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代明> 第4章 油醋酱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章 油醋酱(1 / 2)

 在银子的诱惑刺激下,次日刘俭带着二弟刘吉、丁亘等十几名军余、屯丁,找王公实登记造册,再拿着公文去了一趟小皂墩百户所,正式入籍为军户。

但官身户籍清勾,还要一级级上报到左千户所、安东卫,到时才有军户黄册、腰牌下发,这十分繁琐,不过三小旗兵额好歹是补齐了。至于李文泰、宋友明两小旗,还是缺员状态,有事临时拉屯丁充数已成了习惯。

大明的军户,国初时规定三成兵员守城,七成下地屯田,每月每兵支给粮银一两五钱到二两五钱不等,屯田所得粮食,须缴纳六石余粮上仓,作官军俸粮,称为赔纳屯田子粒。

一般一家军户分到屯田十到二十亩,年岁收成好每亩能收一石五斗,能得十五到三十石粮。如果种的屯田多,上缴六石还能剩下二十多石粮,卖一点维持耕作的种子、农具、耕牛所需,若种得屯田少根本不够维持生计。

原本父亲在世,刘俭家有三个男丁,二弟未算作成年,分得屯田二十四亩,另外自行垦荒余田有十亩,现在兄弟俩都入了军籍,仍须种二十四亩,加上余田去年都种了冬小麦,却无力打理。

这日一早,刘俭站在田埂上举目四望,二月间麦苗长势良好,看着绿油油一片煞是喜人,但田间有点干旱,也长了许多稗草,兼有大量飘虫趴在苗株杆茎上啃食。

“哥!现在有了银子,咱们雇人锄草撒灰除虫吧?这天气看着还得浇水才行。”

刘俭也无心种田,但田地抛荒了也可惜,点点头道:“这季节怕是没有空闲劳力,待四五月收麦后,又得种粟种豆,粟要种两季,得长期雇三个人才行,这就有点亏啊,不如包给两家佃户来种。”

“佃户啊!涛洛镇这边的灶户种田很少,天天要去盐场煮盐,军户更没空,恐怕只有去泊峰墩或夹仓镇那边找佃户来种。”

刘俭不太清楚佃田规则,便问:“那你觉得怎么包给佃户才好?每亩田分多少给他们?”

“他们只有人来种,耕牛、农具和种子,军屯田可以用墩堡的耕牛,农具和种子得我家出啊。别人雇佃户,都是每亩二斗粮,这有点少,要不每亩三斗粮吧?”

刘俭默默一算,三十四亩好的话能收五十一石,除缴纳十二石还剩三十九石,再扣除给佃户的十石二斗,还能得二十八石八斗,这差不多还行。

“那必须得雇佣两家共有四个壮年男子的佃户,头年每亩三斗粮,若种得好再分给每亩四斗粮,你去找人吧。”

泊峰墩在涛洛墩北面二十里,夹仓镇则在东北三十里的傅疃河边,去两地一天足够来回,因刘俭开出的条作相对优渥,当日就有来自夹仓镇的两家佃户户主跟着刘吉过来察看田地。

两家户主都有四五十岁年纪,看上去就是纯粹的农夫,刘俭带两人到麦田转了一圈,就此把田地都佃了出去。

手里有了银子,自是要改善一下生活,但是接下来刘俭有点发愁,二弟刘吉、小妹刘蕙都快成年了,还大字不识一个,日常仅勉强能算一百以内的加减。

北面的夹仓镇、南面的相家墩都有私塾,就涛洛镇没有,刘俭想来想去,这天干脆去涛洛镇买下一座前后两进,配套有厨房、浴房、厢房、厩房、仓房的中等宅院,花了三十五两银子。

旧宅院则正好腾出来租给一家佃户住,另一家看着更老实本分的则顺带雇佣为门房杂役,兄妹三人和两家佃户帮忙,就把家给搬了,再置办些锅碗飘盆、柴米油盐,一百两银子也花完了。

举家搬去涛洛镇,离涛洛墩也更近,下一步刘俭还打算开一家私塾,让灶户和军户家的孩子们也能读书识字,不图科举考进士,只要能启蒙也是极好的。

搬家安置佃户期间,据说盐课司追究盐仓失窃之责,将盐仓副使马防,值守盐仓的涛洛镇灶户甲首焦福捕拿顶罪,盐课司趁机加深插手盐场事务。

虽说那晚伏杀的都是涛洛镇青皮,但一次三十几条人命,刘俭想想就庆幸。因住得近了,这日傍晚王公实亲自上门,通知明日一早寅时往宋家田庄集合,准备运盐远行去贩卖。

这次刘俭不带二弟刘吉,不然让小妹一人在家不太安全,加上两家佃户有上十口人,总要有人稍微看管一下,还有那焦仁旺自涛洛墩内被挨了一顿胖揍,最近都没怎么露面,但说不准什么时候又找些爪牙就会报复。

宋家是涛洛镇附近中等富户,不但在镇子内有两家粮油店铺,还在镇郊有两座田庄,共计水田旱地不下两百亩,雇有佃户十几家,对军屯田根本不屑一顾。

其中一处宋家田庄位于镇子西南二十里的腊子坳,田庄就在小路旁,刘俭、丁亘跟随王公实一起打着火把到的时候,田庄大院里已停了三十辆马车,三十匹驴骡,李文泰、宋友明已带人等候待发。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