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科幻灵异>光武中兴.> 第一百四十八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四十八章(1 / 2)

 第十七章</p>

刘秀顺军士的手指往天上一看,不觉吃了一惊——只见东南天上,一颗彗星正拖着长长的尾巴,悄没声息地向着东南方向缓缓飞行。这颗星的彗头特别巨大,加上又长又宽的彗尾,在这傍晚暮sè之中,显得极其耀眼明亮。</p>

</p>

在中国古代,彗星被称为“孛星”、“蓬星”、“长星”等。“孛”通“勃”,大概是彗星光芒四shè,又有长长的、越往后越宽的大尾巴,因而取其“勃发”之意。而正是这条大尾巴,民间又称之为“扫帚星”、“扫把星”,因为这条尾巴很像扫地用的大扫帚。</p>

但是众所周知,这种星体是一种不祥的象征,人们口中所说的“灾星”,应该就是它。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的每一次出现似乎都预示着要发生重大事件或是严重灾难,这已经成了历朝历代人们的共识,因而历代的皇di du怕它。比如《汉书成帝纪》中说:秋七月,有星孛于东井。诏曰:“乃者,ri蚀星陨,谪见于天,大异重仍。在位默然,罕有忠言。今孛星见于东井,朕甚惧焉。”所以刘秀见天空中出现了这样一颗星体,自然也要感到吃惊,睁大了眼喊一声“啊”那是少不了的。</p>

而这颗彗星,在王莽地皇三年确确实实出现过的。《后汉书光武纪》中记载:十一月,有星孛于张。这个“星”,说的就是这颗彗星。至于“张”,则指的是夜空中的某一星体或星区。由此,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名词——分野。</p>

“分野”一词,据说出现于chun秋时期,这个时期开始盛行占星术。占星家们以为:“上天变异,州国受殃”。所以,某一空域出现了什么星象变化,就标志着那个空域下面会出现什么吉凶祸福。为此,就将地上的州、国与其上面的星空相对应,天上的称为“分星”,地下的称为“分野”,并且各为十二区,也就是天上十二分星对应地上十二分野。但是在战国以后,又有以“二十八宿”来对应“十二分野”的,而“张”,正是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包括上面成帝诏中的“东井”,也是其中的一宿。另外《左传》、《国语》又有把十二天区称为“十二次”的说法,所以到了西汉,干脆将“十二次”与二十八宿联系起来以对应十二分野。现在对“分野”最通用的说法,是以《晋书天文志》所列的对应表为准。“十二次”为:寿星、大火、折木、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十二分野”为:郑(兖州)、宋(豫州)、燕(幽州)、吴越(扬州)、齐(青州)、卫(并州)、鲁(徐州)、赵(冀州)、魏(益州)、秦(雍州)、周(三河)、楚(荆州)。至于“二十八宿”,共有四组,每组七宿,在此不予详列。但是其中的“张宿”,正在当时中国东南方向的荆楚上空。所以“有星孛于张”,是说当时这颗彗星正飞行于荆楚的夜空之上。当然此时“判定方位”的中心,应该是长安或洛阳。因为从两汉到隋唐,都城都离不开这两个地方。</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