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十二(1 / 2)

 其他朋友

初中时,除了上面说的两位同学外,平时客观上交往比较多的,就是本生产队的几个同学。大家会一起上学,一起放学回家。会过头来看,其实很多人是能从小看大的。也许那只是大概率事件,而有的人则从其小时候的表现,再看其日后与同时代人相比的人生,有时是有一定的反差的。

住家离大家最远的一个同学,也是比他大两岁。当时看上去还是满精明的。后来却成了一个一辈子辛苦的普通老农民。这个同学如果有机会经商,也许可以成为一个不错的小商人的。当时这个同学经常与另一个与其同龄的、一组邻居中最大的同学作对。两人凡事都对着来,经常斗嘴。有意思的是,后来应该相互之间没有什么交集了,可是那次毕业几十年后大聚会时,与大家在一起时,那两个同学见面没有一会儿,没说上几句话,又斗起嘴来。

当年与前面那个同学好斗嘴的同学,其实有比较严重的结巴问题,被外号叫做“结巴佬”。大多数时候说话时,都会结结巴巴,经常会引起大家的哄笑。其本人也常常会恼羞成怒,因此而与人翻脸。这个同学当年看上去也是很精明的,尤其是游水时,是公认的小伙伴中水性最好的。并能在跳水,潜水等技巧上也远远胜过大家。这个同学在斗鸡、摔跤方面,也是当时的一员强将。也许如果生活在城里,或有机缘巧合的辅助,走上体育的道路也可以是有所成就的。但是最后也和前面那个同学那样,在大聚会时,看上去就是一个被生活的重担压成的又黑又瘦的普通农村老大爷。后来这个同学在不到六十岁时,在一个建筑工地上摔死了。很有可能与其活动比较灵活有关。笨拙的人,可能会老老实实,小心翼翼,因此可能不会做冒险的事情或动作,也就能够平平安安地活下去。而这个同学可能自持比较灵活,可能做了一些危险的事情,或危险的动作,反而因此而失去了生命。因此农村中有一个说法,“溺水淹死的,往往是会游水的人”,是有其一定道理的。

还有一个同学是比他大一岁的生产大队书记的儿子。这是他当时在本生产队同学中,相互交往最多的。这位同学从其父亲那里学会了下象棋,而且比较用心练习,因此技术也不错。他们一起玩耍时,就会经常要与他下象棋,并经常占他的上风。在他家下棋时,他父亲有时会帮帮忙,但有时仍下不过这位同学。他父亲尽管也算是将下象棋当成其一种消遣的方式,但其实技术是不精的。而他好像并没有对象棋有什么特别的兴趣,只是把它当成自己泛泛会一点的一种娱乐而已。这位同学后来做一些小生意,属于同伴中混的不错的。其人生的发展与其少年时表现的潜力是一致的。后来这位同学还与他有过一些联系,包括在其弟弟当兵时,还让他与其联系,给其一些人生道路的指点。但后来随着生活轨迹的远离,也就没有联系了。

另一个与他们同年级、并且也家住在群居的村落里的同学,从小学一年级起一直与他同学到高中毕业。但是他们两人的交往,却是非常有限,而且在初中后期和高中阶段还发生过双方由于不知什么矛盾,而很长时间互相不说话。这个同学从小看上去就有点憨憨的,被认为是各方面比较愚笨的。无论是学习、游戏还是劳动,都比较慢腾腾的。这个同学的六、七家邻居们互相之间,都是某种亲戚关系,只有这个同学一家是无关的外人。因此这个同学从小就生活在被其他小伙伴欺负的环境中,但应该仍然有一些自己的底线,否则大概也不会与别人包括他闹出真正的矛盾,并闹到互相不讲话的地步。也许其成长的环境,也对其后来的性格发展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后来他们一起参加高考后,回乡劳动时,乡亲们分别打听,问他们考的怎么样。他延续其一贯的谦虚风格,说考的不太好。而那位同学的回答则是,考的很好。后来成绩出来时,那个同学是所有的五、六门课程成绩加在一起,只有八、九十分。从此也就结束了学业。由此可见,他们那帮小伙伴中,跟在他后面的第二名,高考成绩只有那么一点点,其他人的水平可见是多么的低了。他能从他们那样的地方靠高考走出去,实在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例外。

