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水螅的口周围有摄食用的触手,触手的发育就是由孤儿基因操纵的。图片来源:33rdsquare从零开始
但是,这些基因到底从何而来?2003年,陶茨和一名同事提出,孤儿基因也是复制产生的,只是接下来它的演化速度很快,以至于变得面目全非,跟原来的基因已经毫无相似之处了。而且他们确实找到了证据,似乎支持这一观点。他们证明,果蝇中孤儿基因的演化速度比非孤儿基因快了3倍。
这样一来,孤儿基因就被塞进了“基因源于复制产生”的旧模型。然而,后来的研究指出,只有一小部分孤儿基因的起源可以用这种理论来解释。因此,尽管这个过程显然很重要,但它并不是孤儿基因故事的全部。“当时我们的想法看上去是有道理的,”陶茨说,“因为另一种情况似乎太不可能发生了。”
还有另一个选择吗?唯一的其他可能就是,基因的确能够从零开始,从非编码dna的随机拼接组合中产生。这是一个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根本不现实的想法,因为从非编码dna到一个能产生有用蛋白的基因,跨度实在太大,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大自然偏偏就不按常理出牌。几年前,人们逐渐找到了证据,酵母、稻米、小鼠和果蝇中都有“从头”产生的基因。到了2009年,爱尔兰都伯林大学的戴维.诺尔斯(davidknode项目在2013年初发表论文称,我们的dna中散落着成百上千万可能有用的短开关片断,而且一个开关能够搭配多个基因。
“人会生病,细菌也会,尽管细菌很微小,但是它们能被更微小的病毒——噬菌体所感染。”
珍妮咬断了嘴巴里面的巧克力棒。
“噬菌体就像个小小的注射器一般,把针头插入细菌,将自己的遗传物质强行注入到细菌体中,从而使细菌变成一个生物工厂,制造更多的噬菌体。”
凯瑟琳点点头:“病菌都是这么干的。”
“通常情况下,生病的细菌也就是被噬菌体感染的细菌最终会死亡,但也存在例外……”珍妮嘴角露出了笑意,但这种邪恶怪科学家的感觉是怎么回事……?
“一些彪悍的细菌可能驯化噬菌体,使噬菌体成为细菌的盟友。彪悍的细菌会将噬菌体的基因组整合到自身的基因组中,帮助它们抵抗恶劣环境或是抵抗抗生素,通俗地讲使之成为超级细菌。”
超级细菌什么的,凯瑟琳当然知道了,在21世纪的时候,这玩意儿却曾经也闹得沸沸扬扬了。
超级细菌因为抗生素无效,在印度等地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噬菌体侵入细菌后,它们会以两种方式进行自我复制。第一种方式是野蛮暴力的,噬菌体侵入细菌后抢占资源,复制合成大量的新噬菌体,这个过程称为‘溶菌周期’。第二种方式是和平的,噬菌体dna渗透到细菌的基因组里,并且成为细菌基因组的一部分,当细菌繁殖的时候,它们随之同时繁殖,并且完全隐蔽地潜伏在细菌基因组中,产生与细菌数量一致的新噬菌体,这是一种完全隐蔽的复制模式,但是却很温和。”
“这么说来的话,人体内的线粒体,实际上很有可能就是一种类似的、被驯化的噬菌体……当然,或许是别的生命什么的。”
珍妮说了这么多,然后转过头看向凯瑟琳:“更迭蛋白的存在,很有可能就是一种朊病毒,本质是蛋白质,但结果你身体驯化了,然后被转录为了dna而存储起来……”
说道更迭蛋白的时候,凯瑟琳还真有兴趣。
“想想看,更迭蛋白是多么的奇特,能够无障碍的穿透人体的细胞——明明那是一个那么大的蛋白质体。而且,更迭蛋白竟然还能够读取人体的dna,然后对人体实现自我修复……如果将这个人体的dna换成别的什么东西的话,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
如果换成别的什么东西的话……
例如病毒?
的确,更迭蛋白能够作为多种催化剂使用。
因为更迭蛋白能够让人恢复健康,所以这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存在。
但,如果更迭蛋白并不是一种为了人体的存在而存在,而是一种病毒的话,那又会如何呢?
首先,这种病毒能够入侵人体或者其他的什么生命的身体,然后这种病毒能够强制利用宿主的生命来维持自己的发展……太可怕了。
但毫无疑问的,如果更迭蛋白真的是病毒的话,说不定就是这样。
“凯特,你上次和我提过的计划,我觉得非常可行。生命本身就能够对其他的生命进行整合,如果我们创造一种基本的dna程序,我们完完全全可以让这个程序来进行自我进化,我们只要给它提供最简单的模板……这就可以了……”
好吧,凯瑟琳头一次觉得畸变体的研究是多么的可爱。
凯瑟琳上次仅仅只是为了想办法转移珍妮的注意力而已。
但凯瑟琳绝对想不到,珍妮现在竟然还真的有了自己的想法……“在细菌基因组里的噬菌体dna被称为原噬菌体。随着细菌被复制多次后,它们可能变异而产生新的噬菌体。原噬菌体就像寄生虫一样存活在细菌基因组中。有的时候,原噬菌体发生突变,无法再复制产生噬菌体,于是变成一种遗传化石标记,永远停留在细菌基因组中,标志着细菌曾感染过噬菌体,但噬菌体已经失活。”
“遗传化石标记被称为隐性前噬菌体,它们可能占据细菌基因组五分之一的比例。隐性前噬菌体的存在令人费解。细菌是出了名的小,基因组十分紧凑,但是为什么它们的基因组上还存在游荡的有害外来病毒dna?这是为什么呢?”
