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唯一战胜国> 第九十八章:产值暴增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十八章:产值暴增(1 / 2)

 十月的华东自治各省,又进入了新‘年的秋收。

这年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华东自治政府在经济作物上的种植面积大大超出了去年,就大豆种植面积便达到了三千万亩。甘蔗种植面积达到三千万亩。棉花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四千万亩。

棉花和甘蔗的种植面积暴涨,自然离不开银行的资金支持,去年一整年银行的资金被农垦公司吸收了进三分之一。

不过秋收一到,也就意味着胜利的到来。

四千万亩棉花分布在各省,其中河南、山东、江苏三省最多,江西境内也有一些,不过江西的棉花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因为江西不太适合大片种植棉花。

蔗糖产量预计可以达到屯。万吨,糖价因此大跌,一路下跌到了每吨二十五元,然而就是这样的价格对糖厂来说依旧(www.hao8.net)存在暴利产值可以达到……”亿元。

棉花方面更不得了了,4四万亩绵地收获了,奶万吨棉花,棉花价格同样跌了下来,从每吨150下跌到了每吨100,产值达到名亿元。

旧(www.hao8.net)。乙斤棉花,这是什么样的概念?

中国此时是四亿三千万人,人均可以分到山斤棉花,也就是力公斤。棉花并不只是做衣服,棉被、枕头、窗帘什么的也是要棉花的,穿衣服自然不可能穿20公斤棉花。

人均棉花消费量力公斤在后世来说,也差不多。

不过这今年代的中国,人均棉花需求量远远没有那么高,此时中国的人均棉花需求量大概在4公斤左右,而原华东自治三省的棉花需求量最高,人均达到7公斤。

后世的中国也没有这么多的棉花产出,因为后世中国人口很多,所以很多土地都得留着种植粮食。

而这今年代仅四亿多了,中国并无土地压力,所以很多能种粮食的都被农业部拿去种棉花了。

加上有高产棉,今年的棉花产量才暴增。

今年棒花的暴增,意味着中国的纺织业将彻底崛起,这个棉花产量已经彻底超出了任何国家。

华东自治各省的纺织厂此时拿到了廉价的棉花,纺织品变得极为畅销。

为了应对这次秋收,夏钧专门给纺织业兑换了近两亿点积分的设备,坊织厂开了一家又一家。

由于那些实业家实手上实在没什么资金了,大多数都选择以股份换设备。同时夏钧还兑换了许多衣服款式的设计,以加强产品深加工的力度。

就这些棉花来说,有一部分是直接进行出口,还有一部分是纺织成棉布进行出口,最后一部分就是加工为成品进行出口。

目前深加工的能力还不是太大,而且棉花产量暴增,纺织品产能也不高,因此很多棉花都出口掉了。

这些出口的棉花……开始能卖150,因为后面的棉花还很多,所以为了能卖出棉花,价格又降低到有5。

中国棉花价格降低了,因为棉花供应有点多,其他国家的棉花自然也跟着降了。

其他国家跟着降低后,中国棉花价格又降低到了,的说……

价格就是这样不断跳水最后降到了每吨棉花……”皖左底

相比之下,中国境内的棉花价格更低,棉花价格已经跳水到了100元的程度,不过就是这样的价格,农垦公司依旧(www.hao8.net)有大笔的盈利。

十八亿的产值,成本大概也就是70%,加上税收,依旧(www.hao8.net)有15%的盈利。

更重要的是,今年棉花价格跳水,明年其他国家的棉花种植面积也就会受到影响,明年的生意也就好做了。

其他国家的棉花单产比不上中国,生产成本自然也就更高,所以明年就算是棉花价格回升,其他国家也争不起。

那些产棉国自然能够通过建立关税来保护他们的种棉业,但问题是全球并非每一个国家都能种植棉花,那些种棉业只能依靠关税来生存的国家,他们是与国际市场无缘的。

当然,棉花不是一下子就卖出去的,棉花是慢慢的出售,棉花采收也分五六道,甚至是七八道,加上加工处理等等,可以卖一整年,从今年棉花采收,卖到明年棉花成熟。

中国纺织业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占便宜,先在原材料价格上就大占便宜,同时在运输上也很占便宜。

那些纺织厂可以直接把棉花纺织为成品在售出,而其他国家很多要从中国把棉花买去再纺织,再运出去。

因此秋收一到,各纺织厂利润暴涨。

英国和日本两国在中国的市场基本上完全丧失,华东的那些坊织厂突然降低棉布售价,实在让他们招架不住。

不过有些美国商人在华东投资纺织厂却是赚钱了,不过这些美国商人投资的纺织厂生产出的棉布在华东境内却是卖不动,因为服装厂什么的不要他们的棉布,会自己做衣服的百姓也不认那种没有贴上,中国制造,或者贴了精品商标的商品。

所以那些美国资本的纺织厂多是走出口路线。

对于这些外国资本,夏钧也有办整他们,现在已经提高出了。关税,然后给民族资本退税。

不过做不能做得太绝,毕煮现在夏钧在美国也是有投资,所以一弗哦美国资本的公司也退税了。

但对于日本的纺织厂来说,他们虽然也能买到一样价格的棉花,但他们在中国内部能卖得动的地方极少,而在出口方面因为没有办享受退税的优惠,所以被打击得很惨,坊织厂倒了一家又一家。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