。

在革命初期,独立派与长老派联合,利用国会共同与国王作斗争。

独立派领袖人物为克伦威尔,由于其在军事上的胜利,从而使独立派在国会中的地位大为加强。

独立派主张建立共和国,后在各个问题上与长老派的分歧加剧。

在长老派掌权时,独立派和平等派联合行动。

1644年通过的《自抑法》,迫使长老派的势力撤出军队,独立派掌握军队指挥权。

1648年进行的普莱德清洗,将长老派彻底清洗出国会,独立派掌握了国会的领导权。

并在平等派的推动下,把查理一世送上了断头台,取得了内战的胜利。

1649年,在克伦威尔的领导下,建立了英吉利共和国,独立派执掌政权,把资产阶级革命推向了高峰。

其间,坚决打击王党分子的复辟活动,镇压平等派、掘土派的起义,且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并积极为资产阶级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颁布《航海条例》;又在英荷战争中打败荷兰。

1653年,独立派建立以克伦威尔为“护国主”的军事独裁体制。

何谓掘地派?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代表无地和少地农民的空想共产主义派别。

领导人是温斯坦莱和埃弗拉德。

温斯坦莱原为伦敦小商人,破产后到乡间为人放牧,同情贫苦农民争取土地的斗争。

他认为独立派于1649年3月建立的自由共和国并不自由,“真正的自由就是自由使用土地”,主张土地公有;自称真平等派,认为基督是世界上最伟大、最真诚的平等派。

1649年4月,退役军人埃弗拉德带领4个农民到伦敦附近圣乔治山冈开垦荒地,人数渐增至二十几人。

温斯坦莱加入,并发表《真正的平等派举起的旗帜》的宣言。

掘地派的活动引起土地私有者的仇视。

在政府的示意下,土地私有者进行骚扰和破坏,推倒小屋,践踏庄稼,围打垦荒者,拉走牲畜。

掘地派不主张暴力斗争,而想用仁爱感化土地私有者。

1650年3月,公社被迫解散。

但是在其他许多地区,有不少支持者,出现了贫民耕种村社公地的运动。

有的地方参加者达千人之多。

由于地主和军队的镇压,到1651年,掘地派运动失败。

1652年,温斯坦莱发表《自由法》,详细阐述了掘地派的主张,描绘了公有制共和国的蓝图。

该著作被认为是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重要文献,与莫尔的《乌托邦》和康帕内拉的《太阳城》齐名。

《利维坦》是一部什么著作?

《利维坦》是T.霍布斯的政治著作。

全称为《利维坦,或教会国家和市民国家的实质、形式和权力》。

1651年在伦敦用英文出版。

全书分4篇:第一篇“论人”,他将人的生命看做一种机械的运动,认为趋利避害、自我保存是人生命运动即人性的根本原则。

在没有任何政治权威的自然状态中,人们为了私利而争斗,呈现出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

第二篇“论国家”,主要论述自然状态中的人出于对死亡的畏惧,在理性指引下,相互间订立契约,放弃个人的自然权利,把它交付给一个人或由一些人组成的会议,从而组成国家。

主权是国家的本质,主权者的权力是绝对的、不可分割的,臣民对主权者必须绝对服从,但又强调国家的作用在于保护个人的安全。

第三篇“论基督教国家”和第四篇“论黑暗王国”,主要揭露罗马教会的腐败堕落,抨击教皇侵犯世俗权力的行径,提出了政教合一、教权服从王权的主张。

所谓“利维坦”,是圣经中记载的一种巨大的海兽,力大无穷。

霍布斯以此来命名《利维坦》,意在用以比喻一个强大的国家,借此论证君权至上,为克伦威尔的独裁专政唱赞歌,为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治统治奠定理论基础。

何谓“自由否决权”?

1652年,波兰议会通过“自由否决”法令规定,每个议员都可以使用否决权。

无论多么好的议案,只要有一个议员不同意就不能通过。

之后的近百年里,波兰议会召开过55次会议,其中有48次连一个议案都没有通过。

“自由否决权”实际上是操纵朝政的大贵族不顾民族利益,为了谋求私利而实行的一种政策,使国家机构陷于瘫痪,造成了外来侵略势力干涉波兰事务,加速了波兰贵族共和国的衰落。

直至1791年的《五三宪法》才取消了自由否决权。

转而采用多数通过原则。

英国荷兰17世纪为什么兵戈相向?

