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二十二(1 / 2)

 上回说到,周公、孔子、老耿和高文化四人结伴要进山访贤,在车上也不忘记交流,谈到有关圣人的问题时,高文化百思不得其解,老耿同志自告奋勇要为他释疑解惑。只听老耿说道,《黄帝内经》里的“圣人”,无论是写成“聖人”——就是耳口王那个圣,还是写成“圣人”——就是又土圣,老耿一边说还一边比划,我个人认为和咱们常人理解的“圣人”是不一样的。在养生上,黄帝把人分成了四等,分别是真人、至人、圣人和贤人。《黄帝内经》上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比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于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疲,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像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咱不说别的,单说圣人这一块儿,翻译过来就是,有称圣人的,可以安于自然的和谐环境,顺应气候的种种变化,生活在世俗社会之间,没有恼怒怨恨之心,行为不刻意超凡脱俗,也不刻意与世俗混同。他们外不为事务所累,内不被思虑所伤,以安静愉快为生活的根本,努力保持自得其乐的心情,形体不过于疲惫,精神不过于外散,所以,他们的寿命也可以达到一百多岁。这就是《黄帝内经》上所讲的圣人。你们看,这和平常我们理解的圣人一样吗?

高文化喜形于色,忙说,是不一样。你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我说呢,原来和社会上推崇的圣人是两个概念。这就理顺了。我们平常讲的圣人,指的是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完美之人,而《黄帝内经》上讲的圣人却是能活到一百多岁的会养生之人。我们讲的圣人更侧重于社会道德,而《黄帝内经》上讲的圣人却是单指养生方面的。既然知养生,我想也一定对社会非常通达。那么《黄帝内经》上说的圣人是不是比我们平常理解的圣人更高大上呢?或者说是不是包含了我们平常理解的圣人呢?

老耿接话道,也可以这么说吧,我们平常理解的圣人其实就是《黄帝内经》上说的第四种人——贤人。我可以把贤人这一块儿也翻译一下。善于养生而德才兼备的“贤人”,他们能够根据天地、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调养身体,以求符合远古时代“真人”们的养生之道,这样的人也能延长自己的寿命,不过只能达到某个极限。

高文化说到,噢,我明白了,孔子活了七十三岁、孟子活了八十四岁,这在古代已经是相当高寿了,一般人是很难达到的极限。所以就有了“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古谚语。原来圣人者,贤人也。呵呵!我明白了。高文化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就打了个哈哈,算是活跃了一下气氛。

老耿和高文化的一问一答,周公和孔子都没有表态,也没有吭声。孔子心理是五味杂陈,说不上是个什么味道。周公心情相对比较坦然,高文化对此的理解是,周兄和孔兄两人把这些问题都看成小儿科、太简单了,人家才懒得答理。老耿才是给自己释疑解惑的。但是老耿想得相对复杂些,因为周公、孔子和老耿座在后排,高文化坐在副驾上。他们三个人坐并排,他不方便观看两人的面目表情变化,但对两人一言不发的状态,老耿还是隐隐有些怪怪的感觉,但也说不上个所以然,当然更不便问了。所以老耿就试探着问道,我也是自己瞎琢磨,并不一定正确,两位老兄肯定会有高见,不妨说说看。

这回可是被逼到墙角了,不想说也得说呀。周公先开口了,说道,你说得非常正确,可能是后人偷换概念了,也可能是管理需要吧。

孔子也只好随声附和道,周兄说的极是。

高文化的思维仍像陀螺一样高速旋转着,他始终没有对周公和孔子起任何疑心。有关圣人的问题解决后,他很快又抛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只听高文化又说道,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庄子》里竟然有“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话,简直让人难以理解。老子和庄子怎么会如此相矛盾呢?看看《道德经》,全篇共有三十个地方出现过圣人的词汇,很明显,老子是把圣人当做一个参照物来讲了。换言之,在老子的眼里,圣人就是完美无瑕的人,很多都是拿圣人作比。也可以说老子也是很推崇圣人的,但庄子怎么就会说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话呢?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