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中唐之潜龙在渊> 第159章 忽然宁静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9章 忽然宁静(2 / 2)

洛阳隶属河南府,位于中原腹地,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有“得洛阳得中原”一说。

天宝十五载,安禄山夺下了洛阳之后,建国立号。

曾经失去过一次洛阳,但是史思明后来又夺了回来。

经史思明、史朝义父子两代数年的苦心经营,洛阳已成为史朝义治下地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人丁不下二十万之众。

不过,在唐军第一次北伐战事结束后,洛阳的战略位置虽依然重要非常,但作为伪燕朝廷的都城,却身份却变得越来越尴尬。

随着新安县和汝州的易手,唐军实际已从西、南两面对洛阳形成了钳制。

由汝州的北境进击洛阳,甚至只有不到两百里。在没有阻挡的情况下,步军三日可到,若是骑军,一天半就能出现在洛阳的城外。

此外,由于唐军同样夺取了宋州,完全可以自宋州出兵,经郑州直扑洛阳。

如此一来,洛阳便等于处于三面夹击之下。

纵然城坚沟深,纵然屯兵十万,料想史朝义也不敢笃定能够在三路大军的夹击下仍可以死守洛阳成功。

身为都城的洛阳,在地位上具有无比的特殊性。

可以想见,一旦洛阳失守,给天下人的感觉多半会是——伪燕朝廷已然覆亡。

随即而来的连锁反应,就足以彻底摧垮史朝义的统治。

如今休战协议即将到期,河北道也已安定,史朝义在这时选择迁都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

不过,迁都一事,对史朝义而言也并非有利而无害……

目光异常敏锐地元载、李岘、李泌几人,初听闻这一消息,就不约而同地提出利用这个机会大肆散布流言,以动摇史朝义的统治根基。

得到代宗的同意后,执掌细作网络的李岘立即与担任其副手的刘展开始了大动作。

半月之内,流言四起,皆言史朝义已准备放弃中原,有意龟缩河北;道史朝义已日薄西山,时日无多,鼓动其治下士人百姓尽快南下避祸……形形色色的流言,由青州等地迅速扩散到冀州、沧州、德州……

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在此后两、三月内形成的北方士民南下的峰潮。虽然伪燕军四处拦截阻挡,还是有几万人涌入到大唐治下。

进入到了九月份,秋收在即,天下地气氛也陡然紧张了起来。

世人都知道,两年的休战协议至今年九月便已截止。

水火不容的大唐、伪燕两方之间,必然会再有一场,甚至是多场大战,直至其中一方完成社稷的一统,另一方则彻底覆亡。

千万大唐子民都在关注着、期盼着、恐惧着……

九月上,侯仲庄亲率大唐水军主力大型战舰重返青州,封锁黄河入海口。崔宁则统领大唐水军中小型战船百余艘开始于汝水、颖水一带巡防。

九月中,新任山南东道节度使韦伦提师两万北上宛城,接手汝州防务,原先驻守汝州的骑兵将领郭涔转任其副手。

灵州大都督府长史路嗣恭在山南东道休整一段时间后,也引军一万北上汝南,增援郝玭。

同时,陈州刺史令狐彰、都知兵马使郝廷玉、越州都督张伯仪、虎威中郎将陈利贞督唐军两万,北上青州,增援李忠臣。

伪燕军方面,同样针锋相对,大肆增兵,并抓紧时间修缮加固城防。

两军的边境地带,更是火星四溅,增兵、操练、辎重运输……双方的斥候甚至能够发生争斗。

然而,出乎世人的意料,增兵归增兵,紧张归紧张,真正的大战却并未如期而来。

长安,朝堂之上。

“南军北伐,亦或是北军南征,最惧怕的不是敌军如何强势,不是敌将如何精明善战,而是粮草辎重的运输,以及士卒能否适应异地的水土。”

李岘淡定自若地向部分疑惑于二次北伐迟迟不至的官员解释道,“入冬之后,北方晴时气候干燥,降雪后又异常寒冷。我军将士,虽也有中原之人,但多半仍是来自陇右和江南一带,习惯于南方温暖潮湿气候。此时北伐,恰好是赶上北方最寒冷几个月,对我大军极为不利。”

“而且,天寒地冻之后,粮草辎重运输也会异常困难。这便等于无形之中,削去我军的几分战力,而为史朝义助长了几分气焰。”

严庄点了点头,接着李岘的话头说道:“二次北伐并非一般战事,将动员大军数十万人,甚至不只是为了夺取一城半郡,而是扫平中原,甚至一举拿下河北。如此重要的战事,不得不将每一处都考虑谨慎。”

“既然北伐战事暂不进行,又为何调派如此多大军北上?”有人不解地问道。

“北伐战事终归要进行,早些让士卒适应中原水土很有必要……”

李岘轻笑说道,“再者,也能让史朝义紧张紧张。史朝义毕竟也是人,情急之下或许也会出现什么错着。若如此,对我方岂不是更加有利?”

听了李岘与徐庶,朝中心存疑惑的文武顿时恍然……

不过,有件事李岘并未说出来。

在九月初时,气候有些反常的北疆遭遇了一场大雪灾,造成不小的损失。

李宝臣必须先赈灾稳定恒州的局势,特别是要设法安抚住契丹人,并提防奚族人的入侵劫掠。

草原民族在遭遇灾害,衣食难继时,最容易做出的选择,就是南下劫掠。

这个时候,李宝臣必须全力应付这些草原民族。势必会减弱对伪燕军的进攻,那就不利于北伐。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