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蛮族战皇> 第141章 曾经变革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1章 曾经变革(2 / 2)

赵匡胤收归地方要员们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维护中央集权。

政治上实行文人治国,军事上奉行守内虚外。

所以宋初,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但设官分职、尚有定数。

不是一个高官就正副职十来个人,另外加几十个厅级局级干部这样国家俸养不起。

自宋真宗时起,朝廷关于官员致仕的诏令日见增多,至宋仁宗时,更是三令五申。

同时由于大兴科举、采用恩荫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导致官员多贪恋权位,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冗员”)。

这也是国家在另一方面,养半吊子闲人越来越多的一个现象。

为稳定社会秩序,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初实行“养兵”之策,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同时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实行“更戍法”,使得兵将不相习,兵士虽多但不精,对外作战时处于不利地位(“冗兵”)。

而军队、官员的人数激增,导致财政开支的增加,使得本就拮据的政府财政更加入不敷出,再加上统治者自己生活奢侈,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寺观等,后宫女眷也是服装艳丽,多买爱马仕名包形成了“冗费”。

财政入不敷出,国家政体,行政消费确是与日俱增。

管理越来越混乱,官员是越养越多。

统治阶级自己也是无限量透支信用卡,在大肆消费

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最终形成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其实这就是没有计划,没有管理制度,形成的一个混乱朝局。

财政的亏空,迫使政府不断增加赋税,当年除了缴纳名正言顺的“两税”之外,

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给民众造成沉重负担,加之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百姓苦难,各地怨声不断。

农民由于没有生路,被地方官压榨得只能纷纷揭竿而起。

同时,外敌的侵扰给北宋政权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

北宋建国以后不久,就与东北边境的契丹族,和西北边境的党项族连年发生战争。

由于北宋王权的政治和军队软弱涣散,虽然耗费了巨额的财力和人力,但每每以失败告终。

这就是我直接比喻的,一群草鸡想去斗赢一只恶狼

庆历三年(1043年),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新政”,历经一年即告失败,并未改变这一严峻形势。

因为国家的管理,从哪里开始,这本身就很令人纠结。

毕竟变法者自身,拿的都是剥削阶级的俸禄,它如果不以统治阶级的利益为基础,它自己首先完蛋。

动那些大封建领主,皇室贵族的钱,他敢么?

何况这些人就是来享受人生的,为什么要替国家的军队和国防出资出力?

宋神宗即位后,大宋王朝虽然表面上一派繁荣,其实内部已经蕴涵着深刻的矛盾和问题。

由于地方土豪,皇室贵族,地方军阀对农民的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批农民丧失土地,兼之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出现了立国以来少有的财政赤字,“百年之积,惟存空簿”。

庆历新政推行失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朝廷内外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

毕竟这样下去,一群大贵族自己都怕以后崛起的巨大王朝贵族给吞掉,他自己都害怕了,这才是搞笑的事实

等一大群食人鱼变成一群鲨鱼了,才来谈变法。

这没毛病。

嘉佑三年(1058年),王安石进京述职,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他的变法主张,主张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积弊,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建议朝廷改革取士、重视人才,请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

但没被仁宗采纳。

因为什么?因为皇帝本身就是要做出表率的一个事实,他自己惧怕就此推行新法,由此得罪了大多数的前朝老臣,皇室的一群拥戴者,他事实有点小担心。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