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画轴三分之二的篇幅却是一题诗。看来,此画轴,其实应该是一幅字轴。
有人感悟到这一点,禁不住小声唱读起来:
“《宣和五年癸卯正月送青、沧两地百官共勉》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方正献上。”
唱读完毕,宗府尹咬文嚼字般评点起来:“风吹竹林,雨声、竹声响彻一片,仿佛听到了黎民百姓呼饥号寒之声。案牍之上,官吏们行为举止,分寸拿捏,一件件、一桩桩,都是关乎民生疾苦的大事。
大王这是提醒我们,谨慎做官,要常怀戒惧之心,更要有一颗爱民之心。
好诗啊。大唐以来,好诗如云,但就主题思想,就讽劝戒勉的高度而言,没有一能够过这诗地。珍品啊,文章珍品!”
钱知府、黄通判等官吏,都是饱读诗书之人,一时间,皆颂扬不已。从大家痴迷忘形的表现上,看得出来,他们都是出自真心、真情。
宋江事前并不知道,陡闻此诗,亦是呆呆傻傻地,口中不停地低声嘟哝着诗句。
也有一两个官吏用崇拜的眼神,不停地望向高原。作为剽窃者,高原极力表现得镇定,内心中不停地暗示自己:我就是郑板桥,郑板桥就是我。没错,这确实是我写的。
为了缓和一下气氛,高原哈哈一笑,道:“诗是本王所写。但字却是吴先生代笔的,这画则是圣书手萧让的作品。
因此啊,说是本王私人所送礼品,其实,也算是青州军送给大家地。”
渐渐地,大家从意境中醒转过来。宗府尹道:“下官就是再儒腐,也看得出来,这诗所劝勉的道理,与大王的税收政策、济民措施等等,是一脉相承地。
下官要向大王汇报。日前,大王交待地安置沧州城内的乞丐、流浪儿的事情,下官已经办得差不多了。
下官分别在东、南、西、北四城增建了安置点,就是大王所说的收容所。
自从下官安排手下完成这件工作之后,一时间,沧州百姓对沧州府好评如潮。都说,这才是真正的父母官,这才是世外桃园般的好社会。下官听了这些啊,内心比喝蜜还要甜。”
闻言,高原得意忘形,又甩出一句话来,道:“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种红薯!”
今日邪门,高原竟与郑板桥给扛上了,而且,还没完没了。
“对,对,对!坑民害民的官,本就不配做官。”沧州官吏们附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