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都市言情>秘境内蒙古> 第五章乌兰布通寻古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章乌兰布通寻古(2 / 2)

烟火疆隅堠,

牛羊塞上耕。

遐荒安一体,

归奏慰予情。

从诗文中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充满了自信。

从康熙29年(1690年)旧历7月6日起,两路10万大军陆续出发。14日,康熙也启程北上,亲征噶尔丹,但不久就病了,只好于24日从波罗河屯(今河北隆化)返回北京。

康熙29年8月1日,清军抵达乌兰布通西面湖对岸。此时,噶尔丹把部队集中在乌兰布通山下,山后有树林掩护,前面又有湖泊阻挡。他把骆驼缚住四脚卧在地上,驼背上加上箱子,用湿毡毯裹住,摆成一个长长的驼城,严阵以待。

中午时分,福全下令开始对以乌兰布通山为中心的噶尔丹军队万炮齐轰。但由于噶尔丹军队处于树林的掩护之下,炮击效果并不佳。清军从两翼组织部队进行包抄,其右翼受困于沼泽,而左翼则在佟国纲指挥下成功突入敌阵。不幸的是,佟国刚随后中枪身亡,此为清朝200年历史上阵亡的最高级将领。主将阵亡之后,左翼清军仍然血战不休,虽未致全胜,但基本摸清了敌军的阵地部署,为随后的炮兵轰炸指明了目标。战斗一直进行到掌灯时分,清军才收兵。2日,福全再次整兵,集中炮火遥轰山林,噶军据险向清军猛烈开火,致使清军进攻毫无进展,于是清军收兵等待援军。而噶尔丹深知要想在短期内打败清军也是不可能的,继续对峙下去,自己的粮草不济,而对方的援军随时都可能到达,意欲早图脱身之计,于是双方又假意进行和谈,噶尔丹乘机撤兵了。这便是著名的乌兰布通之战。为阻击清军追击,所过之地全部放火烧荒,可见其狼狈与胆虚。

这次战役实际投入的兵力是噶尔丹两万人左右,却虚张声势号称10万。福全的左翼军实际到达的兵力为41980人,也号称10万。双方的具体伤亡情况史书并无记载。目前,史学家们对八月初一日一下午的战争做出了这样的结论:噶尔丹军队占据有利地形,处于守势,有峰崖依托,森林掩蔽,河流沼泽障护,易于发扬火力;清军则处于进攻状态,没有自然屏障物和隐蔽条件,目标完全暴露,易遭杀伤,不便发扬火力。所以,清军尽管用大炮轰击噶尔丹的驼城,但大都无的放失,未能有效歼敌。噶尔丹军则比较清楚地瞄准对方,进行有效的射击,对队形过密的清军造成的杀伤是可想而知的。实际上,清军由于兵力无法展开,火力无法发扬而迅速由进攻状态转为被动挨打状态,遭到严重损失。噶尔丹所受损失体现在两个环节,即驼城遭到炮击和受清军左翼的冲击。前者为盲目的乱炮射击,不可能有大的损失。目前,史料还不能足以证明驼城被清军击破。后者在极短的时间内遭到清军攻击,更不可能有重大伤亡。总体衡量此战,清军的损失要比噶尔丹大得多。

噶尔丹跑了,清军并没有去追赶。为什么?我想,真正原因是交战双方并没有摸清对方的真实兵力,不敢轻举妄动。噶尔丹不敢以自己的两万兵力主动向清军的“十万大军”发起进攻,所以从一开始就取了守势,而他是善打运动战的。福全也不敢以四万之兵去包围噶尔丹的“十万大军”,在初战不利减员惨重、怯战情绪骤长的情况下,只能坐等援军。史载,担任前敌将领的正白旗副都统色格临阵怯战,推托中暑而下马。他的家人说:二品大员如此临阵退怯,将来回去有什么脸面见人呢?又把他扶上马。色格却再次从马鞍上滚下来,躲进草丛。等到打完仗回营时,他仍然浑身战栗不已,身穿甲胄、蒙着大被抖到天亮,一时传为军中笑谈。除去这位副都统大人外,更有许多将领,为了自身安全,抽取所部精装兵士作为贴身护卫,结果导致清军实际参战兵士人数大减。当福全醒悟到被噶尔丹愚弄后,“欲追,而马力不能前进”。为此,清廷追究福全等诸将“不行追杀,纵敌远遁”之罪,做了降职、罚俸等处理。所以,认为此战以清军的重大胜利和噶尔丹的惨重失败宣告结束是不对的。

那场战斗已离我们很远了。然而,战死在这里的士兵们的灵魂一定久久盘旋在这里,伴陪着将军泡子每一个东升的太阳。他们也许永远都不会明白,自己究竟为了什么要命丧在这片遥远的草原上。没有人为他们立碑,更没有人记着他们的名字……

我对岸的那座小山便是当年争夺的焦点:乌兰布通山。我真想绕过将军泡子去看看,捡一枝战争留下的箭头,来一番“自将磨洗识前朝”的慨叹。但那样将需要三小时的时间,我不能如愿了。

“现在还能捡到当年战争留下的东西吗?”我问赶车人。

“怎么不能,每年春天,几场大风过后,总能刮出许多炮弹和箭头。我过去是羊倌,每年都能拣到这些东西,我家里现在还有好多呢。就在前天,一位游客还在一个沙丘上捡到了一枝铜箭头呢,比一般的箭头长许多,一定是一位将军使用的箭头。那位游客在捡到箭头的地方挖了一下,竟然挖出了两具森森白骨,便不敢继续挖了。”赶车人满有兴致地说。

白骨?那一定是噶尔丹的士兵留下的吧,因为他们在撤退时可能没有来得及打扫战场、掩埋尸体。

我环顾四周的山冈,我知道,在某一个沙包里,一定掩埋着成千上万的白骨,那是可怕的战争的遗留。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