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襄这支竹筒子把殷浩那些见不得光的事全都倒了出来。朝廷派人一查,句句属实,而且还得知,那个雷弱儿丞相做得好好的,一点没有弑君的意思。</p>
但司马昱还没有要处罚殷浩的意思,北伐失败又不是一次两次了。但是桓温不干了,他狠狠地踹了殷浩一脚,逼迫朝廷免去殷浩官职,朝廷无奈,就把殷浩贬为平民。至此,桓温得以只手遮天。</p>
殷浩这年都51岁了,早过了退居二线的年纪,再混个七八年就该退休了。要是换做别人(比如陶侃),肯定乐得接受,不管辞职还是免职,其结果都是一样一样的,反正都是在家颐养千年,儿孙绕膝不亦乐乎!</p>
可殷浩是有大志的人,他宁愿战死沙场也不愿意老死家中。被免职后,心情简直郁闷到了极点。殷浩不善于表露,平日里装出一副自命风流的样子,在旁边没人时,就拿中指指着天空,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咄咄怪事”四个字。桓温对这个落魄玩伴多少还是有些感情的,在众人的推荐下,桓温请这个老同学出山,给了他尚书令的养老闲职。</p>
终于出山了,殷浩怀着激动无比的心情给桓温回了一封信。信本来已经装进信封了,殷浩疑神疑鬼地担心信中出现错别字,就打开信封仔细检查了一遍,如此往复十几次。送信的等不及了,便催促殷浩动作快点。殷浩一阵紧张,甚至忘了把信塞进信封里。</p>
桓温收到一个空信封,以为殷浩涮他,勃然大怒,就与殷浩绝交了。殷浩当官的最后一丝希望宣告破灭,殷浩这才知道,自己寄给了桓温一个空信封。殷浩又气又急,竟然一命呜呼了。</p>
消息传出去,东晋官员都笑掉了大牙,他们创造了一个新词:咄咄怪事。每当有人多疑时,幕僚们就会笑话他;“你怎么这么殷浩啊!”然后这个人会狠狠地瞪幕僚一眼:“你才是殷浩呢!你们全家都是殷浩!”</p>
不管怎么说,殷浩对中华民族多少有些贡献,他错就错在以中人之才,担上人大任。</p>
公元四世纪中期,中国陆地上出现了四个并立的大帝国,东晋、前秦、燕国和前凉,四个国家的领导人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正处于血气方刚的年纪,他们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在中华大地上演绎了一幕幕的悲欢离合。</p>
这正是历史的迷人之处。</p>
殷浩彻底垮了台,东晋已无人能阻止桓温了。</p>
北伐!</p>
公元354年二月,桓温统帅步骑共计四万余人,自江陵出发:水军自襄阳沿水路,自襄阳进入均口(今湖北均西县),由汉水逆流而上;步兵则从淅川前往武关;司马勋也没闲着,他这次换了条路,从子午道出击前秦,这正是当年魏延建议诸葛亮走的那条路。可惜诸葛亮带兵过于谨慎,痛失良机。</p>
桓温这次把家底全带上了,连桓冲(被赎回来了)也随军出征。桓温带领主力部队,向前秦发起极其凌厉的攻势。上洛、青泥接连失守,晋军前锋已抵达长安郊区。</p>
东晋这是要动真格的啊!</p>
长安的苻健坐不住了,再由着桓温的性子来,秦国迟早得完蛋。苻健于是带着五万人迎敌,苻苌、苻生、苻雄、苻菁等苻家子孙能打的全上了。双方在蓝田展开会战,战争进行到胶着阶段,桓温甩开膀子亲自上阵,桓冲掩护着兄长左右砍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