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不能杀,最好的方法是为己所用,打发走王绪后,司马道子便装来到王府,想尽最大努力争取王恭。结果热脸贴上凉屁股,被王恭臭骂一顿,然后扫地出门。司马道子情知事情已不可挽回,于是暗中部属兵士,只待王恭不备时送他上黄泉(王恭身为前将军,手底下是有兵的,司马道子断不敢贸然行事),即便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认了!</p>
面对愈加严峻的形势,王恭非常不安,于是上书皇帝,请求北伐。司马道子隐约地感觉到,王恭此番北上,只怕北伐事假,清君侧为真,便以大军出征妨碍农耕为由予以拒绝。</p>
王恭索性横下一条心来,连夜通知荆州刺史殷仲堪,劝其发兵建业,廓清朝宇。殷仲堪原本是谢玄帐下的一名小参军,才智平庸,只因擅长清谈被谢玄视为知己。谢玄死后,殷仲堪居然混到了荆州刺史的职务。他在任的几年间只干了三件事:禁止生儿子不报告;父母死了要早日下葬,否则治罪;禁止把父母独自留在家里,自己出去逍遥快活。</p>
殷仲堪听使者说完,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不知如何是好。正在这时,桓玄来串门了,此人是桓温的小儿子,老爹造反时,桓玄还小,不懂事。当他出落成一位仪表堂堂的少年时(史书记载“形貌瑰奇,风神疏朗”并且“博综艺术,善属文”,非常有才),叔父桓冲病逝,再之后,桓家仿佛彻底消失在皇帝的视野里。</p>
朝廷因为其父的恶劣行径,再也不敢重用桓家子孙。桓玄二十多岁了,才谋得义兴太守一职,照理说官职已经不低了,可桓玄的志向在于王侯将相,干了不几天,就满腔愤懑地跑回荆州去了。</p>
没了官做,桓玄整日游手好闲,于是结交当地豪杰,经常干些打家劫舍的发泄精力的勾当。殷仲堪碍于桓温兄弟的声威,也懒得管他,渐渐地,桓玄成了荆州一霸。</p>
桓玄可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儿,他添油加醋道:“王国宝这些小人一向看你不顺眼,恨不得把你灭了才好呢!现在小人得志,会给你好果子吃吗?而且大家都认为你没有一州长官的才能,一旦他把你调回中央,不玩死你才怪呢!”</p>
桓玄的一番话,句句敲在殷仲堪的心坎上,殷仲堪哆嗦着问:“那该如何是好啊?”</p>
“派使者回话,就说荆州兵愿意作为内援,拯救社稷于危难之中!我桓玄虽然资质平庸,但愿意率领荆、楚的豪杰,建立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功绩!”</p>
殷仲堪虽然赞同,但骨子里的懦弱不允许他这么快决定,于是联系雍州刺史郗恢,动员臣下做好出兵准备。不料,殷仲堪刚挑起话头,便遭到众人的一致反对,大哥殷觊说:“我们做人臣的应当恪守本分,朝廷的是非,哪里是我们地方管得了的!”殷仲堪急于得到支持,一而再再而三的劝说殷觊。</p>
被逼的急了,殷觊终于遏制不住心中的怒火,怒斥道:“这是你自己寻死,赖不得别人!看在手足之情的份上,我决计不会上报朝廷,你好自为之吧!”回到家,殷觊索性称病不出,再也不管那个糊涂小弟了。</p>
老参军江绩也坚决反对,有人劝他中庸一些,却被怒斥道:“我江仲元年近花甲,早已不在乎死,只是还没找到死的地方!”</p>
群臣都不支持;外面的郗恢也不买殷仲堪的账,王恭的使者倒是来了一大批。盛情难却,殷仲堪终于做出了出兵的“伟大”决定。王恭得到信,立即上表列出王国宝的罪状,兴师讨伐。</p>
一幕在东晋屡见不鲜的“清君侧”眼看就要上演,与前几次不同的是,这次稍微有那么点正义的意思,因为王国宝确实是一个佞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