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孩童想了一会,道:“读圣贤书固然重要,但习武亦可以强身健身、保家卫国,我也是身有体会的。前些时日与府中护院周大哥学了几招拳脚功夫,每天早晚习练虽无大成,但觉得筋骨灵活了饭量也增了,读起书来神清气爽,真是大有裨益。”
那老者又捋了捋白须,缓缓地站起走到孩童的身边,摸了摸他的头,道:“公子,自古文武难双全,练武强身是好的,但切不可耽误了功课。昨日我们学的《荀子性恶》篇,读完后可有什么心得”?
孩童若有所思的想了想,道:“与先圣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有更多现实倾向。如这一句,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夺生而辞让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并不是那么美好的,顺着人性的自然发展必然造成社会的争乱。因此,必须用礼仪法度等去化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所谓的化性起伪,然后才能使之合乎群体社会的公共原则和要求。所以荀子在强调自我修养,道德自觉重要的同时,更强调师与法的教育与规范作用。而他的两位高足,继承了他的思想,李斯成了治世的能臣,韩非不仅继承了他的思想,而且发扬光大了。”
老先生听完后,微微一笑,嘉许的点了点头。心想此子甚是聪慧,悟性极高,往往能举一返三,对学问的见解更是另辟悉径,别开生面,有自己独到的观点,真不像是岁孩子应有的见识。
这个孩童就是沈府的小少爷,名庭轩,表字庭轩。其父名沈襄,其祖沈炼,曾是朝庭命官,因为不满严嵩父子把持朝政,贪脏枉法,上疏皇上揭露严氏父子的十大罪状,而被削官贬于保安为遮民,虽被贬,在保安城内也是乐善好施的大善人,深得老百姓的爱戴。
自从九年前沈襄之妻林氏,在北京白云观被五色霞光击中腹部意外早产诞下此子,夫妻俩真是百般呵护。庭轩自小就聪明过人。两岁识千字,三岁就熟读四书五经,五岁读遍唐诗、宋词、元曲。六七岁就能吟诗做对。这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祖父的谆谆教导。此子最的聪明之处不是过目不忘,而是悟性极高他读过的文章,总是在脑中盘旋,时时思考,就连做梦时都在参悟。他记忆力超强,读过的文章,过了好几年都不会忘。
去年八岁的他参加院试,中了头名案首,更成了镇上远近闻名的神童,沈府的家教严格。纵是天纵奇才,父亲、祖父对庭轩的管教也甚严,常教导轩儿读圣贤之书,要造福于黎民花苍生。此子平常就在家里读书,很少出府门玩耍,对外面的花花世界所知甚少。庭轩除了读书习字,对琴棋书画、杂学都有所涉猎,都小有所成。
庭轩去年中了秀才之后,名声都传到了京城。沈老爷特意请来了北京最有名气的私塾先生,就是这位王循善老先生。说来这位王老先生也和沈家颇有渊源,他是沈老爷沈练当年乡试的同科举人。沈炼于嘉靖七年中了进士,而王循善确屡第不中,之后心灰意冷,就做了教书先生。
王老先生虽屡第不中,可做了教书先生确得心应手,可能天生就是这块料,在传业授道时,总能对学生循序善诱,因材施教,在京城教书多年,其学生中举者不计其数,也有数者及第进士,在朝为官。他在京城也是很有名气的,好多名门旺族,当朝大员都特聘他为家中公子启蒙教导。花甲之年的他,择选学生也更为严格。他有三不教“纨绔子弟不教,不敬先贤不教,仗势欺人不教。”
王循善去年应同科好友沈炼之邀来府中教其孙庭轩读书、习字。他也早有耳闻庭轩的聪慧之名,来到府中后更是惊为天人。庭轩面如冠玉,眉清目秀甚是讨人喜欢。所感此子不仅聪慧过人,悟性奇高,更是勤奋好学,为人谦恭随和,因此深爱此子,早当成自己孙儿看待。
王老先生看了看屋外庭院的天气,已经是日上三竿了。言道:“轩儿,早课完毕,你玩耍一会儿吧。”
这时小庭轩忽地站起身来,侧着耳朵听了听,听到了后院传来“唿!唿!”的声响,叫了一声“是周大哥”,转身就往后院的花园跑。
王老先生对韵律的研究颇有心得,吹得一手好洞箫,见庭轩也深爱此道,平时就悉心传授。早课、午课后,庭轩总欣然习研。
王老先生心里那闷,平时课后,轩儿总是拉着自己要学新的箫律。可今天怎么一下课就往后院跑去了。喃、喃道:“毕竟是个孩子,爱玩是天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