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科幻灵异>我的写手梦> 小说里的信息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小说里的信息量(1 / 2)

 大家发现没有,刚开始写小说,干巴巴的几个人物,在那里做事,也可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我们不否认故事很好看,但看完后,不知道人物在哪儿做事,他长得怎么样,是什么的性格,反正就知道几个人去做事了。主要原因,是小说的信息量不够。

有人可能说了,一个小小说,你让我加进信息量去,这不是小士兵背着大炮吗,他背得动吗哥们。我说的信息量,并不只是说,让你写个人时,先说银河系,地球,国,省,县,村,小队。也不是说,先给他照张免冠相片,做个CT再做震共振,再进行测谎,再来几道智力选择题,先把这个人物给政审了,落实清楚了身份。

小说的信息量,是为塑造人物,强调立意服务的,但也不是说让你随便加的。就像绘画,你把整个身子画得超真写实,连脚丫巴里的泥也给画出来,不画头,我们也很难看清是谁。有时候,你只要画好他的眼睛,嘴巴,别的都不画,我们就认出来了。我们不是傻子,我们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你只提供够我们判断的依据就行了。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里,也不是很长的小说,也没有大量的描写,但我们就可以根据他提供的那点信息量,用想像重新还原了人物其本特征,还能知道他的生活状态。比如:“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这些信息量的提供,让我们仿佛见过老孔。按说,还应该举更多的例子的,但我看的书少,也不想找资料。

小说有京味,海派,什么什么的之分,其实就是说明,小说里有较明显的地域性信息量,有着共性的选材或写法,被大家定义了流派。邓友梅先生的《那五》里,通过方言,地理,民俗,用具,建筑,等等信息量,共同营造了时代氛围,与浓郁的独特老北京味道,对塑造人物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邓先生的《寻访“画儿韩”》,里面的信息量也很大,可以找来看看,也许会加深理解。好的小说,读了会同时知道很多超越故事本身的某些信息。比如你看了倒腾古玩的小说,知道了相关的鉴赏知识。

要想在小说中有足够的信息量,不难做到,难的是恰到好处。如果我们写清朝的小说,把整本“清史稿”给加进去,这不叫小说,这叫批注。再说,信息量并不是多就好,用得够就好,你能用最少的信息量,最大限度地让读者进行加工还原,更好了。就像画画那样,最好的画是你画得少,让别人看到的多。画片叶子都知道秋,你为什么要画整个秋天呢,所以,让读者通过你提供的信息,还原并超越你想表达的人与事物就很不错了。再说,这个东西本来是不可以用秤去量的玩意儿。

比如我们写用紫砂壶喝茶的人,你把信息量提供出来,我们可以知道这个人的身份,如果早知道身份,就会增强对他的印象。

1、他穿着什么样的衣裳,什么姿试坐着。(让读者想像到的他地位与气势)

2、紫砂壶是皇帝赐给他爷爷的。(可以让读者知道他的祖上显赫)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