珍妮说的话,也是凯瑟琳的疑问。
很多人认为,人体身上有很多的冗余的dna,实际情况,应该和这差不多。
凯瑟琳原本的危机感,不知不觉被珍妮的一番话给带到了别的地方……“我们将大肠杆菌中的9个隐性噬菌体全部找出,并且仔细地将这些噬菌体的dna从细菌基因组中剔除。从而,我们要验证是否有冗余的dna出现,但,结果令我们非常惊讶……”
“发生了什么事情?”
凯瑟琳立刻问道。
“我们发现,细菌的生存状况似乎变差了。当噬菌体的冗余dna被剔除后,正常条件下,细菌生长没有出现太多的异常,只是比有噬菌体dna菌株生长稍稍慢一点。但是,当遭遇一些恶劣环境时,没有噬菌体dna的细菌表现很糟糕。它们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增强了400倍,它们在极咸或者酸性条件下很快死亡。甚至,它们几乎无法生成生物膜(一种它们自己分泌的用于保护菌体的薄膜)。”
珍妮摇摇头。
而凯瑟琳则是歪歪头。
这货怎么和游戏里面的被动技能有那么多相似感?
“在大部分情况下,被剔除噬菌体dna的细菌都变得很脆弱,这表明噬菌体dna可能是细菌基因组重要的部分。噬菌体dna不是死了的基因化石,而是细菌基因组的一部分,重要的一部分,它们对细菌的生存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细菌把噬菌体dna驯化了,让噬菌体dna为细菌服务。”
这是珍妮一开始就提出的说法。
“这儿还有些具体的案例,证明噬菌体dna帮助细菌提高感染性的例子_大肠杆菌e.coli通常情况下是无害的,但是当它吸收了某种噬菌体后,可能变成一个怪物导致痢疾的发生。同样的一种噬菌体可以将两个基因带给细菌,让细菌产生志贺氏菌毒素。携带ctx的噬菌体可以使得弧菌产生ctx毒素,导致霍乱,而在蚯蚓肠道内找到的炭疽菌就被发现有噬菌体的加入。在这些例子中,噬菌体的dna会随着细菌的复制而被复制产生原噬菌体。而即便是产生隐性噬菌体,细菌仍旧能从噬菌体dna中获利……”
珍妮说着,拿出了自己收集到的相关资料。
“在地球上,细菌是非常强大的幸存者,它能适应各种环境,从含有大量石油的海洋到砷含量丰富的湖泊以及有抗生素的人体环境,它们都能幸存。噬菌体能够帮助细菌应对各种环境——细菌实际上在利用敌人的武器来帮助自己应对周围的环境。”
“但,为何我们不能将其放在更高等的生命身上呢?”
珍妮如此的说法,让凯瑟琳忍不住咽了一口唾沫。
“正如我一开始所说,我们完全可以将新的dna整合到我们的身体内部,这会给我们带来无与伦比的变化,这种变化将会非常美妙……非常令人着迷……”
“你确定是人体?”
如果珍妮真要这么乱来的话,凯瑟琳肯定是坚决反对的。
这毫无疑问。
“当然……不是。我刚刚说过了,我们能够自己制造出一种能够吞噬别的生物的dna的基础程序,我们利用这个程序来改变一切,这样做的话,岂不是更好,对么?”
“我们人类已经定型了,除非如同凯特你身上的这种个例,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类的基因只能通过修饰而不是吞噬来得到。”
人类的基因是一种非常伟大、非常了不起的存在。
在千百万年的进化历程中,从未有一种生命发展出了如同现代人这样的科技,也从未有一种生命,拥有人类这样的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
这不是上帝所创造的生命,这是名为“宇宙”的世界上最伟大的造物主所创造的世界中的那亿万分之一的可能性。
这样而出现的生命,伟大而坚强,即便想要重新制作一种这样的生命,以现在的人类的技术,也根本不够。
但是,珍妮所说的话,却为这种生命打开了另外一种可能性。
如果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能够吞噬和整合遗传信息的dna程序,那又会如何?
这种生命在最后,又能够变成什么样子?
谁也说不清,但毫无疑问的,如果这种生命能够被创造出来,那绝对是人类历史上最最伟大的发明和发现。
“你说的很好,但我绝对不允许。”
凯瑟琳深呼吸了一下。
“这有可能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珍妮。”
“但也有可能给这个世界带来新的福音,凯特。或许我们能够为程序设置一个上限,或者一个自灭程序,这么做的话,是不是可以呢?”
珍妮眨着眼睛看着凯瑟琳。
“呀——”
凯瑟琳直接敲了一下珍妮的脑袋。
“那就等到你能够设计之后再说,至于现在的话……你似乎应该有更重要的工作?”
凯瑟琳不满的看着对方。
“或许吧,但是我觉得我现在的想法,最能够支撑我的研究灵感。”
“研究不是靠灵感的,怀特大小姐……”
凯瑟琳忍不住吐槽了。
“但没有激情、没有灵感的研究,却是绝对不行的。”
珍妮如是回答。
“不过说起来的话,凯特……我大概已经能够帮你制造出类鸟类飞行组件了……”
“哦?”
听了半天如同科幻小说一样的天书和比生化危机还危险的研究,凯瑟琳难得听到了一个终于能够称之为好消息的事情了。
“这个组件能够让你如同一只信天翁一样飞翔在空中,当然,这之前还要做些准备,可能比较麻烦。”
“还有什么准备?”
凯瑟琳迫不及待的就发问了。
“我设计的这套组件,就如同我之前和你说的一样,是需要将四肢替换为拟态物质的。”
“真要这样?”
凯瑟琳挑挑眉。
“或者你准备让核心体就将骨头换成中空?”
好吧,收回前言,这个消息不能称之为“好消息”……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