1650年和1651年英国为削弱荷兰商人在国际贸易方面的中心地位,曾两次颁布《航海条例》。

1650年的《航海条例》规定非经英国允许外国商人不得与英国殖民地通商。

1651年的《航海条例》又规定进口到英国的产品只准使用英国船只或生产国的船只进行运输,从英国出口的产品只准使用英国船只运输。

荷兰宣布拒绝承认英国的《航海条例》,并和英国在1652年到1673年间先后发生三次战争。

1675年,荷兰海军又与西班牙海军联合镇压西西里岛起义。

此后,一直到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荷兰一直处于四处作战中。

频繁的作战耗光了荷兰的财富,英法的竞争又使财富来源减少。

1785年,荷兰的处境已经很糟糕了,公共债务增加到几乎付不出利息的地步。

国家一片混乱。

1795年1月初,法国革命军攻入荷兰;1月18日,荷兰最后一位执政者威廉五世逃往英国。

几个星期后,荷兰共和国就不存在了,代之而起的是作为法国附庸的巴达维亚共和国。

你知道圣荷西沉船事件吗?

1708年5月28日,是一个晴朗的日子。

一艘西班牙大帆船“圣荷西”号缓缓从巴拿马起航,向西班牙领海驶去。

这艘船上载满了金条、银条、金币、金铸灯台。

这批宝藏据估计现在至少值10亿美元。

当时,西班牙正与英国、荷兰等国处于敌对状态,英国著名海军将领韦格正率领着一支强大的舰队在巡逻,危险随时会降临在“圣荷西”号上。

然而,归国心切的“圣荷西”号船长费德兹却全然不顾。

“圣荷西”号帆船平安行驶了几天后,1708年6月8日,当人们惊恐地发现前方海面上一字排开的英国舰队时,全都傻了眼。

猛然间,炮火密布,水柱冲天,几颗炮弹落在“圣荷西”号的甲板上,海水渐渐吞噬了巨大的船体,“圣荷西”号连同600多名船员以及无数珍宝沉往海底。

沉没地点经无数寻宝者的测定,终于有了一个大概的结果:它在距哥伦比亚海岸约10公里的加勒比海740米深的海底。

1983年,哥伦比亚政府正式宣布:“圣荷西”号是哥伦比亚国的国家财产。

人们估计,该国政府已经勘察出沉船的地点。

奇怪的是,直到现在,哥伦比亚还没有对沉船进行打捞。

莫卧儿王朝的末代皇帝是谁?

巴哈杜尔·沙二世是印度莫卧儿王朝的末代皇帝,乌尔都语诗人。

巴哈杜尔·沙是莫卧儿皇帝阿巴克·沙二世与其印度妻子所生。

在阿巴克·沙二世去世后,巴哈杜尔·沙于1838年9月28日正式登基。

1848年,戴贺胥就任印度总督后,抛出“丧失权利论”。

根据这一理论,印度王公死后如无直系后嗣,他们的领地和年金就要收归英国东印度公司所有。

1854年,巴哈杜尔·沙原先所立的太子因病死去。

为维系王朝命脉,巴哈杜尔·沙写信请求戴贺胥允许他另立太子,戴贺胥虽然同意了他的要求,但却宣布巴哈杜尔·沙死后,其继承人不能称皇帝,皇室成员也要从红堡迁居至郊区,皇室的赡养金则从每月10万卢比缩减到1.5万卢比。

消息传出后,印度举国愤怒,一向柔弱的巴哈杜尔·沙也忍无可忍了。

他决心寻找机会摆脱英国人的控制,重现帝国的辉煌。

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揭竿而起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印度军民们攻占了德里,并攻进莫卧儿皇宫红堡,杀掉5名英国人,拥立莫卧儿皇帝巴哈杜尔·沙为印度皇帝。

不久德里陷落,巴哈杜尔·沙二世向英军投降,次年被英国殖民当局流放至缅甸仰光,1862年于仰光大金寺去世。

巴哈杜尔·沙从小就是一个瘾君子,抽鸦片已经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与前代皇帝有所不同的是,巴哈杜尔·沙还是一位诗人,经常写一些风花雪月的诗歌来赞美自己的后宫生活。

印度民族起义的导火索是什么?

印度民族大起义一般指1857—1858年发生在印度北部和中部,给英属东印度公司服役的印度土兵发动的反对英国统治的民族大起义。

起义的导火索是关于子弹润滑油的传言。

1857年初开始在雇佣兵中流传这样一种说法:东印度公司用猪油或牛脂做润滑油涂在来福枪的子弹上。

当时在装子弹之前,士兵必须用牙齿咬破来福枪子弹的弹壳,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深怕用嘴接触不纯净动物的脂肪,因而拒绝使用这些子弹。

东印度公司宣称,这种说法是谣言,并且已经换了新的用腊作润滑剂的子弹。

但是印度士兵依然怀疑润滑油不干净。

3月,第34团的一名士兵潘迪攻击他的英国中士,伤害了一名军士长并开枪自尽。

作为公共的惩罚,东印公司决定取消这个兵团,其他士兵因为不满,推举末代莫卧儿王朝的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为名义上的领袖,掀起抗英暴动,迅速占领了印度领土的三分之二。

英国人集中全部力量,利用锡克教徒和廓尔喀雇佣军的人力,残酷镇压了这次起义。

《改善印度管理法》于何时颁布?

