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那年的记忆> 道教诞生主要来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道教诞生主要来源(1 / 2)

 1。古代宗教信仰和民间巫术

中国远古社会就流行过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的原始宗教,《尚书尧典》说:“肆类于上帝,祀于六宗,望于山川,偏于群神”;《礼记祭法》说:“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月神”;此“五代所不变也”。

这些可看成是中国古代对原始宗教的回溯,当时社会上的宗教职业者是巫祝,专事勾通人与鬼神的关系,请神除邪,解说吉凶,转达神的旨意。《国语-楚语》说:“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合称为巫觋。

殷商卜文中,巫字很象事神之形。据《说文解字》,巫以歌舞取悦神灵,并有一套符咒驱鬼的巫术;祝是宗教祭祀活动中负责迎神祈祷的礼仪者;卜则替人预测吉凶以决疑难。巫、祝、卜都是当时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人物,且社会地位较高。殷人尚巫,社会上巫风盛行。春秋时代,理性主义高扬,巫的地位渐渐降低,但社会上巫风仍较深,特别是荆楚之地,原始巫术并没有消失,还在民间继续活动。

鬼神崇拜作为中国古代原始宗教意识之一,早在原始社会便已存在,到殷商时演变为信仰上帝和天命,建立了以上帝为至上神的天神系统,遇事便由巫祝通过卜筮向上帝请求答案。先民由于不懂得人的生死现象及做梦等生理活动,以为有独立于人体之外的灵魂,人死了便成为鬼,遂产生鬼魂崇拜,这种崇拜又与祖先崇拜交织在一起。

周代把崇拜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帝统一,称为敬天尊祖。周人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系统,成为后世道教多神信仰的渊源,尤其符箓派的符咒科仪,多与古代的鬼神祭祀有关。古代宗教中的许多内容都遗留给了道教。道教宫观中的司香火者被称为庙祝,这就是古代巫祝留下的称呼。古人以为生病是恶鬼缠身,须请巫师用符咒驱鬼的法术加以除病,以后道教有符水治病,道经中有所谓驱鬼、斩鬼品,这都是古代巫风的遗传。早期道教如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其巫术色彩更深。道教中的符水一派以咒语符箓打鬼捉鬼杀鬼,迎神请神,斋醮活动,上章诵宝诰等,可以说都含有古代巫教遗风。

另外,象《史记封禅书》所列的汉初“雍有日、月、叁、辰、南北斗、萤惑、太白、岁星、填星、二十八宿、风泊、雨师、四海、九臣、十四臣、诸布、诸严、诸逑之属,百有余庙”等起源甚古的民间信仰百神,后来大多都被道教所吸收改造,这在以后道教发展过程中,也从未间断过。

致使民间信仰神灵与道教神灵混杂交错,很难分辨。

2。战国至秦汉时期的神仙传说和方士方术

神仙是什么?他不同于一般的鬼神,他不是生活在冥冥之中的精灵,而是现实活人个体生命的无限延伸和直接升华。

神仙最大的特点是:形如常人而能长生不死;逍遥自在并且神通广大。神仙崇拜是道教信仰的核心,是道教不同于其他宗教教义的最显著之处。

神仙传说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神”的观念充满了先秦古籍,为一种超自然的存在,具有神秘的主宰力。“仙”是种长生不死的信念,《说文解字》说仙是“长生迁去”,《释名》也说老而不死叫仙。神、仙连用是后世道教术语,但神仙思想早已萌发。《庄子》书中关于神人、至人、真人、圣人的文字,是对神仙形象的最初的生动描述。如《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于四海之外”。如《庄子齐物论》有“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凌而不能寒”。《山海经》记载中有“不死之国”、“不死之药”和“不死树”、“不死民”等等。《楚辞》中也有烂漫的神游故事。古代又有许多长寿不死的神仙人物的传说,如说彭祖在世八百余岁,广成子修身二千余岁而形不衰。《后汉书方术列传》所列的方士已相当接近于早期道士。

古代神仙思想在燕齐沿海地区较为流行,在荆楚一带神仙传说也较多,可以说春秋战国时的燕齐文化和荆楚文化孕育了中国人的神仙思想。神仙方士即中国古代好讲“神仙之道”或奇方异术的人,起源于战国燕齐一带近海地区。

燕齐位临大海,海市蜃楼的幻景激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想,幻想海上有神仙,居住着不死的仙人。于是燕齐兴起了宣传神仙不死和播弄神仙方术的神仙家,追求仙境、仙人以及成仙之术的方术之士,先秦已有。古代传说中的方士有彭祖、容成、**等。《史记-封禅书》记载了周灵王时的方士苌弘,以方术奉事周灵王,这是现在史籍中记载最早的方士。

战国末,燕齐沿海一带的神仙方士十分活跃,形解销化,依鬼神之事。这些先秦的神仙思想到秦汉时由于统治者的热衷而盛行不衰,秦皇汉武掀起大规模的求仙浪潮。秦始皇时,派遣方士徐福去海上为之寻求仙人和仙药。得到汉武帝宠幸的方士有李少君、栾大、公孙卿等,他们或者祠灶、化丹砂为黄金,或者以方术致鬼神,或者求不死之药、寻找仙人。

以后神仙方术为道教所继承,神仙方士也逐渐衍化为道士。道教产生后继承发展了长生不死的神仙思想,使之成为道教最基本的信仰。神仙传说与方术是道教丹鼎派的直接来源,长生而后成仙,是整个道教的核心教义。

3。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

道家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流派,先秦道家、一直到秦汉黄老之学,都是一种学术上的派别,并非宗教,《老子》、《庄子》、《列子》、《淮南子》等也都是学术著作,最先而非宗教经典,它们成为道教的思想理论来源之一,是历史形成的,也是道教继承改造的结果。

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将道家思想的核心范畴「道」继承改造,《道德经》和《庄子》既是道家典籍,又成为道教的“真经”。

道教在多方面继承改造了道家的内容:

一方面、继承显示出与道家的联系:如道家崇尚的道,是超乎形象的宇宙最高法则,有神秘化的倾向,道教进一步强调了“道”的超越性绝对性,并把它具体化形象化,把道变成无限力量、终极权威的至上神;如《老子》中“长生久视之道”、《庄子》中“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等道家的养生之术,也包含着长生思想的胚胎,道教直接将其吸收;再如《列子》中的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庄子》中的“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于四海之外”等潇洒飘逸神仙形象,是道教信徒的追求目标。另一方面,道教对道家的改造,则显示了区别,道教干脆将道家创始人老子塑造为的太上老君,后又从《老子》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道“先天地生”等论述,推出“一气化三清”具有创世主性质宗教内容。

以上等等,说明道家学说与道教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密不可分的,离开了道家学说,道教失去理论基础,而忽视了道教对道家学说的继承延伸方面,则无从稽谈道学。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