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的旱情越发的严峻,长安城周边的流民也越来越多。好在朝廷已经有了准备,虽然忙碌却不曾乱,毕竟,巡街的金吾卫可不是吃素的。
看平阳公主有事务忙碌后,精神好了许多,手头又有许多事务等着他,薛朗无法,只得销假回民部坐镇上班,毕竟,赈灾的事情,千头万绪,还有许多是要经过民部的。
长安城周边的流民被一一安排组织起来,趁着炎炎夏日还没到来之前,先把城中的排水沟清理一遍,然后依次铺上盖板。薛朗还计划,要在远离水源的地方,修建一个垃圾填埋场;城中每个里坊都要修建一个垃圾池,差不多便把垃圾清运去填埋场,最大限度的保持长安城的环境卫生。
忙碌中,第一期报纸悄然发行。平阳公主是个头脑灵活、开明智慧的人,都不用薛朗指点,自己就知道该怎么发行报纸了。
首先,朝廷的各衙门必须订阅,包括四方馆这样的驿站;其次,在东西两市人流密集的地方设贩卖报纸的摊点;然后,又在两市的酒肆、食肆、客栈等地方,先免费赠送两期。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报纸的发行量不知不觉便大了,只赠送了两期,城中的免费投放的地方,多与报社签订了订阅的契约。
渐渐地,富户多的里坊,坊门处也慢慢增加了报纸的贩卖摊点,报纸的发行范围在慢慢的扩大,发行量在增加。
薛朗忙于赈灾的事务,看平阳公主做的得心应手便丢开不理,放手任由平阳公主主理。他从未小看过古人的智慧,也从未小看过谁,如今不过是对他这种认知的再次肯定罢了,毕竟,那是他的公主殿下啊!薛朗心里其实挺骄傲自豪的!
对于贞观朝这个名不正、言不顺的新朝廷来说,立朝便有这许多灾难发生,其实是好事。极大的凝练了人心不说,还大大地提升了朝廷的办公效率,有效的措施,有力的应对,于民心人望来说,利大于弊。
在这场赈灾活动中,不论是世家还是普通的民众,都看到了新朝廷的能力与决心,自然,支持率便水涨船高,不看李二嘴角的笑都比往常多了!
这场旱灾,于灾难中其实带来了希望,对未来的希望。
随着长安城收纳的流民越来越多,除了留下参与京城以工代赈活动的流民,朝廷上下开始统计愿意迁徙到南方安置的户数。与此同时,徐州等地传来急报,与干旱的北方不同,南方今年降雨量较之往年丰沛,已有成灾的讯号——
【认识十年的老书友给我真特么好用,开车、睡前都靠这个朗读听书打发时间,这里可以下载 iiread 】
薛朗的预言再中!
早在年初薛朗说南方可能会爆发水灾的话后,朝廷便从翰林院和工部遴选了年轻的官员去南方各地巡视并派驻。南方水患的消息便是这些年轻官员送来的消息!才刚收到消息,李二便下敕命各部官员进宫议政。
为了赈灾并安置流民,朝廷各部的官员们已经许久没休沐了,就连薛朗也是,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便上朝,每日归家已然天擦黑,人清瘦了不说,胡须都没空刮一下。
所有官员多在岗位上,自然开朝会人到得便齐,小李一脸的凝重,道:“关中旱灾未解,如今南方又眼看要爆发水患,朝廷当如何处之?诸卿可有建议?”
长孙无忌道:“禀陛下,作为朝廷,遇到灾害,首要便是赈灾,赈之抚之,不生祸乱为要。”
作为民部的代理尚书,薛朗开口先报了各地粮仓的存粮数目,然后道:“知晓今年灾害多,臣代理民部尚书一职后,便派人偕同御史台的官员奔赴各地查看粮仓的存粮数目,朝廷又派了工部的人去巡查各处堤坝,存粮足够应付,不过,虑到突厥每年都有可能南下,粮仓的粮食不能多动,时日还早,南方一代,还需大力推广占城稻的种植才是。而若说到推广占城稻,臣谏议陛下夺情起用裴公之孙、原越州刺史裴云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