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带来了重大的政治后果。

英国政府认识到它的印度政策存在严重弊端,开始进行重大调整。

1858年颁布的《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了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统治,由印度事务大臣接管其全部职权;并成立以印度总督为首的印度政府。

英国人也正式结束了已无存在意义的莫卧儿王朝,将巴哈杜尔·沙二世流放到缅甸。

此后印度进入由英政府直接统治的时代。

英国直接统治下的印度简称英属印度,分为13个省,其中包括缅甸。

另外约有700个由印度王公统治的土邦在英国严密监督下存在着,这种土邦占整个印度面积的五分之二。

英军是如何征服马拉特的?

18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20年代,英国向西印度的马拉特联邦发动3次侵略战争。

1775年,英国侵略者同僭望王位的拉古纳特·拉奥相勾结,强迫后者签订一个屈辱条约。

1776年,英军以帮助拉古纳特·拉奥为名,侵入马拉特联邦,遭到该邦王公联军的顽强抵抗,被迫放弃同拉古纳特·拉奥的条约。

1779年,英军进攻浦那,被马拉特联邦军队击败。

1780年,马拉特联邦与迈索尔联合抗英,1782年被英军打败,签订《萨尔拜条约》。

根据条约,英国虽占有萨尔塞特岛,但慑于马拉特联邦强大实力,仍被迫归还所夺去的马拉特联邦全部领土。

1802年,英国殖民者迫使马拉特首相巴吉·拉奥二世接受“资助条约”。

根据条约,英国在马哈拉施特拉常驻一支军队;马拉特每年拨给军费260万卢比;英国监督马拉特的对外关系。

马拉特王公拒绝接受该条约。

1803年爆发第二次英马战争,英军2.4万人从南北两路侵入马拉特联邦。

英印总督R.C.韦尔斯利以分而治之的策略,先打败马拉特联邦酋长辛地亚和彭斯拉等联军,后又打败了霍尔卡尔军队。

1805年,英印总督G.巴洛同辛地亚、霍尔卡尔分别签订条约,归还侵占土地,旨在挑起他们同拉杰普特王公的冲突。

1817年,英军12万人入侵马拉特联邦。

在西塔巴尔迪和那格浦尔战役中,马拉特联邦军民顽强抵抗。

1818年1—6月,马拉特联邦的军队在戈雷冈、萨尔皮哈特、阿什蒂和塞奥尼等地不断抗击侵略者。

6月,英军获得最后胜利,马拉特联邦大部分土地被并入英属孟买管区。

英属北美殖民地为何反对《印花税法》?

1765年,时任英国首相的乔治·格林维尔通过《印花税法》,企图靠征税在北美维持一支永久性的英国军队。

乔治·格林维尔认为殖民地应该为支撑这支军队做出贡献。

于是,乔治·格林维尔主张在北美殖民地开征印花税。

印花税在英国已推行70多年,格林维尔内阁希望将同样的原理延伸到殖民地,也就是对报纸、纸牌、法律文件、酒类执照、保险单、船运文件等各类公务所用文件加以课税。

这些税比在英国征收的额度要轻得多,且税收也将花在殖民地身上。

在格林维尔内阁看来,这是个温和的政策,应该不会有任何问题。

然而,令乔治·格林维尔意想不到的是,印花税法引起了整个殖民地的愤怒,那些商业活动直接受影响的市民,如律师、商人、印刷业者和种植业者等,更是义愤填膺,不断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抗议声浪。

1765年10月,北美九个殖民地的议会代表,出席在纽约举行的印花税法大会,以维吉尼亚议会“没有代表权,就不纳税”的观点为主导,通过了《权利与不平等宣言》,要求英王及其议会废除印花税条例;宣称只有殖民地自己选出的议会,才有资格对他们征税。

1766年,在殖民地的激烈反抗下,英国国会废止了乔治·格林维尔的《印花税法》。

波旁王室的主轴来自哪个分支?