他们生产队的群居村落里,还有一个与他同龄的同学。本来应该也是与他们同年级的,但不知什么原因比他们低了一个年级。也许是后来这个同学的父亲也去当了民办教师,想把儿子留在身边好照应,因为从他们后面低一年级开始,就在自己大队的初中班上学了,而不需要到公社中学去上。当年这个同学的家境是比较好的,家庭好像是中农家庭成分。住的也是附近少见的瓦房。这个同学是家里的长子,后面有好几个妹妹,其中最小的妹妹还长得很漂亮。后来其父亲结交附近矿厂的上海籍工人时,那个同学的小妹妹还经常在小伙伴们羡慕的眼光中,被那些工人带到矿区去吃、玩。这个同学后来也做了地地道道的农民,但生活好像没有别人那么差,据说依靠的是这个同学后来养了好几个女儿的供养。

农村人都延续传统,希望和愿意生养儿子而不是女儿。但是到头来,大多数养儿子的,尤其是养几个儿子的,为了给儿子娶媳妇,都是穷、累了一生。而养女儿的,尤其是养几个女儿的,往往后来都能被女儿连带女婿照顾的很好,有相对较好的生活。

这位同学比较有名的,应该是继承了其父嗜酒的习惯,很早就有一次能喝下一斤白酒的名声。而普通人,一般也就是几两的酒量。

奇怪的是,那批群居的小伙伴中某种程度上的灵魂人物,却是一个比他还小一岁也低一年级的、结巴佬的弟弟。经常他们那帮人一起玩什么东西时,这位小伙伴的主意比较容易占上风,往往别人都只是附和者,尽管那个小伙伴体力上不一定更强。在生产队劳动时,这位小伙伴的评分也是与他们这批比其大一岁的孩子一样,而比那个看上去比较愚笨的同学要高一分。

后来在参加生产队劳动,他给小伙伴们讲故事时,这个小伙伴也往往是紧贴在他身边最聚精会神听故事的人之一。有一段时间,他弄到一本成语词典。由于平时读书本来就比较多,加上那段时间又专门地把那本成语词典当成故事书仔细反复读过,因此小伙伴中都流传着,关于他知道那本成语词典中全部成语、被小伙伴们当成不可思议的的神话。于是当时就有了一个游戏;那些小伙伴们在劳动时或其它场合,常常要他带上那本成语词典,由他们来随便翻点到其中的一个成语,听他不看那本成语词典而说出那个成语的意思,然后在小伙伴们核对了成语词典后,被他的准确性吃惊的目瞪口呆。其中拷问他最多、也是惊叹最多的就是这位小伙伴。与少年时表现的能力相一致,这个人据说后来在家乡做生意也做的风生水起,积聚了附近乡亲们可望不可及的财富,在市里买了房子,成为那班小伙伴中唯一真正脱离苦力劳动状态,而过上了比较富有的生活。这个人后来养了两个女儿,因为孩子学习的事,还与他有过联系和电话。与其他小伙伴一样,与他基本上在后来的人生中就再也没有什么交集了。

在当年的初中同学中,他还与其他一些同学建立过类似但程度浅一点,并且后来没有很长时间维持下去的友谊。

其中有三个隔壁生产大队的同学,家是住在一起的。他也曾经去他们那儿轮流吃、住、玩过。其中有一个同学学习也是比较好,并且后来第一次就考上了大学(尽管只是上了一个比较一般的大学)。他们几十年后还重新联系上了一段时间,并且他还为这个同学学习法律的儿子提供过一些帮助。

另一个同学则是前面那个同学舅舅家的儿子。这个同学自认为有一定的江湖气,也觉得与他的关系是比较好的。因为当时其家境比较好,房子比较宽裕,他在他们三家玩、住时,晚上主要是住在了这位同学家里。后来这位同学好像真混了江湖,但好像混的不太好,后来他们也早早就失去了联系。

第三位同学则是比较老实的,后来好像当了老师,并进了县教委任职。后来为了亲戚孩子上学的事,好像他还直接或间接地向这个同学咨询过。

类似的较好的中学同学关系,好像还发生在他与住在乡水库附近的另几个隔壁生产大队的同学之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