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台弯当局在开放民众赴内地探亲的同时,坚守“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所谓“三不政策”底线,并称“只有彻底放弃玛列主义,认同三抿主义后,两岸官方才有接触的可能”。
然而——
历史的发展并不会以少数人的意志发生转移。
两岸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接触谈判是在一九八六年五月。
这是一起因偶然发生事件而引发的两岸谈判,台弯当局是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被拉上了谈判桌。
一九八六年五月三日下午三时十分,一架编号“b-198”的台弯“中华航空公司”波音747货机,在飞越原定降落的香江启德机场后,突然偏离航线,朝北飞行,稍后降落在广州白云机场,机长王锡爵要求在祖国大陆定居,同行的另两名机械师要求回台,机上共有货物二十二万磅。
事件发生当天,中国民航致电台弯华航,请其尽快派人到北京商谈有关飞机、货物和机组其他成员的处理问题。
面对这一突发的事件,台弯当局立即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按照三不政策,就不能与谈判,但不谈判又解决不了问题。
经过权衡利弊,为避免给外界造成两党在进行谈判的印象,小蒋最后决定在坚持三不政策的前提下,委托第三者香江国泰航空公司全权代表华航与民航协商解决人机交接事宜——小蒋还指示华航依国际惯例解决善后工作。
这一决定自然遭到内地的反对。内地方面认为,这纯属两个航空公司之间的业务性商谈,并不涉及政治问题。既然是交接,就应当由当事双方直接地、负责地办妥交接事宜,以确保飞机和愿回台弯的另两名机组人员安全返回台弯。民航再次致电华航,催其尽快作出答复,并提出如果台弯方面认为到北京不方便的话,也可到他们认为方便的地方协商。
在经过两个星期的交涉后,一九八六年一月十七日至二十日,中华航空公司和中国航空公司各派出三名代表,在香江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历史性商谈,就交接货机、机组人员和货物等事宜达成协议,签署了“两航会谈纪要”。
这次商谈是两岸在隔绝三十七年后由官方在背后主导下的第一次公开接触谈判,它的成功举行,让很多人看到两岸其实是可以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的。
同时,这次谈判成功也为两岸解决纠纷创造了一种“华航模式”,其原则是:地位平等、友好协商;就事论事,合情合理;互相尊重、彼此谅解;多从对方考量,不作题外文章。
套用《明报》当时的一句评语就是:两航会谈纪要标志着国共两党及两岸关系的一个新。
鉴于僵化的三不政策,台弯当局无法与内地行正式的接触与谈判,这对于渴望去内地赚钱的台商而言,是一个极大的障碍。
于是,渴望去内地赚钱的台商,在两航会谈纪要签署了之后自发的联合起来,开始游说台弯当局,希望台弯当局能放宽去内地投资的政策。
另外,台商也希望内地能在此事上出出力,同时台商也希望借着运作这件事跟内地搭上关系,进而方便他们进入内地投资赚钱。
不过——
由于两岸太久没有接触,加之不久前内地又出了那么一个事件,所以台商在与内地的接触过程中需要一个中间人——一个有实力的中间人。
因此,在得知徐存来台弯小住之后,这些渴望去内地赚钱的台商,立即邀请徐存参加台商举办的宴会。
除了台商方面,基本上已经从上次事件中走出来的内地,也希望由徐存这个红顶商人来担任这个中间人,帮中国建立这个和平收回台弯的希望。
也正是因为如此,徐存前脚才接到台商的邀请函,后脚就接到了内地台弯工作办公室汪主任的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