波旁家族是一个在欧洲历史上曾断断续续地统治纳瓦拉(1555—1848)、法国(1589—1830)、西班牙(1700年至今)、那不勒斯与西西里(1734—1816)、卢森堡(1964年至今)等国和意大利若干公国的跨国家族。

值得一提的是,波旁王室的近代成员都以保守著称,因此在美式英语中,波旁一词成为对极端保守主义者的称呼。

波旁王朝的君主是历史上最为多灾多难的群体:亨利四世遭暗杀身亡,路易十三42岁便英年早逝,路易十六最终在大革命中被送上断头台。

波旁王室起源于法国中部的波旁地区。

而这个采邑最早出现于13世纪初,是法王一位家臣,也是今天波旁王室成员的母系祖先的私人封地。

而其成员的父系祖先可追溯到来自卡佩王室的法王路易九世。

路易九世之子克莱蒙伯爵罗贝尔与其子孙通过他和波旁领地的女继承人勃艮第的比阿特丽斯的婚姻,获得了对波旁公国的统治权。

他们二人的长子路易在1327年获封为波旁公爵。

自此以后,他的子孙以封国波旁为姓,因此这次受封被视为波旁王室的起源。

虽然波旁的主系家族在1523年因其公爵夏尔三世涉嫌叛国,而被褫夺爵位,失去领地。

但波旁家族分支经过200多年的繁衍,亦已获得不少其他爵位。

其中的拉马尔什—旺多姆分支成了日后波旁王室的主轴。

什么事件引发了三十年战争?

17世纪上半叶,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的一次席卷欧洲的战争。

它是欧洲国家间争夺领土、王位、霸权以及各种政治矛盾和宗教纠纷尖锐化的产物。

战争基本上是以德意志新教诸侯和丹麦、瑞典、法国为一方,并得到荷兰、英国、俄国的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为另一方,并得到教皇和波兰的支持。

13世纪以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皇权日益衰微,各邦诸侯割据称雄。

信奉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的诸侯和信奉旧教(天主教)的诸侯在宗教纠纷掩饰下争夺地盘和反对皇帝专权,并分别组成“新教联盟”(1608)和“天主教联盟”(1609)。

哈布斯堡王朝极力限制新教活动,争取旧教诸侯重振帝国皇权,并得到罗马教皇、西班牙和波兰贵族的支持。

法国为称霸欧洲,力图使德意志保持分裂状态,支持新教诸侯反抗皇权;丹麦、瑞典早已觊觎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德意志领土和港湾;荷兰和英国则不愿帝国势力在北欧扩张,英国还企图削弱西班牙的势力。

这些国家都支持新教联盟。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1612—1619年在位)企图在捷克(波希米亚)恢复天主教,指定斐迪南二世为捷克国王。

斐迪南二世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拆毁其教堂,并宣布参加新教集会者为暴民。

1618年5月23日,捷克爆发了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武装群众冲进王宫,把皇帝的钦差从窗口抛入壕沟,史称“掷出窗外事件”。

“掷出窗外事件”发生后,对立的德意志新旧教诸侯开始了内战,并随着各西欧主要国家的卷入,最终引发了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以德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的失败而告终。

何谓《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648年10月24日,三十年战争的参战各方代表齐集明斯特市政厅签署《奥斯纳布吕克条约》和《明斯特和约》。

奥斯纳布吕克和明斯特两个城市都在威斯特伐利亚境内,故两个和约统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和约规定:法国得到洛林的3个主教区(梅林、图尔、凡尔登)和整个阿尔萨斯(斯特拉斯堡除外)。

瑞典获取西波美拉尼亚及东波美拉尼亚的一部分、维斯马城和不来梅、维尔登两个主教区,从而得到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的重要港口;正式承认荷兰和瑞士独立;神圣罗马帝国境内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邦诸侯的领地大体恢复到战前的状况,诸侯在领地内享有内政、外交上的自主权。

关于教派问题,和约重申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继续有效,承认德意志境内新旧教地位平等。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地位,加深了德意志境内分裂割据的局面;为法国称霸欧洲准备了条件;削弱了西班牙的国力,增强了瑞典的国力。

谁被誉为“业余数学家之王”?

皮埃尔·德·费马(PierredeFermat),法国数学家。

1601年8月17日生于法国南部博蒙德洛马涅,1665年1月12日卒于卡斯特尔。

他利用公务之余钻研数学,在数论、解析几何学、概率论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被誉为“业余数学家之王”。

费马最初学习法律,但后来却以图卢兹议会议员的身份终其一生。

他博览群书,精通数国文字,掌握多门自然科学。

虽然年近三十才认真学习数学,但成果累累。

其1637年提出的费马大定理是数学研究中最著名的难题之一,至今尚未得到解决。

费马性情淡泊,为人谦逊,对著作无意发表。

去世后,很多论述都遗留在旧纸堆里,或书页的空白处,或在给朋友的书信中。

他的儿子将这些汇集成书,在图卢兹出版。

谁被称为“太阳王”?

1638年9月5日,路易十四诞生于圣日耳曼的王室城堡。

他是法王路易十三和王后西班牙国王腓力三世的女儿安娜的长子。

1643年,路易继任法兰西国王,那时他还是个年幼的孩子,之后一直统治法国到1715年其生日前4天去世为止,享年77岁。

路易十四22岁时才开始对统治国家感兴趣,令所有人吃惊的是,他执政有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