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那年的记忆> 道教诞生主要来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道教诞生主要来源(2 / 2)

原始巫术与神仙方术等,依附了道家学说的内容,在早期道教的继承改造后,形成一套独特的道教神学体系,道教终于有了自己作为一种大型宗教的理论基础。在以后的发展中,道教对道家学说、著述的继承和改造(或说神化)从不间断,汉末神化《老子》,汉后神话《庄子》,唐代尊《老子》为《道德真经》,《庄子》为《南华真经》,《列子》为《冲虚真经》,《文子》为《通玄真君内》。宋以后编撰《道藏》。而《老子》始终居于首位。按照后世的划分标准,一般把道家的发展阶段分为:先秦老庄道家,秦汉黄老道家,魏晋玄学道家。魏晋以后,道家实际上已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不复存在,道家被道教取而代之。所以魏晋以后人们所说的道家,除了确指先秦和汉魏晋道家以外,多指的是道教。即便是人们常说的“唐代钦定道家”,其骨干多是道教中人物,实际上也是道教。魏晋以后道教取代了道家的地位,在社会上扮演角色,发挥功能作用。

因此可以说,一方面,道家是道教的重要理论来源,另一方面,道教也是道家学说最主要的(或说最有影响的)旁支及发扬者。

4.阴阳概念与五行思想

中国先秦、甚至更早时期已经有了阴阳的概念,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有正方两方面,就用“阴阳”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或相互消长的的气或物质势力。从万物的对立统一和交替流转,抽象出表达事物对立统一又互相转化的关系。《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古代人民又在对天文星象和地上的事物进行观察时,注意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河岳(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元素(五行)”,抽象出“金、水、木、火、土”这五种“比相生、间相克”的基本原素。并将这五种物质作为构成世界万物基本元素

在先秦时期,一些特别重视阴阳五行学说的人演变成以阴阳五行说为中心思想的“阴阳家”、“五行家”、“阴阳五行家”。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学说广泛传播,盛极一时。有以阴阳五行融入行兵作战的,《孙子虚实》“五行无常胜”;有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解释季节和农事的;有以“阴阳消息”、“五德转移”来解释王朝的更替,其中尤以邹衍为最著名代表,为秦汉道家、儒家和神仙方士以及后世道教所吸取。

后来发展成“天人感应”的神秘思想,《吕氏春秋》有十二纪,《礼记》有《月令》,汉儒董仲舒更大谈阴阳灾异,调阴阳、顺四时、序五行、以政令配月令的思想,成为汉代人普遍的看法,当时认为自然界的灾异等变化与人类社会的善恶吉凶有感应关系。五行又与五德、五方、五帝、五佐、五执、五治、五兽、五音、五神等配合起来,构成由“五”组合的宇宙图式。其中把五位祖先列为代表五行的五帝,分掌五方、四时,而与五星、五色、五兽等相对应,象征祖先神灵与五行结合以支配世界的意义等。就发展出了五方五色神。

早期道教经典中也充满了阴阳五行思想。《太平经》之言“以阴阳五行为家”,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认为天地之性是由阴阳所构成的。《老子想尔注》讲阴阳之道,主张“和五行,令各安其位”。五行思想与鬼神信仰相互影响,是道教的鬼神系统和理论成分的重要来源之一。阴阳五行学说也是道教内、外丹修炼的重要依据:《参同契》以《周易》卦爻配阴阳五行,用以说明修仙炼丹。《黄庭经》以五脏配五行,用阴阳之气炼形养身。道教教义也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的义理并大量采用阴阳五行学的名词术语。

5、儒家学说与谶纬神学

儒家学说也是早期道教产生的主要来源,在早期道教中,除了张角、李弘等农民起义所利用的民间道教组织外,其他所有上层道教都把维护礼教作为教戒,如《太平经》中认为:道要忠君、孝亲、敬长;《老子想尔注》中则强调忠孝仁义;葛洪指出求仙要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新天师道专以礼度为首。

另外,谶纬神学,特别是儒生的“纬书”,对道教的产生也有较深刻的影响。

谶纬神学起源很早。《史记》中载秦始皇晚年有“亡秦者,胡也”等谶言。

谶是巫师或方士制作的一种隐语或预言,作为吉凶的符验或征兆,又称谶语、符谶、符命;因通常配有图,故又叫图谶。

纬是相对于经而言,是方士化的儒生编集起来的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又称为“纬书”,汉初的京房易学、齐诗、公羊传等,已有了后世纬书的成分。

谶纬神学大体上以古代河图洛书的神话传说和后来的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作为理论依据。一向来多用于政治斗争中,具有宗教神学色彩的政治宣传心理学,以此为谋求权力者或已登上权力宝座的统治者大造舆论,从而收服具有传统天命观的民众,证明其权力的合理性。谶纬神学在西汉末年的哀、平之际大兴,王莽与刘秀就分别利用图谶、符命,作为“改制”与“中兴”的合法依据。在这些事件的推波助澜之下,到了东汉,谶纬神学更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样的社会环境给神仙方士创立宗教提供了方便。道教发生于东汉不是偶然的,它与谶纬神学的流行分不开,并得到其启示,如受纬书对孔子神化的启示,早期道教也逐渐装扮老子,终至以老子为道教教主太上老君。后世道教也曾大量造作和利用图谶,如太平道的“苍天当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太平”,如魏晋南北朝时“老君应治,李弘应出”的谶语等。

6、古代医学与体育卫生知识

修炼自己的性命,长生不灭以至得道成仙,是道教中人的终极目的也是最基本的追求,只有自身得到升华才能度人济世,富国裕民,造福天下。而修炼长生的要求是建立在体魄健康的基础上的,总结、积累、学习古代医学与体育卫生知识,是体魄健康的保证,早期道教的产生来源,离不开古代医药学、养生学等思想营养。

导引行气与辟谷等养生学都是古已有之的,《庄子刻意》载有“导引之士、养形之人”,他们“吹眗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这就是早期的气功。《楚辞远游》云:“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露”,《庄子逍遥游》有“御六气之辩”,《抱朴子释滞》有“仙人服六气”。这就是服气之法。《庄子逍遥游》载有神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三国志华佗》有“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这就是辟谷。所有这些,都被道教内丹学说所吸收,成为积精累气的重要方法。

至于饮食起居、调摄精神之道,可见之古医经《黄帝内经》等,其中的《素问》《灵枢》等篇章,都有丰富的医学、养生内容,也被道教所吸收。

道教的房中术来自世俗的养生学,马王堆帛书中就《养生方》两卷言房中术,《汉书艺文志》录有房中八家,并说:“房中者,性情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人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谓“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生命”,可知房中术旨在节欲养生,属于科学的生理卫生知识。《后汉书方术列传》列有行房中术者冷寿光、甘始。道教吸收了此类知识,三张时就提倡此说,称男女合气,“阴阳不交则坐致壅于病”,东晋葛洪也说不行房中,“虽服百药,犹不得长生也。”把它作为修道的辅助手段。(一些过于强调“房中术”者,又发展出采阴补阳的御女术等,以至诲淫误道,那是偏激所致,历来为道教正统所反对)。

总之,古代医学与体育卫生知识,也是早期道教产生的来源之一,以后随着道教的发展,内丹学逐步发达、完善,大大促进了气功学的发展,成为中国传统养生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div>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