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重铸南岳> 拓展阅读2:古南岳显露金凤山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拓展阅读2:古南岳显露金凤山(2 / 2)

这样我们就可以推算出金凤山古南岳的历史了:古代道教是以师徒关系传承的,前三十五代按平均每代35年计共1225年,后四十代是血缘繁衍,平均每代按25年计共1000年,合计到嘉庆十年共2225年,再加从嘉庆十年即公元1805年至今的202年,总计2427年。

这样就把金凤山南岳的历史上推到了战国初年。这是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南岳”遗迹了。

——天柱金凤山符合古南岳地缘条件并有相应的历史文化渊源。

我们前面已界定古南岳当在古荆州南楚之地。

据明清时期《黎平府志》和《靖州府志》,黔东南地区“三代”属荆州,春秋战国属楚国,而且正好在楚国南端。

从历史文化渊源分析,南岳的主神是祝融,祝融与炎帝有关,属于神农氏族的一员,神农氏族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崇尚火、太阳和象征火的凤鸟,所以祝融和炎帝都有“火神”之称,凤鸟是神农氏族的图腾。

前面说过古南岳在夏代以前已经存在,古南岳存在于神农文化的原生地可能性最大。

近年考古部门在与天柱接壤的湖南洪江市发现著名的高庙文化遗址,发掘出大量的中国最早的凤鸟纹和太阳纹图案陶片(距今6000-7800年);在会同连山发现众多炎帝文化遗迹,会同连山已被有关专家初步认可为“神农炎帝故里”。

据报道近年在天柱清水江流域也发现好几处距今6500年左右的新石器遗址,据其年代和地域估计也应属于高庙文化。

这为古南岳诞生奠定了历史文化根基。值得深思的是此南岳所在之地正好名为“金凤山”,旁边还有“银凤山”、“双凤岭”,天柱县城又名之为“凤城”,而且有“万凤云集”天柱的美丽传说。民间则普遍有敬祀火神祝融的习俗。

这么多地名、传说及民俗与凤鸟、火神有缘,不可能是一种巧合,当是祝融文化历史沉淀的结果。

——古南岳缘于天柱山,天柱县境内正好有古老的“天柱山”。

此山与金凤山距离不过1500米,二者山体相连实为一山。

建制于明代的天柱县就得名于古老的天柱山,而全国以“天柱”冠名的县仅此一处。何以见得此天柱山古老?

屈原《楚辞“天问》说:“八柱何当,皆何当值”,此天柱山上正好有八个石柱,其中六柱显突,最高一柱高达83米。

旧《天柱县志》有诗云“何年突兀起高标,直接银河上下潮”。

《淮南子“天文》载“昔共工与颛顼争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报载贵州安顺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发现神秘“红崖丹书”,经王大有先生破译属远古陶文,记载的就是共工等神农氏族的谱系(共工属祝融后代)。

安顺距此也不远,不周山或许就是后来的天柱山。

这些虽然是神话,但神话往往有历史的影子。

“天柱山一名霍山一名衡山”又是怎么回事?《尔雅·释山》说“大山宫小山为霍”,意思是大山围绕小山称为“霍”。

此天柱山虽然“突地起高标”(算上金凤山最高处不过907米),但他的四周有更高的梵净山(2572米)、苗岭雷公山(2178米)、雪峰八面山(1994米)等包围环绕,所以称为“霍山”(“霍山”又与“霍王教”通)。

至于通“衡山”,《南岳志》说“夫霍之转声为衡,古者方言不一,或则呼衡,或则呼霍”。

这样解释是很有道理的。

《山海经“海内经》载“南海之内,有衡山”,古之南海即洞庭湖,流经天柱的清水江注入沅水直达洞庭湖,说它在“南海之内”不为过。

可见先秦南楚之地有两个“衡山”除湖南衡山外,此天柱山也作“衡山”。

《楚辞·远游》说:“祝融戒而还衡兮,腾告鸾鸟(即凤鸟——笔者注)迎宓妃”。

屈原的这首诗是流放沅水流域写的,所提到的“衡”应该是指此山。

——天柱、会同一带有古南岳外迁的传说。

在考察天柱之前,笔者拜访过会同县林城南岳山的道士杨新华先生。

杨先生讲听贵州的云游道士戴云辉说过,会同这个“南岳”是三千年前的姜子牙禅封的,衡山的南岳都是此处搬过去的。笔者深入调查发现一石碑,石碑明确记载此处原名“马形山”后更名为“云山”,此云山的“南岳殿”是民国十四年(1925年)始修的,碑上还有“云山遥对祝融斜”的诗句。

但奇怪的是殿内现存一口几百公斤重的古钟,古钟上却铸有“嘉庆十年”的字样。

当时迷惑不解,后才领悟到,“云山遥对”的“祝融”就是天柱的古南岳,那口古钟可能是会同的南岳殿落成后从天柱分过去的(两县原本是一家);

因为许多碑记证明天柱金凤山在“嘉庆十年”搞个一次大的扩建,此古钟大概是金凤山后来闲置多余的。

显然,杨先生所说姜子牙所封的古南岳就是天柱金凤山的南岳。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