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综合其他>风雨亦同舟> 第39章 北军矛盾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9章 北军矛盾(1 / 2)

 迟峰领着兵马渡过了淮江,一路上风尘仆仆,再也不敢停下歇息,唯恐耽误了行程,华朝对延误军期处罚一向严厉,这次虽然是归途,可以宽宥些,但总归也有个限度,先前在淮江边过节已经耽误了些时日,过江之后当然要靠马蹄追赶回来。

几日后,迟峰终于又回到了镇北关前,这已经是他这短短几个月来数不清多少次伫立在关前了,可每一次心情都不一样,也都难以言表。这回,他骑马等待着城门打开后城内将士的迎接,尤其是那几位自己的好兄弟,想必此时已经从北军屯驻地赶到镇北关里了,自己必定不会再像上次在城内那样形单影只。

倏忽之间,城门大开,几路兵士依次列队出城,向两边跑开,正中间骑马跑出一位将领。

是的,只有一位将领,而且不是迟峰那些兄弟们,正是北军另一位副元帅马淳的公子,北军主将,虚岁才三十的马伯濂。

没有欢呼雀跃的迎接队列,没有相拥而泣的兄弟情深,迟峰所受到的待遇莫说比之于葛昀回师当日所接受留亭相迎的盛况,就是比之于林允贞返回平南关时的境遇也远远不如,而这一切的根源,恐怕要从北军过去与现在的特殊状况谈起。

华朝北军始成建于武祖朝,于护国战争后形成定制,经历五十年岁月洗礼,已经成为捍卫华朝北疆最值得信赖的一支劲旅,旗下辖众二十万,是华朝所有单独成军的战斗序列中人员最多,规模最大的军队,也正因此,其内部的组织结构,尤其是高层将领之间的关系是华朝皇帝十分注意拿捏的,既不能让他们成为一盘散沙,不堪一击,又不能让他们变成铁板一块,尾大不掉,所以自武祖起,华朝几代皇帝都在北军高层当中“掺沙子”,“钉楔子”,欲知其中故事,不妨就以北军副帅马淳为例,略述一二。

原来吴俊山还在时,总揽北军自然是他分内之事,这不必多言。但是,昭帝特旨安排的北军副帅马淳,来头也是不小,其人于烈帝朝投身行伍,在两淮新军营训练时就崭露头角,当时马淳年纪虽轻却颇有心计,竟然使其谋得两淮新军营的参将一职,成为未打一仗便成将校的典型,后来十几年间,他平步青云,从来未临战场却得以步步高升,不禁令人讶异,而且一直做到了两淮新军节度副使。他本以为可以顺顺利利地接任正职,继续他的高升仕途,孰料人算不如天算,此时军中另一位升官翘楚终于与他来了一次正面博弈,昭帝将李嵩破格擢拔至两淮新军营主持练兵,这样一来,比马淳还小五岁的李嵩初来乍到便一跃成为马淳的顶头上司,两人之间的矛盾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但也在朝廷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毕竟正副职二人不和,古已有之,只要不耽误朝廷的大事,皇上也不会彻底追究。可命运似乎这回就一定要捉弄两人,几年后,昭帝把他二人先后调至京畿卫戍精锐部队启明军,结果仍是一正一副,但却是马正李副,如此更加激化两人矛盾,二人经常上疏互相攻讦,弄得启明军内部乌烟瘴气,名声十分不堪,昭帝起初为难,但权衡再三,最终倾向李嵩,马、李二人斗争的结果就是昭帝把李嵩扶正,而让马淳外放,平调到北军担任副帅,看起来是两全之策,但实际上二人都觉得对方占了便宜,心里并不罢休,直到昭帝临终时将李嵩调入仪阁,马淳这才知道大势已去,也不再提二人的恩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