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冥冥中有种力量在发挥作用,每当罗兰受邀访问迦南首都伯利恒,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因素导致他最终未能成行。
四年前罗兰穿越到瓦雷斯世界之初,曾有机会前往伯利恒担任歌罗法的侍从骑士,当时他已经计划好了北上旅行,当然没有兴趣远赴他乡给人当跟班随从。
四年后的今天,他已经成为远东王子,地位与歌罗法这位迦南王子相当,实权犹有过之,有资格以一国储君的身份访问伯利恒。可惜伯利恒博览会举行时正值远东的农忙时节,罗兰不得不密切关注那200个农业改革试点,亲自到场确认每个试点的作物产量,从而为为期半年的农村改革实验做出初步总结并且写成报告提交内阁参考,实在无暇分身访问伯利恒,索性把这个展示远东新政成果的舞台让给商务大臣叶夫根尼娅夫人。
七月是远东南方收获早稻的时节,沿江平原宛如翻滚金色波涛的丰饶之海。到了七月下旬,南方稻田收割完毕,各地均喜获丰收,尤以罗兰重点关注的农场试点产量最为突出,平均亩产高达700磅,创下远东早稻亩产的新纪录!
没有比较就没有差距,那些没有加入农场的自耕农,耕种几乎完全一样的田地,在同样的气候条件下,花费了更多力气精耕细作,然而收获的早稻亩产量最多也只有300多磅,勉强赶上集体农场亩产量的一半。
同样的地块,种植同样的作物,为什么产量差距如此悬殊?
毋庸置疑,派驻公社的绿野德鲁伊当居首功,仅仅是“植物滋长”这一个3环自然神术就能使农作物产量与常年相比增产1/3,更何况绿野德鲁伊在培育良种、改良肥料和防治农田病虫害等各方面也都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但是根据瓦莲京娜提供的统计数据,往年某些村落也有绿野德鲁伊主持农业生产,为什么增产效果均不及试点农场那么显著?这只能表明产量翻倍并非全是绿野德鲁伊的功劳,乡村公社这一组织模式和集体农场的企业化经营方式也从不同程度上起到了促进农业生产力的作用。
事实上,企业化经营的集体农场最大优势并不在于提高作物的单位亩产量,更不在于跟自耕农或者封建贵族控制下的种植园比拼精耕细作,而在于最大限度的解放劳动力,以尽可能少的劳动力耕种尽可能多的田地。只有采用集体农场这一经营模式才能以不足五百名成年社员外加一百匹公用耕马耕作两万亩农田尚且尤有余力,才能将远东“地多人少”的现状由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劣势转化为比较优势。
罗兰很清楚集体农场的优势所在,所以当报刊上热炒“农业改革试点大获成功”、“南方早稻亩产量破纪录”之类吸引大众眼球的话题的时候,他更关注的却是农作物的总产量。只有粮食的总产量提上去,才有可能从农民手中征收到足够的公粮,喂饱伴随远东工业化步伐而不断激增的城市人口,扩充军队加强国防,乃至出口余粮充实国库。
从南方六十多个农场试点的收获情况来看,罗兰推行农业改革的目的可谓圆满达成。北方那些种植春小麦、大豆和玉米的试点,最早也要等到八月中旬才收割,玉米更是要等到十月初才能收获,不到颗粒归仓的那一刻,罗兰不想轻率地对远东农业改革的成败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