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重铸南岳> 拓展阅读2:古南岳显露金凤山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拓展阅读2:古南岳显露金凤山(1 / 2)

 古南岳显露金凤山

天柱金凤山现为贵州四大佛道名山之一,与湖南会同县的金龙山遥相呼映

(天柱与会同接壤,明代以前和会同是一个县,隶属于湖南靖州,明万历二十五年分割出来另立,隶属于贵州黎平府)。金凤山位于天柱县城东北面,距县城75公里,海拔907米,山地面积为473平方公里,溶岩占80,四周分布着大小30多个溶洞,山峰奇险,风景秀丽。据《物华天宝——天柱风物录》一书记载:金凤山“数百年来,香火旺盛,神名远播,朝山拜佛烧香还愿的善男信女来自周边数省,终年络绎不绝……

(山上)有南岳殿、东岳殿、玉皇殿、王母瑶池、宝鼎庵、太上老君殿、八景宫、玄女宫、女蜗宫、四大天王宫、地母宫等48座神殿。每座神殿梵宇华美,壁画鲜妍,佛像满堂,气氛森严。南岳殿外悬一巨钟,每日清晨,僧人击钟早课,钟声清越,穿山荡谷,远近皆闻。天柱首任知县朱梓将其命名‘金凤晓钟’,定为天柱八景之一”。

问及金凤山寺庙的历史,谁也说不清。

《物华天宝》记载说:“约建于宋末元初,中兴于明季,鼎盛于清朝”。

但该书的编者之一尧敦屏先生对笔者说,这一说法只是一个推测,因为天柱县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清康熙《天柱县志》记载建县时已有大量寺庙存在,故推测始建年代为宋末、元初。

而民间则说金凤山建庙宇与“金凤姐妹斩恶龙”传说有关,年代极为久远。

笔者随天柱县文联和文物所的同志到金凤山实地考察,发现此处以南岳道教文化为主,有“祝融峰”、“南岳庵”、“祝融庙”等地名和古建筑遗迹。

南岳庵门前还有一块“乾隆主题”的石碑,上刻有乾隆皇帝巡游此山时即兴诗一首:

游了一峰又一峰,七十二峰到祝融。

祝融峰岳几千秋,山自春风水自流。

远观东南三千界,近看西北八百州。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

南岳美景观不尽,天心有顺再来游。

此碑石用的是当地的软质砂岩,风化较为严重,第三句“祝融峰岳”几字已很模湖。

碑下方和左侧还密密麻麻刻着一些小字,依稀可辩出“圣主□□降临”、“乙丑”等字样。

除乾隆主题碑外,笔者在南岳殿附近还找到另一块残缺碑,上刻“传□济正宗第三十五世”、“四十世孙常□(“□”表示字体残缺)”和“清嘉庆十年岁次乙丑”等字(由此可推知乾隆主题碑也应刻制于嘉庆十年);从碑上字迹的排序看,“四十世孙常□”显然是立碑者。

南岳庵外还有两株古银杏,数人难合、劲拔参天,有关专家称“树龄在千年以上”。银杏乃宗教神树,可见金凤山可溯宗教历史绝不会只有几百年。

通过大量田野调查,结合考古、史料、地缘民俗等综合考证,笔者初步认为,此地极有可能就是古南岳的所在地。其依据和理由有五个方面。

——乾隆题诗碑说明此南岳大有来头。

乾隆为一代圣君,博学群书,通晓今古,并六次私访江南,必定也踏足过或了解自唐代以来香火极盛的湖南衡山。

但他对衡山南岳并没有太多的在意,而对此“荒蛮之地”的南岳却大发感慨。

“祝融峰岳几千秋”虽然不一定是实指,但在乾隆看来此南岳绝非等闲。

笔者曾听湘西一些老人吟唱过这首题南岳诗,原来还以为是题湖南衡山——天柱文物所的同志介绍说他们为此事特意作过考察,湖南衡山并无此类碑记。

天柱本土也还有一些学者至今对乾隆题诗表示怀疑,理由是此诗虽然有帝王之大气,但其句数、平仄及重复用字等明显不合诗格,认为乾隆不会写出如此诗作。

笔者以为,这一点正好体现了乾隆豪爽无拘的帝王风格,前两句更显然是随口说出的不在正诗之内。

如果他人杜撰肯定不会如此“不合格”。

乾隆一生吟诗二万四千八百首却少有传流,大概也是这个原因。

再者,前面已说过乾隆主题碑当刻制于“嘉庆十年”即乾隆之子嘉庆帝执政的第十年,那时候在光天化日之下谁敢盗用乾隆之名作诗置碑?诗碑无假。

——从古碑推论此南岳历史可上溯到战国初年。

乾隆主题碑是题“祝融南岳”的,按常理在南岳庵附近发现的另一块刻有“嘉庆十年”字样的残碑也应该与“祝融南岳”有关。该碑为研究此南岳的历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

据笔者调查,湘黔边境地区民间存在一种古老的“霍王教”,“霍”与“火”同音,“霍王”即“火王”,而祝融有“火神”之称,可见“霍王教”就是关于火神祝融的道教。

笔者认为该残碑发现于金凤山,说明金凤山是“霍王教”的发源之地,碑上的“正宗三十五世”一语反映的极有可能就是“霍王教”以金凤山为“根据地”传承了三十五代,而立碑者“四十世孙常□”显然是霍王教第三十五代传人的第四十代子孙。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