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三十四(1 / 2)

 上回说到周公、孔子和高文化看过电影后不打车步行回家,一边走一边谈,都对社会风气发表激烈意见。周公一激动把孔子暴露了出来,多亏孔子急中生智,给圆了过去,没让高文化生疑。高文化则旁征博引,继续着自己的阐述,傻小子继续说道,因为儒家文化在中国是主流文化,有这样的结果自然儒家脱不了干系,孔子更当负主要责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

高文化说到这里,突然停了,他敏感地感觉到又碰到雷了。他不愿意让这位孔兄在情绪低落、容易发怒的时候再次发飙,因为他领教过了,何必呢?

周公和孔子也都感觉到了高文化的异样。这次孔子反而不那么敏感了,他反而催促高文化继续说下去。周公也用异样的眼光看了看灰黄路灯下孔子的脸,孔子很坦然地说道,小高说得很有道理吗!让人家继续说下去。然后对高文化说,说,继续说吗!

高文化不好意思地说,完了,话未尽但意已尽了。就是这么个意思。

孔子佯装生气地说,这你可不对呀,小高。朋友之间谈话,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吗!怎么能有所顾忌呢?顾忌这顾忌那,还怎么能做到坦诚呢?

高文化不好意思地说,不是怕你不高兴吗?

孔子也笑了,说,那我得先给你道个谦了,是我不对,不该激动。现在看来你是对的,我应该好好反思。这是我的错。现在我也想明白了,社会风气的滑坡原因有很多,但与传统不无关系。这是我这次的最大收获。

高文化和孔子相互又客气了几句,周公说道,其实,一切都缘于官场风气不正。上梁不正下梁弯,官场混乱,自然缺乏正气,社会风气也就跟着一团糟。官场风气不正缘于监督不力,监督不力缘于个人利益和安全没有保障。要解决个人利益和安全问题只有以讼卦为基础,抄底方能解百病呀。

高文化一听,感觉挺新鲜,忙问道,你说什么讼卦为基础?能不能详细说一下。

周公见小高对此感兴趣,想想不妨就对他说出一二,这小高也确实不错,有思想、有头脑、性格又直率,没有投机取巧、世故圆滑的毛病,相比较那个什么老耿和天一道长就差些了。想到这里就大致把自己的想法说了一下。末了试探性地说道,不知道你也有这份心思。

高文化一听很是高兴,他也畅开心扉地说道,其实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有这样的想法,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文人更是对百姓的幸福和中国的强大寄于厚望。只是力弱言轻,不起作用呀。既然你说到这儿了,我有一事不明还想请教一下。

孔子和周公对望一眼,孔子说到,说来听听。

只听高文化说道,中国历史数汉唐盛世耀眼夺目。汉有文景之治,唐有贞观之治;汉前有暴秦,唐前是厉隋。在相同的社会背景下,诞生出来的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其实都与黄老之学密不可分。我很想知道黄老之学的优劣,能不能为我中华所借鉴。但是也有人说,黄老之学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是以讹传讹。希望你们能帮我解开这桩谜案。

孔子笑了笑接过话说,这个问题我来说吧。可以放心地说,黄老之学确实有,且在中华历史上起过相当大的作用。那什么是黄老之学呢?黄老之学发源于齐国的稷下学宫,形成于战国中期。稷下黄老之学一开始就受到齐国大王的支持和利用,它主要是由稷下先生们从老子学说进一步发展而来的。他们把老子学说从消极导向积极。虽然他们基本上站在道家的立场,但是又倾向法家,成为了道家的左翼。它在稷下学宫中居于主导地位。为什么呢?因为齐国的齐威王田氏是取代姜氏而成立的,它需要对其合理性找到理论依据,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因为老子是陈国人,而田氏的祖先公子完正是在春秋中期齐桓公时由陈国避乱逃到齐国的。所以,田氏选择来自南方陈国的老子学说,同时又抬出传说比尧、舜更早的黄帝来。一方面是要以此压倒儒、墨、农家,更重要的是齐威王下了一番苦心,琢磨出黄帝是田氏的始祖。因为田氏是黄帝的后裔,而姜氏是炎的后裔。黄帝战胜炎帝而有天下的传说,就为“田氏代齐”的合法性找到了历史根据。同时又打着黄帝的旗号来建立霸业,甚至统一六国。齐威王把黄帝作为田氏的始祖,宣扬田氏的祖先是黄帝,又把黄帝与老子的学说结合起来形成黄老之学,并以此作为稷下学宫的主导思想,为田氏建立的政权进行辩护,造成“田氏代齐”的合理观念。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黄老之学在齐国的稷下学宫就形成了。

高文化听后似有所悟地说道,噢,怪不得郭沫若老先生说:“黄老之术……事实上是培植于齐、发育于齐,而昌盛于齐的。”原来这里面还有一个阴谋。

孔子接话道,也可以这么说吧,都是为了一己私利,编造出来的。“以道变法”正是站在道家的立场为法家政治作论证,这是黄老之学的最大特点。

高文化说,你说的太对了,黄老之学既采用道家的无为思想,又引进了法家的强国理念;既实现了强国梦,又解决了个体的生存问题。那为什么还会一步步走向衰落呢?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